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道德觀

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無形的巨大力量。道德增值,人人自愛,社會和睦;道德貶值,良知泯滅,必生禍亂。要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新人。“四有”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總體要求,而“有理想、有道德”又規定了它的性質和方向。離開崇高思想道德,“無德不能懷遠”(不能堅持遠大理想),無德不能真正具有高度的文化修養,無德不可能有高度度的紀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道德觀
  • 性質:社會意識形態
  • 特色:是無形的巨大力量
  • 目的:道德增值,人人自愛,社會和睦
概念簡介,必要性,社會道德觀新解,

概念簡介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深入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風尚進一步弘揚。”這是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關於如何進一步加強文化建設、明顯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質的一個重要論斷,它揭示了我們所要建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內在規定性,反映了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奪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的客觀要求。公民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作為構建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內容,是一個需要以與時俱進的眼光研究和探討的話題。

必要性

根據歷史唯物主義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原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一偉大目標的確立,必然要求公民樹立社會主義道德觀與之相適應。
1.社會主義道德觀是推進社會生活和諧的積極力量。道德觀作為人們對某種社會行為有無價值和價值大小的一種認識與判斷,決定著人們對價值目標的追求,引導著人們的行為取向,有什麼樣的道德觀就有什麼樣的社會行為。
2.社會主義道德觀是克服個體利益追求多樣化、維護全社會整體利益的精神保證。隨著改革開放、經濟體制轉型以及全球化的浪潮,公民在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新的特點:一方面,占主流地位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已發展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內涵不斷豐富,品質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思想道德的多樣化趨勢日益明顯,正確思想與錯誤思想相互交織,進步觀念與落後觀念相互影響。思想道德的多樣化是與當前我們構建和諧社會的要求相違背的,和諧首先應該強調的是整體的和諧,要想克服利益追求多元化、維護全社會的整體利益,必須使科學的社會主義道德價值觀念與當前歷史條件相適應,並且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價值原則與行為準則。
3.社會主義道德觀是抵制世界範圍內各種資產階級腐朽道德的有力屏障。構建和諧的社會主義社會,要求我們一方面要有世界眼光,認真研究和借鑑世界各國的文明成果,貫徹洋為中用的方針,善於從其他國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營養、發展自己,更要採取分析的態度,區分先進和落後、科學和腐朽、有益和有害,積極吸收先進、科學、有益的東西,堅決抵制落後、腐朽、有害的東西,樹立科學的社會主義道德觀。

社會道德觀新解

中央精神文明建設指導委員會《關於深入學習實踐社會主義榮辱觀大力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意見》指出,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對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闢概括,是對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加強思想道德建設的強大思想武器和重要指導方針。社會主義榮辱觀對社會主義道德觀的新闡述體現著繼承性與創新性、先進性與廣泛性的統一。全面審視“八榮八恥”的內涵,把握其歷史性與時代性、民族性與世界性、思想性與實踐性的特徵,對於推進新世紀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先後提出“五愛”公德和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社會主義榮辱觀,吸納了“五愛”和“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的主要內容,又作出了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新闡發,是繼承性與創新性的統一。從“五愛”公德和“五愛”進憲法,到20字公民道德基本規範,再到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我國社會主義道德觀認識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
一方面,“八榮八恥”中“八榮”的前四條與1949年國民“五愛”公德與1982年寫進憲法的“五愛”中的“四愛”相一致。“八榮”的第一條是國家觀,強調必須熱愛祖國;第二條是人民觀,強調必須服務人民;第三條是科學觀,強調必須崇尚科學;第四條是勞動觀,強調必須辛勤勞動。“八榮”前四條包含了“五愛”公德中“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的內容。“愛祖國”,在國家觀上就要以熱愛祖國為榮;“愛人民”,在人民觀上就要以服務人民為榮;“愛科學”,在科學觀上就要以崇尚科學為榮;“愛勞動”,在勞動觀上就要以辛勤勞動為榮。
另一方面,“八榮”的後四條與《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中的“公民基本道德規範”相一致。“八榮”後四條第一條是人際觀,強調必須團結互助;第二條是義利觀,強調必須誠實守信;第三條是法紀觀,強調必須遵紀守法;第四條是生活觀,強調必須艱苦奮鬥。“八榮”後四條包含了《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中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的內容。“團結友善”,在人際觀上就要以團結互助為榮;“明禮誠信”,在義利觀上就要以誠實守信為榮;“愛國守法”,在法紀觀上就要以遵紀守法為榮;“勤儉自強”,在生活觀上就要以艱苦奮鬥為榮。
“八榮八恥”中的“八榮”要求,對“五愛”和“公民基本道德規範”主要內容的繼承不是簡單的吸納,而是全方位體現社會主義倫理道德的基本要求。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八榮”涵蓋個人、集體、國家三者之間的關係,涉及人生態度、社會風尚等方方面面內容,既反映傳統美德,又體現了時代精神。
榮辱是人們自我評價時產生的自尊或自愧的心理體驗,是社會對人們思想行為褒獎或貶斥的評價。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八榮八恥”社會主義榮辱觀,借鑑和弘揚了民族道德與世界道德的優良傳統,把褒與貶、倡導與抵制有機結合在一起,既具有民族性,又具有世界性,是褒獎性與貶斥性的統一。
榮與辱不能割裂,更不能混淆顛倒。只有知榮辱,才能明是非、辨美醜;如果榮辱不分,就會混淆是非、美醜,導致道德倫理大廈根基動搖。我國古代思想家把知恥看作做人之本。孟子說:“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管子說,國有四維,一曰禮,二曰義,三曰廉,四曰恥。顧炎武指出:“四者之中,恥為尤要”。我國傳統道德教育思想注重教人知恥。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們在價值導向上主要是從正面提出“五愛”和“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等道德要求,但改革開放以來價值取向多樣化,不明是非、不辨善惡、不分美醜的現象影響了經濟社會健康發展。胡錦濤同志提出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既克服了我國傳統道德中主要以“恥”來闡述榮辱觀的局限,又突破了新中國成立以來主要強調“榮”的道德要求的傾向,把“榮”與“恥”這兩個道德概念對應起來。“八榮”提出的是正面的要求,“八恥”提出的是反向的限定。“八榮八恥”把褒獎性與貶斥性、倡導與抵制統一起來,為我們確定了分清是非、善惡、美醜的界限和提倡什麼、反對什麼的標準,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確定了正確的榮辱導向。
道德作為調節公民個人與個人、個人與社會關係的規範,具有行為準則的功能。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榮辱觀,從我國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一實際出發,明確了當代中國社會最基本的行為準則,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實踐性,是先進性要求與廣泛性要求的統一。
“八榮八恥”榮辱觀既倡導共產黨員和各級領導幹部帶頭實踐社會主義道德,在全社會作出表率;又著眼多數,引導人們在遵守基本行為準則的基礎上追求更高層次的道德目標。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要求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思想,倡導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範,扶正祛邪,揚善懲惡,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發展。“八榮八恥”榮辱觀就是以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培育“四有”社會主義公民為宗旨,倡導的正是愛國主義、團隊精神、社會主義的基本道德規範。我國實行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道德上提倡大公無私、公而忘私、無私奉獻,社會主義榮辱觀也包含著這些社會主義道德原則。孔繁森、王廷江、鄭培民、任長霞等當代無私奉獻的共產黨員,就代表著這種崇高的道德境界。
知易行難,行重於言。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價值導向的先進性要求與價值取向的廣泛性要求相統一,“八榮八恥”是公民對於社會道德責任的“底線”。我們要通過“八榮八恥”榮辱觀道德教育,促使每個公民都把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道德認知內化為道德良心,並把榮辱觀道德規範外化為追求真善美與抵制假惡醜的道德行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