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川鐵橋

神川鐵橋

神川鐵橋,又名塔城鐵橋,神川鐵橋是世界上建造最早、跨越最大的鐵索橋,建於1300多年前。

關於神川鐵橋的建造者,“傳雲隋開皇中史萬歲所建,或雲蒙氏(南詔)閣羅鳳叛唐與吐蕃結好(而建)”。(見明《雲南圖經》卷五)近年還有學者提出“麗江納西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鐵索橋”的論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川鐵橋
  • 修建者:納西族
  • 別名:塔城鐵橋
  • 意義:世界橋樑史上最早的鐵索橋
建造背景,滇藏要道,世界之最,建造者,

建造背景

1300多年前的初唐時期,麗江西北境的金沙江上曾建有一座宏偉的鐵索橋——塔城鐵橋。其遺址位於今玉龍縣塔城鄉塔城村,江對岸為今香格里拉縣上江鄉木高村。因該地為唐代吐蕃設立的神川都督府所在,此橋又名神川鐵橋。當時的塔城,也因此稱為“鐵橋城”聞名中原。
這座古代橋樑為“穴石錮鐵”的鐵索橋,系吐蕃由其神川都督府向洱海地區擴張時,於唐高宗調露二年(公元680年)所建。史籍中或說隋代大將史萬歲征雲南爨氏時所建,或說南詔所建,皆非。歷史上此橋又稱“吐蕃鐵橋”,亦足資證。
至於施工建造者,則應為吐蕃在麗江一帶徵集的古納西族工匠。其時聚居於滇川藏交界稱“麽些江”流域的古納西族,久已有著精良的冶鐵和鐵器鍛制工藝,與本民族古來在江流上架設索橋的豐富經驗相結合,造就了這最早的大橋。
傳說神川鐵橋是利用天然橋墩建造而成的。據史料記載:在神川建造地的金沙江中有一石聳立,露出水面約5米,成三岔豎立,形如筆架,稱筆架石(又稱照壁石),其中兩岔分別鑿有直徑約1米的圓洞,為“穴石錮鐵”之處(於1959年在疏浚金沙江航道時被炸塌)。
筆架石橫臥於原石基座旁江中,枯水季節,猶見石穴。而兩岸“錮鐵”遺蹟,因年久日深,被江洪沖毀,或被積石覆蓋而無存。筆架石東岸右側,有一岩房平台,長約50餘米,最寬處15米,可供相當數量的兵卒守橋之用(於1988年修築上江至五境鄉公路時被炸毀大半)。在今麗江塔城塔展村的金沙江邊高岩上,熔鐵系鏈的洞穴還在,江邊立有“古鐵橋遺址”碑。

滇藏要道

塔城橋成了雲南和西藏的重要通道,塔城也成為茶馬互市的繁榮之所。藏族的駿馬、山珍、皮貨、藥材源源不斷運到雲南,再轉運往內地。
雲南的茶葉、鐵器、四川絲綢,通過這裡大批運往西藏等地區。在塔城茶馬互市的帶動下,麗江的巨甸鎮(唐時為巨津州)、麗江古城很快成為藏族同納西、漢、白等民族貿易的中心,日漸繁華昌盛起來。
在這種形勢下,塔城很快發展成為戰略要地,吐蕃勢力擴張到塔城鐵橋,並於唐朝天寶十年(公元737年)在鐵橋城置都督府。南詔在中央王朝支持下,也將勢力發展到塔城,並建塔城關。
遺憾的是,塔城鐵橋存世僅一百一十多年,乃於唐德宗貞元十年(公元794年)南詔歸唐、“蒼山盟誓”以絕吐蕃,突襲鐵橋城之際毀之。因而橋的形制與跨度、長寬等情形,今已無由確知。
《中華人民共和國地方志叢書·中甸縣誌》刊登了關於此橋的一組照片,其中“鐵橋天然橋墩——江心筆架石”一幅,無異示意此橋為雙跨組合,而這也只是一種猜測了。至今,江東岸的岩石間,錨固鐵索的石穴、引橋石坎仍存。在麗江岸塔城村,現立有“古鐵橋遺址”紀念碑。

世界之最

據史書記載:這裡北連康藏,南通大理,形勢險要,是唐代南詔王國與吐蕃的邊界,既是各民族交往的走廊,又是兵家必爭之地。許多學者認為,神川鐵橋不僅是“萬里長江第一橋”,而且是世界上最早的鐵橋。神川鐵橋約建於唐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當時,唐代吐蕃勢力在西部崛起,威脅長安。中央王朝為打擊吐蕃,支持南詔統一洱海地區。天寶年間,南詔王閣邏鳳不堪地方官吏勒索欺凌,起兵反抗。朝廷派兵鎮壓,閣邏鳳聯兵吐蕃,在洱海兩敗唐軍。
吐蕃勢力趁機南下金沙江中段,設立了神川都督府,控制了塔城、石門二關,在兩關之間(今香格里拉市上江鄉木高村委會與五境鄉倉覺村委會交界處)的金沙江上建起了鐵索橋,稱“神川鐵橋”,並在此駐兵上萬,建起了東、西鐵橋城,確保南下之路,並牽制南詔。
此時的麗江塔城更是成了中央王朝和吐蕃、南詔地方勢力博弈的戰略要地。在神川鐵橋建起的幾十年間,南詔王異牟尋終於不堪吐蕃貪得無厭的勒索,重新向唐朝廷靠攏。公元794年,即唐貞元十年,異牟尋被唐王朝封為“雲南王”。就在這一年,吐蕃與回鶻爭戰北庭,向南詔徵兵。
南詔王異牟尋佯為應徵,發兵五千先行,沿金沙江北調,暗中又率精兵數萬,隨後進發。南詔軍隊晝夜兼行,攻破今劍川、鶴慶等地,又溯金沙江北上,奇襲神川,以少勝多,大破吐蕃,拿下鐵橋,“奪取16城,俘虜5王,降眾10餘萬”,向唐朝廷獻捷。
突襲鐵橋後,南詔為解除後患,毀斷了神川鐵橋。這就是著名的神川大戰役。此戰,南詔與唐聯合,巧出奇兵,乘蕃軍無備,選擇有利地形突然襲擊,使蕃軍慘敗,取得輝煌戰果。
這是唐代在這裡發生的一場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戰爭。神川鐵橋大戰是南詔與吐蕃之間的一場戰役,這場戰役對於我國唐王朝、南詔和吐蕃的歷史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雲南重山復水,古橋樑眾多,專家稱之為“橋樑博物館”。我國橋樑專家潘洪萱說:“我國是較早出現鐵索橋的國家,何時開始建造鐵橋,尚無確切的資料,但它的建造至遲不會晚於隋唐時期。”塔城鐵橋的建成,及其於唐貞元十年被毀這一史實,成為這個推斷的有力佐證。
今人在塔城鐵橋遺址,可以實地真切感受、想見這座古代跨江大橋的雄姿。按當時的技術水平和設備條件,塔城鐵橋無疑是橋樑建築史上的傑作,亦成為當地交通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根據國內和國外古今鐵索橋的既有資料,可以斷言:塔城鐵橋,是中國與世界橋樑史上,有著可靠記載的、最早的鐵索橋,也是我國建造最早的鐵橋。比西方出現鐵索橋,整整早出十個半世紀。

建造者

一、“史萬歲建鐵橋”之說:隋開皇年間(595-596年)党項反,調劉噲之、楊武通往鎮,史萬歲繼後用兵,故唐《雲南志》卷一有“蘇榮為劉、楊、史開路先鋒在石門關鑿石劈道”的記載。然蘇榮所鑿石門,遠在戊州(今四川宜賓)石城山,並非神川鐵橋附近的石門關(塔城關)。故“史萬歲建鐵橋” 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
二、“閣羅鳳建鐵橋”之說:南詔對滇西北的經營始於天寶年間(742—756年),此前這一地區被吐蕃占領。待南詔興起之時,神川鐵橋已高懸金沙江之上數十年。故南詔首領閣羅鳳不可能是鐵橋建造者。
三、“納西族建造了世界上第一座鐵索橋”之說,更有牽強之嫌。南詔時,納西族先民(磨些蠻)只不過是這小王國成員之一。納西族成為“人資富強”的強大民族,是在13世紀尤其是木氏土司向明朝皇帝納貢藉機擴大實力之後。試想隋唐時麽些蠻在吐蕃大軍壓境甚至將南詔腹地據為己有的形勢下,有能力染指神川架起世界上第一座鐵索橋嗎?即便有能力也不會主動設橋引渡別人來管轄自己。
吐蕃王朝在公元7世紀60年代後,北部、東部軍隊活動取得巨大勝利。天寶十年(751年),南詔閣羅鳳附吐蕃,受封“贊普鐘”(弟王),吐蕃為了管理麽些蠻等部落,在鐵橋城設神川都督府,神川鐵橋在強化吐蕃統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它的建造者無疑就是它的經營者吐蕃王朝。
藏文史料記載,吐蕃“惟以淬瀝”為業,早在“上丁二王”的止貢贊普和補代公傑時代,雅隆地區的手工技術就十分發達,人們已能伐薪燒火為炭,還能熬皮製膠,開採銅鐵礦冶鍊金屬,並在江河上架設鐵索橋。近年在工布地區曾發現古代冶煉遺址。
《敦煌本吐蕃歷史文書》中也有這樣一段記載:約在公元703年,贊普赴南詔,在漾濞江上架鐵橋,以翻越點蒼山,奇襲大理城。吐蕃既能在漾濞江上建鐵橋,當然也能在金沙江上建鐵橋。所以,史學界認定神川鐵橋為吐蕃所建,並非無稽之談。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