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

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祠山文化
  • 區域: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
  • 性質:非物質文化遺產
簡介,形成,發展,祠山大帝的傳說,祠山文化的研究,相關詩詞,

簡介

祠山文化,是指西漢末年起,以安徽省廣德縣橫山為中心,遍及江淮和東南沿海廣大地區,由緬懷治水英雄張渤關愛民眾、彌災捍患、勇於獻身的精神而形成的官民共禱的祭祀文化,因唐玄宗赦封橫山為祠山得名。
張渤治水的傳說“,被列入廣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廣德祠山殿廣德祠山殿

形成

祠山文化是發生在廣德縣且與天下英靈第一山橫山密切關聯的一個歷史文化現象,是與被明朝皇帝欽封為“廣德王”、“祠山大帝”張渤的人文歷史神話傳說相關聯的一個重要歷史文化遺產,是可與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馬祖文化相媲美的、與佛道儒文化貫通交融的、名揚皖南、蘇南、浙北、贛北等地的歷史文化奇蹟。
人們懷念張渤一生開河治水、舍家奉獻、造福人民的愛國愛民精神和無量功德,為祭祀懷念敬仰崇拜他,而逐漸形成了祠山寺、祠山廟會、祠山商貿、祠山民間文藝、祠山神話傳說等民間傳統文化,即獨具廣德地方特色、具有民族人文精神、佛道神話傳說故事、民間風俗文藝文化等特點的廣德祠山文化
據《說郛》中《三柳軒雜識》、《祠山神事要》、《能改齋漫錄》、《留青日札》、《清嘉錄》等記載或傳說:廣德軍祠山廣德王,名渤,姓張,二月八日生,本前漢吳興郡烏程人,始於本郡長興縣順靈鄉發跡,役陰兵導通流,欲抵廣德縣,故東自長興、荊溪,疏鑿河流,欲達廣、郎、南漪湖,開河貫通形成內河水網,以抗洪防暑,行船通商,造福人民。化身豬形,驅役陰兵,為夫人覘破豬形,變形未及,因生羞愧而恥之,不再見夫人,其工遂輟,河瀆之功遂息,因年齡、財力和社會動盪等原因,張渤立志象大禹治水一樣的願望最終未能實現。
後張渤遁於廣德縣城西北五里橫山之巔,修煉得道,人稱“禹後第一人”,死後被葬於橫山頂,居民思之,在橫山修建張公祠 即祠山廟於橫山西南隅,夫人亦至縣東二里而化,時人亦立為“娘娘廟”,與祠山廟遙相呼應,長相廝守。祠山廟宇鼎盛時期主要包括祠山殿、禮斗台、范公祠、三忠祠、廣惠宮、寢宮、宸翰樓、靈佑殿、龍王廟、岳王廟等,邊上還建有望月亭、攀夢亭、龍潭、天語亭、天夢亭、御詩碑、犀牛望月亭、岳王亭等,祠山廟很快名揚海內外,祠山爺顯靈的傳說一直經久不衰。由此歷漢五代至宋元明清,遇水旱災害,人們禱之無不應。
相傳因張渤二月八日生,先一日必多風,後一日必多雨,號為請客風、送客雨,甚為靈驗,傳為異事,祠山廟傳為“小九華”,人們便尊稱其為“祠山大帝”、“祠山爺”、“廣德王”。
唐朝天寶年間,唐明皇念張渤治水有功,封其為水部員外郎,並封橫山為祠山,為聖地,使得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殿等名揚天下,香火日盛。到明朝,朱元璋因戰爭與橫山結下不解之緣,曾兩次駐蹕祠山,得夢知他“貴為天子,必得天下”,登基後,兩次派遣欽差專程前來朝覲祠山,撥款對祠山廟修復擴建,賜詩二首《幸橫山》、《幸祠山》,在得夢之處修建“天夢樓”,在南京雞鳴山建廣惠祠山王廟,按時遣官致祭,遂為各地效仿.
江南以及蘇南、皖南、浙江、贛北等地各州縣鄉鎮紛紛效仿,建起許多祠山廟,僅廣德境內有祠山廟50餘處,尤以廣德橫山的祠山廟被推崇為“祠山祖庭”,並稱“天下第一香火”,從此祠山寺廟的規模越來越大,香火越來越旺盛,從而使橫山和祠山廟的繁榮達到了鼎盛時期和登峰造極的地步。
千百年來,許多文人墨客紛至沓來,吟頌橫山、祠山、祠山廟、祠山爺、祠山大帝等,留下了大量的讚美詩篇。祠山文化因張渤和祠山的一再加封和屢加贈賜、佛道諸家的推波助瀾、文人雅士的不斷渲染、對張渤由人而神的神化、因張渤、岳飛、范仲淹、朱元璋等人的歷史人文名氣等,不斷形成、完善、豐富成博大精深、蘊含歷史人文底蘊、具有獨特廣德地方特色的祠山廟會、祠山民間文藝、祠山埋藏會、祠山戲曲等內涵的歷史文化遺產和民間傳統文化。

發展

為紀念廣德王、治水英雄、祠山大帝、祠山爺張渤二月初八生日前後三天舉辦的祠山廟會,聲勢浩大,江淮、蘇南、皖南、浙北之民數十萬一下子齊聚祠山,善男信女們簇擁著祠山爺神像載歌載舞,繞廣德老城遊街唱戲,到東門娘娘廟與娘娘一年一度會合後,再沿途接受祭祀、跪拜、香火,信徒們紛紛唱頌、趕會,觀看唱大戲、跳“五猖”、踩高蹺、走馬燈、舞獅子、撐旱船、玩龍燈、耍雜技、遊街巷、賽場子、逗樂子等等,最過癮的是從專為祭祀酬神修建的雕樑畫棟、富麗瑰偉的戲台上,觀看為平民百姓喜聞樂見的緋綠戲,即南戲雜劇,在傳奇戲裡領略獨特的藝術風格和濃郁的地方鄉土氣息。
祠山廟會集民間工藝、戲曲盛會、祭祀活動和商業買賣於一體,將各種民間傳統技藝、民間戲劇、會社習谷、民風民俗、歌舞雜耍等融匯一體,民間藝人爭相登台獻藝,信徒們飽受神聖歡樂喜悅的洗禮,各種風味小吃、農產品、民間工藝品競相展銷交流,其場面熱鬧非凡,體現了勞動人民敬仰張渤愛國愛民崇高精神的敬仰心理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願望與信念。
千百年來,它對當地及周邊地區的農田水利、商貿旅遊、民間文化、佛道宗教、人文歷史景觀、修身養性靜心等產生過重大影響,已成為江南重要的世界文化歷史遺產之一。

廣德祠山殿廣德祠山殿

祠山大帝的傳說

大禹治水疏理了華夏山川江河,平治了連年的洶洶水患,使山水相間,井然有序,風調雨順,人民安居樂業。為了防止被降服的水妖湖怪後代繼續起禍,大禹把天下之水分成若干水系和流域,封派那些治水功臣去管轄,並世代沿襲。
張渤的祖先張秉就曾是大禹手下的治水大將,後來被大禹封王,掌管江南一帶水域。
在美麗的太湖之濱,有一座宏大的莊宅,綠蔭環抱,臨湖而建。莊門一開,湖光山色一覽無餘。正門高懸一塊扁額,上書“龍陽府”。莊院主人姓張,人們稱其“龍陽君”。
一個春光明媚的早晨,莊主龍陽君攜帶妻眷侍女諸人,乘坐畫舫蕩漾在碧波浩渺的太湖之中。一路游來,新茗飄香,燕歌不斷。興濃處,龍陽君手挽嬌妻,佇立船首。晨光照映,和風輕拂,嫩綠的荷葉托著點點水珠,就象碧玉盤盛著晶亮閃耀的珍珠。不時有各種各樣的水鳥,自由自在地在舫前飛過。
忽然,前方不遠的水面上“咕嚕嚕”冒起一陣水泡,接著從水下升起一個碗口大小,綠瑩瑩的大蓮蓬,不一會兒便長到三尺來高。蓮蓬上面裂開縫,一道七彩霞光閃耀出來,舫上眾人都為這奇異景象驚噓不止。龍陽君十分驚訝,忙命把舫靠近。來到近前,只見裂開的蓮蓬中露出一顆金光燦燦、核桃般大小的蓮子。龍陽君連連稱奇,象這時節,怎會生出蓮蓬?又怎么有這金光閃爍、奇大無比的蓮子呢?龍陽君躬身探手,輕輕把金蓮子從蓬座上摘下,托在掌心細觀賞,心道:此金蓮子一定是個稀世珍寶。於是他順手把蓮子遞給夫人觀看。夫人手捧蓮子,正欲細看,誰知這金蓮子竟在手中彈跳起來。夫人大吃一驚,張口欲呼,只見金光一閃,那蓮子直入口中,順喉而下,滑進了肚中。
這突於其來的變故,使眾人一陣慌亂。龍陽君趕緊上前,扶著夫人搓胸捶背,想幫助夫子吐出蓮子。一陣忙乎,也無濟於事。大家心中不寧,早也沒了遊興,便調轉船頭,回到了莊上。
當日無事,到了夜半三更,張夫人突感腹痛難忍,下腹並漸漸隆起。龍陽君見狀,慌忙差人駕快舟請來蘇州府最有名的郎中。郎中到來,撩開羅帳伸手號脈,一會兒,但見老郎中面露悅色並起身拱手向身邊的龍陽君道喜稱賀:“恭喜老爺,賀喜老爺,尊夫人並非患疾而是身懷喜孕;脈象所示,不過三日即將臨盆,望老爺好生照料。”龍陽君一聽,半信半疑。他與夫人成婚多年,夫人一直不得懷喜,今日突然有喜,還這快就要臨盆,一時不知所以,忙差家人打點銀兩賞與老郎中,送他回蘇州府去了。
時過三日,張夫人正在房中息養,忽然一陣劇烈腹痛,下身見紅。早有侍候左右的兩位接生婆,手忙腳亂起來。龍陽君來房外,心是忐忑不安,不一會兒,夫人嘶叫聲頓息,房內閃出道道祥光,陣陣幽香從房內飄出。龍陽君急不可待,推門闖入,房內景象使他吃了一驚,只見兩個接生婆,驚恐木呆地直立床前,夫人雙目微閉,無力地躺在床上,一位光赤身子,長得細皮紅潤尺來高的童兒,撲在夫人身上叫著“娘”。小童兒一見龍陽君進房,便從夫人身邊跳下,歡蹦著向他撲來。龍陽君躲閃不及,小童兒已鑽進懷裡,並口口聲聲喚“爹爹”。龍陽君用力把童兒推到地上,怒吼道:“你是誰家頑童?竟敢來夫人房中廝鬧!”那童兒跌坐地上,並無懼色,嘻嘻笑道:“我是龍陽君的兒子。”用小手一指床上的張夫人:“她是我的親娘。”龍陽君聞言,方從驚怒中清醒,這就是夫人生下的小兒?他又驚又喜,彎腰抱起小兒,叫過驚呆的接生婆,趕緊收拾房間,好生調理夫人。
龍陽君喜得貴子,小兒出生雖很怪異,可龍陽府上上下下皆是十分的歡喜,連日設宴慶賀。
龍陽君細思,夫人是誤吞金蓮子而懷孕,便給小兒取名“渤”,(意為湧水而生),字“伯奇”,(意為他日小兒必轄駐一方,建立奇功大業)。張渤出世便特別好水,一旦入水,如龍似蛟。龍陽君常常帶張渤嬉遊太湖之中,張渤每次在太湖水中,遨遊一次便猛長一截,不到數月,張渤已長成一位英俊偉岸的七尺男兒。
不知哪一年,太湖之中跑來了一隻巨大的老黿。這個傢伙占居太湖,興風作浪,搞得太湖一帶烏煙瘴氣。這黿精不但暴虐,還十分好色,他每年都要向湖畔的百姓,索要兩名少年美女供他享樂。如若不然,他就呼風喚雨,掀翻漁船,沖毀良田,淹沒房舍。
這一年,又到了黿精索要美女的時候,老百姓都驚恐不安,誰願意拿自己的親骨肉去送葬呢?便紛紛外逃躲難。這時有人提出,龍陽君具有神力,何不請他出來與妖怪交涉。大夥一聽很有道理,一齊趕到龍陽府,祈求龍陽君出面。龍陽君聽百姓們敘說,太湖竟出如此孽畜,當即答應,到時一定出面制服妖孽。
翌日,龍陽君沐浴更衣,帶著眾鄉親,抬著神案祭品,來到太湖邊。龍陽君走到神案前,斟上一杯水酒,撒向太湖,並高聲喊道:“何方水神,占居我太湖水宮,何不出來與我龍陽君把酒論道?”
剎時間,湖水翻騰,一股水柱衝出湖面,只見水頭上端臥一隻巨大癩頭老黿:“哈哈!我道什麼人呢?原來是龍陽君,不知你喚本座有何道說?”眾人一看,一隻巨大黿精,全都嚇得東躲西藏起來。龍陽君則鎮定自若,毫無懼色,他見黿精出現,正色道:“你這妖孽,雖有法術,何不好生修煉,卻來此胡作非為,禍害百姓!”黿精聽語音來者不善,怒吼道:“爾等小輩,有何能耐,竟敢口出狂言訓責於我?”當下里,二人言來語往話不投機。只見那黿精暴張巨口,一股水龍向龍陽君衝去,龍陽君不敢怠慢,歷手袍袖一拂,擋住水頭,右手拔出寶劍揮將過去,雙雙戰在一起。
頓時,巨浪滔天有如翻江倒海,隱約可見兩個黑影,時而打鬥水上,時而追逐下水;忽又躍上半空,水霧迷漫;忽又跳落地上,飛沙走石。也不知戰了多少時辰,多少個回合,直到日之偏西,天色昏暗,還不決勝負。只聽黿精道:“龍陽小兒,今已天色不早,我們明日再戰。”說完不等龍陽君回話,黿頭一縮,沉入湖底,龍陽君此時也很疲憊,並不追趕,縱身一躍,回到岸上。
回到府上,家人們全圍攏來詢問戰況如何。龍陽君滿面愁雲,並不答話。眾人知趣,全然退下。張渤見爹爹心情沉重,上前道:“爹爹,是何等妖怪如此厲害?連爹爹神功竟拿他不下。”見渤兒詢問,龍陽君長嘆道:“唉!非是黿精厲害,實因爹爹年老,力不從心,才一時拿不下他,待明日我一定將他剷除。”張渤見爹爹如此說來,便道:“爹爹,明日除妖何不帶上渤兒,也好助爹爹一臂之力呀!”龍陽君深情地看著張渤,沉思片刻,“渤兒,你已長大成人,是應該讓你施展才華,為民效力了。”張渤一聽,萬分高興。
一夜無語,第二天清晨,龍陽君帶著英姿颯爽的張渤來到湖邊。旭日東升,湖面一片金波鱗鱗。望著這美好的湖光山色,豈能讓妖魔踐踏?更增添了父子倆剷除妖魔的信心。
不多時,湖水一陣翻騰,那黿精已露出水面。龍陽君一見,揮舞寶劍就要衝上雲。張渤見狀,伸臂攔住,說道:“爹爹,你老人家且慢,此功讓於渤兒,有勞爹爹在石上為我觀陣。”說完提身一縱,撲向黿精。眨眼間,又是狂濤巨瀾,張渤念起神咒,化成一隻獨角神豚和那巨黿戰在一起。
一場苦戰,那妖黿施展出全身法術,張牙舞爪,翻騰跳躍向張渤猛攻狠殺,張渤也不示弱,輾轉騰挪,左避右閃勇猛還擊。直殺得天昏地暗,日月無光。張渤是越戰越勇,黿精漸漸招架不住。只見獨角神豚奮開四蹄,向黿精猛刺一角,黿精急忙翻身躲過。張渤見獨角刺空,順勢用長長的拱嘴用力一挑,把黿精拋向半空,接著跟上去,後蹄一蹬,把黿精踢到岸上。那黿精剛想爬起,就被在岸邊嚴陣以待的龍陽君揮出寶劍斬下了粗大的黿頭。
除去了水妖,為百姓免去了後患。張渤名聲大振,被封為廣惠王。為了感謝張渤為民除害,百姓們在太湖邊上建起了張公廟,供奉香火,以示敬仰。那黿精巨大的黿頭則變成了一塊巨石,橫臥在太湖水邊。
太湖除妖,張渤嶄露頭角,名望大增。龍陽君年事已高,便把江南治水重任交給了張渤。張渤繼承父業,在江南一帶完成了疏理胥河、中江治患、苕溪引水等宏大工程。
一日,張渤巡視江南水情,來到廣德境內,看見山巒起伏,坡陡峰險,深知如遇連日暴雨山洪暴發,必遭洪水之患。他翻山越嶺,察看山勢走向,水流行徑。招集龍蛇水族,化成神兵,至南向北開鑿出桐汭、無量溪兩條河流,引水南漪湖,解除了廣德的水災隱患。可是,一旦暴雨猛降,兩河之水奔涌漪湖,造成下游湖區洪澇。
為了徹底解決水災,張渤不辭勞苦,日夜奔波,終於制定出從長興荊溪開通一條河道,連通無量溪,使這一帶水流併入太湖水系,這樣不但可以泄溢洪水,還可行舟航運,變害為利,豈不善哉?
計畫已定,張渤攜夫人遷居廣德,開始鑿河工程。張渤的妻子李氏是一位十分賢良聰慧的夫人;每次張渤治水,總隨其行,做出許多可口菜餚,侍候張渤;每次張渤都不準其妻把菜飯送到工地。
這次也不例外。原來,張渤在離鑿河工地不遠的山樑上,築一鼓台,每當妻子送飯時必以敲鼓三下為吃飯信號。這次,山樑上的大鼓“咚、咚、咚”連響了三下。張渤停止工作,興沖衝來至鼓台,四周一望並無夫人身影;正在詫異,忽郵一隻烏鴉居於大鼓之上,方才知道是此鴉在啄食鼓上遺漏的飯米,弄響了大鼓,便不以為然返回工地。
不一會兒,張夫人手提食盒來到鼓台,放下食盒,象往常一樣敲鼓三下。三遍鼓響,張渤聽見,又以為是烏鴉在啄吃遺食,並沒有馬上趕到鼓台。張夫人等待許久,不見丈夫上來吃飯,覺得有點不對,心裡著急,於是悄悄下到工地想看個究竟。來到鑿河工地,不看不要緊,一看大吃一驚。只見工地上一頭巨大的獨角公豬,率領無數龍蛇水怪,拱的拱、刨的刨,沙石飛濺,塵土飛揚,哪裡還有一個人影?夫人嚇得魂魄出竅,大叫一聲掉頭便跑。張渤與眾神兵聽見大叫,也是吃驚不小。
張渤驚急,來不及化回人身,飛奔著追趕夫人。張渤邊追邊喚:“娘子,快別跑,娘子,快別跑!”那張夫人見怪獸吼叫著緊追不捨,更是沒命的狂奔,並嘶叫道:“你這醜陋的畜牲,為何要窮追於我?”張渤聞言,才發覺自己慌中出錯,沒有化出人形,使夫人驚駭竄逃。從此張渤夫人再也不願看見張渤,張渤更是羞見妻子,於是張渤便在橫山頂結廬隱住,修行問道。鑿河工程就此荒廢,只留下一條未成的乾涸泥溝,打鼓台也息鼓不聞了。
廣德橫山,風景秀麗,古木參天,張渤隱臥山野,修身養性。一日,張渤的一位遠在新羅的姑表兄金喬覺,遊歷中土,聽說表弟事有不幸,便前來探望。
表兄弟相見格外親熱,兩人在橫山草蘆,談佛論道甚是投機。陽春三月的一天,二人走出茅屋,在林野中漫步暢談。一路行來,山巒滴翠,野花吐芬,微微春風送來鳥語花香,使人心曠神怡。看著這山明水秀的景色,金喬覺暗想:此乃一塊舉世難覓的風水寶地,如若歸我是何等妙哉。無奈何,寶地已被表弟搶先占有,心裡十分痛惜。
忽然,喬覺靈機一動,心生一計,他對張渤道:“表弟,你已深居茅廬多年,表夫人孤身獨守空堂十分貧苦,你應撤廬還家,夫妻團聚,安享晚年之樂,休苦孤燈野廬的在此清修?”張渤一聽此言,大為不悅,答道:“表兄所言差矣!我乃修煉之人,已全心向道,不貪塵緣唯念天道,怎可棄道而斃於俗也!”喬覺一時語塞,移目遠方。
輕風吹拂,陣陣悠揚的牧笛隨風而至。二人尋聲而望,只見遠處一位牧童,閒坐牛背之上,手持竹笛微唇輕吹,清音徐發。喬覺一喜,又生一計,道:“表弟,你循天道,我無非辭,我們今打一賭,若是你輸可謂天命,你便回家夫妻團聚;你若贏了可在此繼續修煉,你看如何?”張渤見表兄再出妄言,甚感有因,說:“表兄既然有此雅興,就不妨一賭,但不知表兄要賭什麼?”喬覺見張渤中計,暗自高興,用手一指遠處的牯牛道:“我們就賭這條牛。”“這牛有甚好賭?”張渤故作不知。喬覺道:“你看這條牛,它頭向東方,尾所指何方,誰若說對便是誰贏。”喬覺怕被張渤搶先說對,搶道:“我說不管牛頭對著何方,牛尾總是向下而指。”說完得意地看著張渤。張渤微微一笑,開口道:“牛頭向東,那牛尾不是一定向西嗎?”喬覺聞言哈哈大笑,“表弟,我看你是活該回家跟表夫人團聚了,不管牛頭對著何方,牛尾當然是向下所指羅!”張渤也笑道:“這怎見得?”喬覺道:“你我不妨前去看個明白。”
二人來到牯牛近前,喬覺一看,滿面漲紅。這牛尾已斷,只留下短短一截尾根,那不正是牛頭朝東,牛尾朝西嗎?喬覺明白心機已被表弟識破,惱羞成怒,雙腳向下一蹬,“我是好心勸你夫妻團聚,你若不聽便罷,我去也!”抬腳就走,可是地上已經留了兩個深深的大坑。張渤見狀,欣然譏諷道:“哈哈,表兄美意,留下兩口大壙,今後我吃水不愁,還可放生養魚了。”喬覺受戲,回頭吼道:“你休想,我叫它今後魚蝦不生,看你何美?”
後來,張渤在橫山修煉得道,被封為祠山大帝,並修建了宏偉的祠山正殿。而喬覺南去另尋寶地九華,禪修成佛,被封為地藏王菩薩。他的氣話應驗,橫山腳下兩口腳印大塘,果真魚蝦不長。

祠山文化的研究

一、在建設和諧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
根據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全國、全社會正掀起建設社會和諧文化的熱潮。
和諧文化,是指一種以和諧為基本思想核心和價值取向;以倡導、研究、闡釋、傳播、實施、奉行和諧理念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態、文化現象、文化性狀,包括思想觀念、價值體系、行為規範、文化表現、社會風尚等,有著多種多樣的存在方式和展示方式。
和諧文化,最核心的內容是崇尚和諧理念,體現和諧精神,大力倡導社會和諧的理想信念,堅持和實行團結、互助、合作、穩定、有序的社會準則。將和諧理念貫穿於相關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現象之中,以和諧作為文化價值取向,並以此影響其它各種文化的存在與發展。
祠山文化,是江南影響面很大的區域傳統文化。從很多傳說和遺址來看,延續兩千多年的祠山文化集中傳頌和宣揚了一個“善”字。祠山文化中的中心人物張渤,以及人們由敬仰、懷念張渤而形成的祭祀、刻碑撰文活動,集中倡導和宣揚了善待民眾、善待社會、善待自然的道德理念。
這種道德理念則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所需要的。由此,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中研究祠山文化,祠山文化的研究工作才能方向明確,也更有實際意義。
二、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研究祠山文化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和諧文化的根基和主幹,它對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具有決定性的意義和作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導向和靈魂,它提示了構建和諧社會主義的精髓和動力,它規定了社會主義和諧文化建設的道德規範和行為準則。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簡而言之:思想、理想、精神、榮辱觀。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宏偉目標昭示下,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一種價值理想,也是一種當下即是的行為。社會主義和諧文化,是要造就一個全社會人人既喜聞樂見,又自覺踐行的生活方式,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自然狀態,是“擔水劈柴即妙道”的自然神韻。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引領下研究祠山文化,既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文化的需要,也是祠山文化研究本身應把握的準則。
三、祠山文化研究應與文化遺產保護相結合
國家規定,每年六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文化遺產日”。國家設立“文化遺產日”是因為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十分重要且艱巨,需要全民的參與和全社會的文化自覺。作為民眾文化組織,應當自覺參與由文化部門組織領導的文化遺產保護工作。
祠山文化流傳兩千多年,本身就有許多東西需要發現、挖掘、整理和保護。要以對祖國、民族負責的態度,對於祠山文化中的每一個事件、每一個典故、每一處遺址、每一份遺物,都要特別珍惜、仔細辨析、認真整理、妥善保存,從而為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傳統文化作出應有的貢獻。
四、以分析的方法研究祠山文化
自古以來,我國的文人們都很注重思想情操的把握與修養,這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最為精華的表現。文人們的愛國意識、憂患意識、責任意識、慎獨意識歷來都是很強烈的。經過數千年之積澱,形成了中華民族的風骨與氣度,養成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這些優秀的品質與精神,在祠山文化中有很多體現,這正是我們要下工夫整理、研究並汲取的。
但是,由於歷史與社會的局限,由於人們認識事物能力的限制,祠山文化中難免有與現在提倡的社會文化精神不相協調的地方,甚至還有一些消極的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在宣傳弘揚祠山文化中有大量以愛國精神為內容的優秀文化.
同時也深藏著諸多迷信、反科學的糟粕。簡而言之,對待祠山文化要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去分析、揚棄和取捨,做到符合理性的古為今用,這是研究祠山文化應有的態度

相關詩詞

夜宿祠山道院
李崇謙
杖策重尋物外游,仙宮晚宿更悠悠。
倉皇不解神靈意,夜半風雷響殿頭。
[作者簡介]李崇謙,字孔濟,號松渠。廣德人,舉人,曾任江西吉安府通判。吏部郎中,奉政大夫。
橫山遠眺
范昌齡
遠上橫山日未斜,風光隨處望中賒。
宦情清入梅邊雪,世事紛如雨後麻。
煙柳半堤歌管市,竹籬幾處野人家。
欲摩瘡癬痊凋瘵,憂國憂民發易華。
祠山真境
范昌齡
當年高廟幸名壇,宸翰留輝尚未乾。
絕世英靈天下應,群山奴隸畫中看。
鶴巢松頂風光古,龍臥潭心水色寒。
愴意吾鄉王內翰,夕陽東麓照忠肝。
[作者簡介]范昌齡,字太沖,浙江天台人,進士,宏治間任廣德知州。
登橫山(二首)
周 瑛
一上橫山頂,茫然懷古今。
宦情秋夢短,世事海波深。
東晉淵明酒,南陽梁父吟。
斯文久不作,勞我平生心。
江天搖落處,弔古更懷今。
鳥背秋陰薄,馬頭山色深。
宦家無苛政,民舍少呻吟。
欲起穎川老,聯鑣談此心。
[作者簡介]周瑛,字梁石,號翠渠。福建莆田人。成化進士,曾任廣德知州,著有《翠渠類稿》。
幸 祠 山
朱元璋
天下英靈第一山,白云為闕石為關。
高台近斗當空出,老樹如龍挾雨還。
兵革屢經香火舊,鬼神常護道人閒。
從軍幸得來瞻此,指揮干戈動笑顏。
幸 橫 山
朱元璋
巍巍高聳碧雲間,上有禪僧悟透關。
禮斗台前真勝境,快吾登眺得江山。
簡介]周瑛,字梁石,號翠渠。福建莆田人。成化進士,曾任廣德知州,著有《翠渠類稿》。
橫山禱雨
林 棐
寸心憂國願年豐,曉摯楓香入翠峰。
幸有一壇瞻斗象,豈無尺水起淵龍。
松風不住雨聲碎,嵐霧常隨雲氣濃。
願覓天瓠一滴水,三符需夢慰三農。
[作者簡介]林棐,紹定四年(1231年)以朝奉郎出任廣德知軍。
祠山感晴
王十朋
秋風吹客過祠山,水出平原礙往還。
呼吸雨暘神有力,掃除雲霧見天顏。
[作者簡介]王十朋(1112-1171)浙江樂清人,字龜齡,號梅溪,紹興二十七年中進士第一,曾出知饒、湖等州,官至龍圖閣學士。著有《梅溪集》。
題 祠 山
李 健
午庭官事了,心與白雲閒。
泉脈瀉崖谷,天風吹佩環。
花開煙霧外,人語翠微間。
山色看來好,相留不放還。
[作者簡介]李健,紹興初年任廣德知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