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語言編碼

社會語言編碼(socio-linguistic code)是指反映在語言中的社會關係。表明言語者的文化特徵。英國當代學者伯恩斯坦解釋兒童和少年學業成就差異的理論。綜合語言學、文化社會學和學習心理學等多學科研究的成果,形成於 20 世紀 60 年代。按照伯恩斯坦的觀點,存在著互相對立的兩種語言編碼。他假設有兩種不同的認知傾向和兩種經驗結構。一是精密編碼,其特徵:普遍性、關聯性、抽象性和規範性,主要存在於上、中層階級的語言中;另一是局限編碼,其特徵:特殊性、孤立性、具體性和不規劃性,主要見諸下層階級的語言。

由於使用語言的方式存在差異,而校內使用的又是精密編碼,因此學校教育知識與中、上層階級子女的生活經驗有某種同質性,實際上是他們從幼兒期開始不斷受到訓練的語言之延續和發展。學校教育知識與下層階級子女的生活經驗有異質性。工人階級中某些階層的兒童甚至面臨著“脫離已有文化”的要求,在學校教育過程中明顯處於不利地位。這導致中、上層與下層階級子女的學業成就差異。既然語言編碼的學習與使用是個體社會化的主要途徑和重要內容,那么使用語言的方式存在差異,對少年兒童的認知、情感和社會領域有很大影響。這一理論未為勞頓等人接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