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人同形同性

神人同形同性

神人同形同性論是指人們認為其他生命體或者類生物體都具有人類的情感,甚至具有自己的性格特質的一種觀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神人同形同性
  • 外文名:anthropomorphism
  • 性質:神是人最完美的體現
  • 屬性:人的最高典型
詳細內容
神是人最完美的體現,神與人同一形象,同一性格,是人的最高典型和個性最大的張揚放大。這是希臘宗教與其他宗教最本質的區別,古代希臘人是用典型的“ 神人同形同性論” 來塑造奧林匹斯諸神的形象和性格的,神抵們的神性完全是人性的,神並未被抽離世俗人性,而是人性的誇張與放大,這是一種人類自我對人性的肯定,使得整個希臘文明都帶有人本主義的色彩,即以人作為衡量一切的尺度和出發點。 希臘的神靈在肉體上和我們人一樣,甚至在一定意義上比我們人更發達、更美。希臘神話有兩個基本特點:神人同形和同性。所謂“同形”就是神和我們一樣,有著人的形態和肉體。希臘的神之所以被崇奉為神,不是由於他道德上的崇高,甚至也不是因為他比人更有智慧,而是因為他比人具有一副更加健美的肉體。男神之所以為男神,是因為他比男人更具有男性的特點;女神之所以為女神,也是因為她比女人更具有女性的特點。正是因其美,所以人們才將其奉為神靈。19世紀一位著名的美學家丹納寫了一本書叫《藝術哲學》,在這本書中他說:“希臘人竭力以美麗的人體為模範,結果竟奉為偶像,在地上頌之為英雄,在天上敬之如神明。”因此,無論是希臘神話中的神明,還是希臘傳說中的英雄,都具有人的形體,甚至比人更像人。正是由於希臘諸神在肉體上具有楷模性、典範性的特點,所以才被人們所崇尚。
但是基督教的上帝卻不是這樣,耶穌也不是這樣。大家都看過基督教最典型的象徵,就是被釘死十字架上的耶穌。耶穌之所以讓人們景仰,並不是由於他的肉體之美。首先,他的肉體不是完全袒露的,而希臘的神總是裸體的。希臘人是以裸體為美的,因為他們覺得裸體就是人的自然。希臘人覺得他們從自然中來,他們崇尚自然。因此對他們來說,最自然的無過於自己的肉體。其次,被釘死十字架上的耶穌,他也沒有發達的肉體,透過他的衣袍,我們可以看到他是羸弱的,是形容枯槁的。而且他的整個肉體也是痛苦的、抽搐的,不像希臘神靈始終給我們一種健美歡愉的感覺。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我們對兩者的感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常常對我的學生講,當我們看到希臘神的時候,我們首先被他那種直接的感性力量所打動,我們感覺到的只有美。這個並不是沒有理由的,我們通過我們的眼睛就感覺到了這一點。但是當我們看到耶穌被釘死在十字架上的聖像時,我們更多運用的是一種反思,而不是感覺。我們要進行一下思考,耶穌的肉體絲毫不美,他所能打動我們的是一種抽象的精神。當我們久久凝視著十字架的時候,我們會發現有某種力量正順著十字架冉冉上升,我們會感覺到一種為了全人類的苦難而捨己救人的崇高。這種崇高實際上是一種精神性的美,需要我們通過反思才能感受到,它不是直接的。而希臘文化就不是這樣,希臘文化給我們的感覺是直接的。
所謂“同性”指的是希臘神話中神與人之間沒有明確的界限。希臘神話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的神,他們具備人類的思想感情他們的性格也十分鮮明。在希臘神話中神和人一樣, 有愛,有恨,七情六慾樣樣具備,甚至好嫉妒。比如天后赫拉,愛虛榮, 時在道德上還不如人。他們不同於人的地方就是他們長生不死,具有無比的智慧和法力。這反映了希臘人追求光明,酷愛現實生活,以人為本,肯定人的力量的思想。
希臘人尊重和崇敬人體,認為人自生來的身體,是最美的,所以對裸體沒有任何忌諱,而他們的神,是擁有完美的身體的人,希臘人崇拜的神就是這樣,可以說是比人更像人的神,這就是它們的神人同行,這是一種對感官的原始崇拜,可以看出希臘人認為感官的原始衝動沒有任何需要隱藏和避諱的,更注重感性的文化傳統,希臘的神擁有與人一樣的脾氣性格,會發火,會鬥氣,會犯錯,會撒謊,擁有和人一樣的感官需要,比如愛喝酒吃肉,尋花問柳,甚至會化為凡人與真正的凡人性交,這一點完全不同於東方和現在西方的神那樣莊嚴,不食人間煙火 相比之下,道教、佛教、基督教里的神讓人敬畏,而希臘的神,更像人一樣,讓人覺得親近,這就是希臘神的同性特點,而這也正是希臘神的可愛之處,如同形的特點一樣 反映著一種更加童話感的 更加人情味的文化氛圍。
是一種擬人法(personification、prosopopoeia)(或稱“智慧體化”)的使用,將人類(或稱“智慧體”)的形態、外觀、特徵、情感、性格特質套用到非人類的生物、物品、自然或超自然現象(或稱“非智慧體”)。擬人論常出現在對動物、自然力量或是所謂“命運的主宰”之描述或理解上。
修辭學中的擬人即指賦予抽象事物以虛擬的人的形象,例如死亡,欲望或戰爭。
在古典修辭學中,擬人是一種修辭格,具體來說是一種轉義手法,常用來獲得情緒感染力。在修辭理論中,常區分擬人(將無生命卻實際存在的事物擬人化)和其他修辭手法,諸如呼語,直接稱呼不在場的人物或抽象的概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