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定勢效應

社會定勢效應 是指人際知覺規律的一種。人在知覺他人或群體時的心理準備狀態。從過去知識經驗所獲得的信息基礎上產生。人與陌生人交往時,它會對形成這個陌生人的印象產生影響,社會知覺中的首因效應、暈輪效應、刻板效應等廣義來說都是社會定勢效應的影響。蘇聯心理學家施巴林斯基做了一個實驗:把在進修班學習的教師分成四組,讓同一個人(穿同樣的衣服、用同一份講稿,教態也一樣)給他們介紹阿爾及利亞學校的情況.對第一組說他是在那裡工作過的副教授,對第二組說他是中學教師,對第三組說他是去過那裡的運動員,對第四組說是保健工作者。結果第一、二組對報告反映良好。

簡介,心理定勢,其它,

簡介

請看這樣一個問題:一位公安局長在路邊與一位老人談話,這時跑過來一位小孩子,急促的對公安局長說到:“你爸爸和我爸爸吵起來了!”老人問:“這孩子是你什麼人?”公安局長說:“這是我兒子。”請你回答:這兩個吵架的人和公安局長是什麼關係?
這一問題,在100名被試中只有兩人答對!後來對一個三口之家問這個問題,父母沒答對,孩子卻很快答了出來:“局長是個女的,吵架的一個是局長的丈夫,即孩子的爸爸;另一個是局長的爸爸,即孩子的外公。”
為什麼那么多成年人對如此簡單的問題解答反而不如孩子呢?這就是定勢效應:按照成人的經驗,公安局長應該是男的,從男局長這個心理定勢去推想,自然找不到答案;而小孩子沒有這方面的經驗,也就沒有心理定勢的限制,因而一下子就找到了正確答案。

心理定勢

指的是對某一特定活動的準備狀態,它可以使我們在從事某些活動時能夠相當熟練,甚至達到自動化,可以節省很多時間和精力;但同時,心理定勢的存在也會束縛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只用常規方法去解決問題,而不求用其他“捷徑”突破,因而也會給解決問題帶來一些消極影響,文章開頭的實驗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不僅在思考和解決問題時會出現定勢效應,在認識他人、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也會受心理定勢的影響。蘇聯心理學家曾做過這樣一個經典的關於“心理定勢”的實驗:研究者向參加實驗的兩組大學生出示同一張照片,但在出示照片前,向第一組學生說:這個人是一個怙惡不悛的罪犯;對第二組學生卻說:這個人是一位大科學家。然後他讓兩組學生各自用文字描述照片上這個人的相貌。

其它

第一組學生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他內心充滿仇恨,突出的下巴證明他沿著犯罪道路頑固到底的決心……
第二組的描述是:深陷的雙眼表明此人思想的深度,突出的下巴表明此人在認識道路上克服困難的意志……
對同一個人的評價,僅僅因為先前得到的關於此人身份的提示不同,得到的描述竟然有如此戲劇性的差距,可見心理定勢對人們認識過程的巨大影響!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