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學術文庫:非洲踏尋鄭和路

社科學術文庫:非洲踏尋鄭和路

《非洲踏尋鄭和路》是我國研究鄭和下西洋與非洲關係的一部內容最翔實、且富有新意和深度的學術專著。作者運用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書齋研究與實地考察、歷史意義與現實影響 “三結合”的研究方法,在占有豐富材料、掌握最新信息和獲得大量第一手資料的基礎上,通過認真仔細考證,全方位、寬領域、多角度、深層次論述了鄭和下西洋與非洲的關係,鄭和舟師在非洲的影響,並在此基礎上,將非洲華人移民史提前了二三百年。 鄭和下西洋為何要四赴非洲?鄭和本人是否到訪過非洲?舟船科技能否保障如此遠航?龐大船隊如何組織和進行通信聯絡?“舟師”在非洲留下了什麼遺蹟與影響? 本書分析了鄭和船隊嚴密的組織紀律和科學的聯絡系統,對鄭和本人是否訪問過非洲給予肯定回答;在探討明代先進造船科技的基礎上,提出了“海上絲瓷之路”的新概念,論述了重走鄭和路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對肯亞帕泰島“中國村”村名之來源作出新解釋,在提前華人移民非洲史的基礎上,將觸角延伸至新中國的對非政策,彰顯鄭和研究的現實意義,回擊所謂的“中國威脅論”和“新殖民主義論”,並對非洲“向東看”和中非貿易的發展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支持……書中不乏新觀點、新材料、新發現。該書是一部集知識性、創新性、可讀性於一體的學術著作,同時填補了非洲研究與鄭和研究兩領域的空白。

基本介紹

  • 書名:社科學術文庫:非洲踏尋鄭和路
  • 出版社: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頁數:495頁
  • 開本:16
  • 品牌: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 作者:李新烽
  • 出版日期:2013年9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516125172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名人推薦,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社科學術文庫:非洲踏尋鄭和路》以區別於西方記者、學者的中國視角和清新樸實的優美文筆,給我們講述了中非友好的動人故事,敘寫了中非友誼的壯美篇章;向我們展示了非洲大陸的多姿多彩,記錄了非洲人民的多災多難;讓我們目睹非洲姐妹的曼妙舞姿,耳聞黑人兄弟的美麗歌喉,感悟非洲大陸的前進腳步……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開闢了一個新的視窗。

作者簡介

李新烽,1960年9月生,陝西渭南人。博士,作家,攝影家;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社會文化研究室主任、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博士生導師。中國散文學會副秘書長,中國報告文學學會副秘書長;中國非洲問題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亞非學會理事,中國非洲史研究會理事,中國中東學會理事。
1981年西安外國語大學英語系畢業後留校工作,兩次考入中國社科院研究生院,分獲法學碩士學位和管理學博士學位;公派留學英國,獲威爾斯大學文學碩士學位。2006年參加中組部、團中央組織的第七屆“博士服務團”,掛職湖南湘西自治州人民政府州長助理。第八屆全國青聯委員。2007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2008年加入中國攝影家協會。
李新烽曾是人民日報社高級記者、處長、駐南非首席記者和人民網、環球時報社駐南非特派記者,兩度被評為人民日報社先進個人。其足跡遍布大半個非洲大陸,是采寫肯亞帕泰島鄭和使團後裔、發現“中國學生”――姆瓦瑪卡·沙里夫的第一位中國記者,也是索馬里內戰爆發21年來,進入該國採訪報導的首位東方記者。
2008年作為人才引進,李新烽調入中國社會科學院專業從事非洲問題研究。出版《非洲踏尋鄭和路》(修訂本)、《非凡洲游》兩部專著及《鄭和史詩》(中、英文版)等十多部合著,主編《鄭和與非洲》、《全球視野下的達爾富爾問題研究》兩部專著。溫總理為《非洲踏尋鄭和路》題詞,其作品獲全國“五個一工程”獎、中國新聞獎、冰心散文獎、中國改革開放優秀報告文學獎、徐遲報告文學獎、華僑文學獎、首屆中華優秀圖書獎、年度社科類圖書暢銷獎等十餘種全國性獎項。
李新烽報導溫家寶總理憑弔坦贊鐵路專家公墓的報導―――《人間傷別情悠長》獲《人民日報》最佳報導獎和首屆“星光杯”感動中華·全國大型徵文活動優秀文學作品特等獎。
李新烽好讀書,勤思考,常打太極拳,是陳式太極拳嫡宗傳人陳正雷大師的入門弟子。

圖書目錄

修訂本序言
序A研究非洲宣傳鄭和
序B讀《非洲踏尋鄭和路》
序C時代呼喚更多非洲研究力作
序D尋訪鄭和走讀非洲
初版和再版序言
序A誰道報人無“鄭和”
序B引人入勝的“踏尋”
序C獨特的研究視角
序D六百年後有新篇
序曲四度相見成“親戚”
第一章北上帕泰島
第一節船員後裔居非洲
第二節“中國路橋”通孤島
第三節“鄭和紀念碑”之謎
第四節走訪“麒麟”之故鄉
第五節“麒麟”遠洋赴中國
第六節中國“泰坦尼克”號
第七節船長講述帕泰島
第八節帕泰村長說海難
第二章發現“中國村”
第一節星夜借宿西遊村
第二節“你就是我的爺爺”
第三節中國人建西遊村
第四節“上加”就是“中國村”
第五節中國按摩在“上加”
第六節“中國村”有三請求
第三章再訪“中國人”
第一節海底驚現“雙龍壇”
第二節上加村名探源頭
第三節“中國學生”思故土
第四節遙想當年織布機
第四章踏遍帕泰島
第一節融入非洲大家庭
第二節他們人人姓“中國”
第三節尋覓“龍壇”打撈人
第四節中華醫術有傳人
第五節做客“中國人”家中
第五章海上覓沉船
第一節一葉扁舟覓沉船
第二節拉木島上“中國風”
第三節“驢島”風情醉遊客
第四節當年沉舟索馬里
第六章走進難民營
第一節邊城雨夜話鄭和
第二節難民營里問“鄭和”
第三節管理難民費苦心
第四節何日走出“難民圈”
第七章深人索馬里
第一節塑膠袋里裝“公章”
第二節“押運”乘客到首都
第三節夜半驚魂起槍聲
第四節今日中國大使館
第五節絕對自由令人憂
第六節中國醫院重開業
第七節知識分子謀救國
第八節當年“關卡”被瓜分
第八章重訪索馬里
第一節總統深情謝中國
第二節尋覓沉舟再北上
第三節一波三折話南下
第四節偶聞路邊搓麻聲
第九章探尋“索法拉”
第一節破解“雙龍壇”之謎
第二節撲面而來“中國風”
第三節非洲懷念毛主席
第四節“去中華絕遠”之地
第十章遍訪四島國
第一節關帝廟前話鄭和
第二節“天堂之島”有傳聞
第三節活的生物實驗室
第四節造福人類建奇功
第五節遠洋航行重科技
第十一章繞過好望角
第一節明朝地圖繪非洲
第二節祖魯王笑談王后
第三節欣聞南非“鄭和村”
第四節誰人首航好望角
第十二章北尋“鄭和碑”
第一節“十字角”旁“豬”吼聲
第二節石油滾滾鑽石閃
第三節海濱奴隸紀念館
第四節民族英雄紀念塔
第五節剛果河畔“鄭和碑”
第十三章非洲內陸行
第一節“石頭城”里中國瓷
第二節借鑑中國好經驗
第三節銘記歷史大悲劇
第四節古老王陵守靈人
第十四章鐵路傳友誼
第一節“中非友誼的豐碑”
第二節“鋼鐵斑馬”跨山川
第三節人間傷別情悠長
第四節運量不足設備舊
第五節管理不善員工老
第六節坦贊鐵路私有化
第七節“我們高唱《東方紅》”
第八節“友誼之路”永不朽
第十五章回老家尋“根”
第一節回國踏尋鄭和路
第二節“中國學生”喜“回家”
第三節如沐春風學中醫
第四節回擊“中國威脅論”
第五節壯麗的鄭和史詩
第十六章中非交往錄
第一節從傳說到新發掘
第二節官民交往雙渠道
第三節列強操縱非正常
第四節獨立友好真夥伴
第五節中非關係五特點
第十七章華人居東非
第一節海外華僑華人圖
第二節非洲華僑數量說
第三節非洲華僑史述評
第四節非洲首批華人說
第五節華人異於殖民者
第十八章提前意義說
第一節戳穿“歐洲發現論”
第二節支持非洲“向東看”
第三節樹立學習新楷模
第四節批駁“新殖民主義”
尾聲此情可待成追憶
初版和再版附錄
一各界評說
二讀者來信
三采寫體會
四採訪路線圖
五拉木群島圖
修訂本附錄一
一《明史》關於鄭和本人訪問非洲的記載
二鄭和七下西洋年代及經歷主要國家表
三中國歷史朝代公元對照簡表
四主要參考資料
修訂本附錄二
一跨越六百年的和諧——鄭和下西洋與當代中國對非政策比較
二“去中華絕遠”的航程——鄭和與非洲關係研究述評
修訂本附錄三
一續寫悲壯美麗的故事——訪《非洲踏尋鄭和路》作者李新烽博士
二作家的靈感和社會責任——訪報告文學作家李新烽
三誰道報人無“鄭和”——專訪《非洲踏尋鄭和路》作者李新烽
四到東非找尋鄭和沉船
初版後記
修訂本後記
Contents

名人推薦

新烽同志曾是人民日報社常駐非洲的記者,足跡遍及大半個非洲大陸,在采寫非洲的新聞實踐中,以記者的職業敏感、獨特視角和深層思考,觀察非洲、體驗非洲、理解非洲,其《非洲踏尋鄭和路》和《非凡洲游》這兩部專著,以區別於西方記者、學者的中國視角和清新樸實的優美文筆,給我們講述了中非友好的動人故事,敘寫了中非友誼的壯美篇章;向我們展示了非洲大陸的多姿多彩,記錄了非洲人民的多災多難;讓我們目睹非洲姐妹的曼妙舞姿,耳聞黑人兄弟的美麗歌喉,感悟非洲大陸的前進腳步……為我們進一步認識非洲、了解非洲、研究非洲,開闢了一個新的視窗。
——中共中央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院長、黨組書記、學部主席團主席 王偉光

他用筆向世界展示了一段悲壯美麗的中國歷史,為中國歷史續補了一頁悲壯美麗的篇章。當我讀著“中國‘泰坦尼克’號”、“帕泰村長說海灘”、“海里撈出‘雙龍壇’”、“融入非洲大家庭”、“他們人人姓‘中國’”、“尋覓‘龍壇’打撈人”、“當年沉舟索馬里”等章節時,真有一種驚心動魄、目迷神眩之感,從內心喊出一聲:壯哉鄭和!卓矣新烽!
——第八屆和第九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人民日報社
原總編輯、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前院長 范敬宜

新聞史上的名篇《西行漫記》、《中國的西北角》等,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新聞工作者。新烽繼承並弘揚了老前輩和光榮傳統。他的《非洲踏尋鄭和路》一書,就是向老前輩交上的一份出色的答卷。當讀者翻開這不有人有事有情有景有義有趣的大書來,隨著作者一路“踏尋”去,會有恨不能一口氣讀完之感。
——中國新聞攝影學會會長、第十屆全國人大教科文衛委員會
委員、人民日報社原副總編輯 於寧

我對新烽印象最深的一點,就是他的敬業精神和記者兼學者的稟賦。職業道德使他常懷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良心和責任感,具有吃苦耐勞和鍥而不捨的精神,並憑著記者對於信息的敏感和學者研究問題的嚴謹,鑄就了他在新聞和學術領域的成功。2006年6月,作者隨團採訪溫家寶總理訪問非洲7國時,總理在專機上欣然為《非洲踏尋鄭和路》題詞,肯定作者的著作,勉勵其繼續努力。我想,這也包含著國家領導人對我們非洲研究的期望。
——中國亞非學會會長、浙江師範大學中非商學院院長、中國政府前非洲事務
特別代表、達爾富爾問題特別代表、中國前駐辛巴威、南非大使 劉貴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