祁陽紅壤實驗站

祁陽紅壤實驗站坐落在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里,生活交通不便,房屋破舊,設備簡陋。現為中國農科院在南方唯一的綜合性實驗站,取得了磊磊碩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祁陽紅壤實驗站
  • 主管單位:中國農科院
  • 地點:湖南祁陽
  • 榮譽:第一批國家野外觀測實驗站
實驗站簡介,實驗站發展,實驗站意義,

實驗站簡介

紅壤是我國南方14省(區)的主要土壤類型,總面積約218萬平方公里,占國土面積的22.7%,而生產的糧食站全國糧食總產量的44.5%,是我國糧食和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但紅壤改良的任務艱巨,開發利用的潛力很大。

實驗站發展

45年前中國農科院的一批熱血青年,回響祖國的號召,遠離首都北京和故土親人,毅然來到湖南祁陽安營紮寨,和當地的農民同吃同住,在農業生產第一線從事科學研究、示範與推廣。45年的風風雨雨過去了,過去的一個低產田改良聯合工作組已經變成我國農業生產系統歷史最悠久的農業科學實驗基地。目前,正朝著把實驗站打造成“中國的洛桑”的方向發展。
20世紀60年代,以劉更另、江朝余等為代表的科技人員57人,來到祁陽官山坪村建立農村基地,而這個所謂的農村基地在當時只不過是個面積不到300平方米的四合院,他們設定了實驗分析室,簡單的工作室和住宿房子。科研人員深入基層和農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在生產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祁陽官山坪位於典型的南方紅壤地帶,土壤非常貧瘠。有一種鴨屎泥土壤,特別怕冬乾,冬乾以後,來年插下秧苗就呆在地里,老不轉青,不髮根,也不分櫱,一直坐到秋天才生長,民眾把這種現象叫“坐秋”,“坐秋”的稻田產量很低,而這種田南方各省都有,總面積約有4000萬畝。1945年湖南大旱,第二年禾苗普遍“坐秋”,嚴重減產,造成了駭人聽聞的大饑荒。改造這種低產土壤,提高作物產量成為20世紀60年代土壤研究中的重點課題。當時,已有施用磷肥防治水稻“坐秋”的辦法,劉更另和一批科研人員經過經過大量的、多年的調查和觀測,終於尋找出鴨屎泥土壤中磷素變化規律。磷素的變化與土壤溫度、土壤水分、泡水時間有密切關係,土壤中存在磷素有效化和無效化過程、固結與反固結過程。泡水、提高泥溫、施豬糞、壓山青、多犁多耙,可以促進無效磷向有效磷轉化,這就是反固結過程;土壤乾燥,降低泥溫,減少有機物,可以使有效磷素向無效態轉化,這就是固結過程。他們最後總結出了“冬乾坐秋,坐秋施磷,磷肥治標,綠肥治本,以磷增氮,加速土壤熟化”的規律,使用磷肥和種好綠肥,不僅是防治和改良冬乾“坐秋”鴨屎泥的有效措施,同時也是改良黃夾泥、白夾泥等低產田的有效措施。官山坪大隊運用這些措施,水稻產量大幅度上升,1964年祁陽縣推廣17萬畝,增產30%~50%;湖南省大力推廣,據湘南湘中六個專區不完全統計,推廣面積達295萬畝,約增產1.8億公斤。而這一成果獲得了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
此後,科研人員對改良中低產田,提高土壤費力和增強效果等進行研究,並先後解決了水稻僵苗、缺鋅白苗病、紅壤旱地缺鎂等問題。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後,該站的科研進入新高潮。實驗站從低產田改良逐步轉向紅壤區域綜合治理,形成山、水、林、田、土綜合治理與開發利用的新格局。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和建設,目前的祁陽紅壤實驗站,成為我國農業生產系統歷史最悠久的農業科學實驗基地,在湖南地區已建立了祁陽官山坪村實驗區,永州市孟公山實驗區、衡陽生活區,共有土地面積650畝,有辦公室、畜牧場、野外監測點等。走進果牧示範區,記者看到樹上掛滿豐收的梨子、香瓜、蘋果,示範區內養了成群的雞、鴨、豬等,還有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些養殖的雞、鴨等都是他們自己配備的飼料,蛋白質含量很高。從廣西、澳大利亞引進的桂牧一號、矮象草等已在道縣推廣5000畝,加上永州市的共有8-10萬畝,為永州市提供了2/3的需求。目前該示範區已形成了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全面兼顧的農業發展模式。
在展覽室里記者看到一張張代表著榮譽和心血的獲獎證書:1964年冬乾鴨屎泥水稻坐秋以及低產田改良的研究,獲得國家重大科技成果獎,1986年紅壤稻田持續高產的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1996年紅壤立體農作制度及配套技術,獲得國家“八五”科技公關重大成果獎。此外還獲得部省級重大科技獎、科技進步獎20多項,平均每兩年就有一項新的科技成果在這裡產生。發表論文200多篇,培養碩士、博士生26名。酒香不怕巷子深,實驗站取得的巨大成就吸引了來自菲律賓、澳大利亞、日本、韓國等12個國家的200多名專家先後來考察,實驗站也有65人出國考察培訓。
科技只有轉化成生產力才算真正發揮了它的作用,實驗站主要研究農業環境的綜合利用、區域治理、農業生態、環境污染的監測也治理、土壤改良與施牧草培養與利用。1980年以後,實驗站在丘陵地帶、不同海拔的地方種不同的作物,並手把手教農民,山下種水稻,山腳種西瓜和玉米。山腰種果樹和牧草,在山頂種樹木保持水土流失,這一立體、種植模式取得了效果,一位受益的村民告訴記者,僅牧草養殖一項他每年就收入6000多元。
對於祁陽紅壤站的未來,以劉更另院士和一些中國科學院領導提出“突出特色,超前發展”,把祁陽站逐步建設為中國的“洛桑實驗站”。 2001年實驗站從800多個野外實驗站(台)里脫穎而出,成為第一批30個“國家野外觀測實驗站(台)”之一。

實驗站意義

紅壤實驗站今後將承擔更多的國家級實驗項目,為相關部門提供更多的參考數據對此,現任中國農科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副所長的張維里是充滿自信的,她說目前有10年以上長期定位監測的有7個。其中,生土熟化長期定位實驗的已經有23年的歷史了,我國是歷史上最長的國家。在80年代初還建立了土壤肥力長期定位觀測試驗,其中,稻田陰離子實驗開始1973年,積累了30多年年的資料,紅壤荒山植被恢復長期定位觀測實驗開始於1983年,並發現次生植被自然恢復的時間3到5年,演變規律草-灌-喬,還有一批水田、旱地、水土流失長期定位實驗,均有25年以上的實驗觀測資料,長期定位監測代表著一個農村科研基地的特色,其最大的價值在於為國家制定農業進程提供依據,為老百姓施肥提供依據,對人類認知自然界有重大的意義。
張所長還說長期定位觀測實驗的特點在於它的持久性,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堅持,45年來,一大批科研人員把青春奉獻給了這片土地,不斷的攀登,祁陽站的不斷成長離不開這種奉獻和攀登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