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學習論

社會學習論

通常所說的社會學習論,是指心理學界行為主義學派的大師阿爾伯特·班杜拉(Albert Bandura)提出的一個社會心理學基礎理論,這一理論源於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學習理論——即學習本質上說是受到積極強化、消極強化、無強化、懲罰的影響,而改變了行為的發生機率。例如,小孩說真話,就得到了糖果獎勵,以後他就會更多說真話;小孩說謊話,得到了糖果,以後他就會更多地說謊話。

它也是一種分析人的思想和行為的教育理論,依據認知活動對外界影響有調節作用的觀點,闡明人怎樣在社會環境裡學習,從而形成和發展他的個性特徵。其主要論點可以歸納為:(一)人的行為是內部過程和外界影響相互作用的結果;(二)人有使用符號的非凡能力,能藉此表現外界事物和分析自己的經驗;(三)人能積極地接受外界刺激,對之進行選擇、組織和轉換,據此調節自己的行為;(四)人的思想、感情和行為既受直接經驗的影響,也受觀察的影響,人能通過觀察別人表現的行為及其後果而產生替代性學習,也稱觀察學習(observationallearning)。

除此之外,社會學習論還是現代西方犯罪社會心理學派中解釋侵犯性犯罪原因的理論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學習論
  • 外文名:social learning theory
  • 提出者:阿爾伯特·班杜拉等人
  • 提出時間:20世紀60年代
  • 所屬學科:心理學、教育學
  • 基本概念:強化、模仿、觀察性學習
理論簡介,社會學習機制,關鍵概念,理論特點,理論套用,

理論簡介

社會學習論(social learning theory)是試圖用心理學中的行為主義原理系統地解釋人們的社會行為的一種社會心理學說。行為主義的主要假定是:先前的學習決定著現在的行為。俄國的И.П.巴甫洛夫和美國的J.B.沃森是這一觀點的早期主要代表,美國的C.L.赫爾和B.F.斯金納則是後期的代表。到了20世紀60年代, F.奧爾波特、 Q.米勒和J.多拉德把學習原則運用到社會行為的研究上,並經班杜拉發展成為一種理論方法。
班杜拉的經典實驗
1965年,班圖拉做了一個經典的研究。他把被試(兒童)分為三組,給他們看不同的錄像。第一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受重罰;第二組看的內容是榜樣因攻擊而得到獎勵;第三組看的內容是榜樣的攻擊既不受罰也不得獎。然後,把這些兒童帶到無監督人員的活動室里,觀察他們對玩具模特兒的攻擊行為。結果表明第一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弱,第二組兒童的攻擊性最強,第三組介於兩者之間。這一研究揭示了社會學習論的一個基本原理,即兒童的社會行為(至少是攻擊性行為)主要源自觀察學習。
按照社會學習論的理解,某一個體在某一確定情境下習得了某一行為,一旦他再遇到類似情境,就傾向於作出同樣的行為。

社會學習機制

聯想
聯想,或者叫“古典條件反射”。例如,巴甫洛夫使狗學會聽到鈴聲就分泌唾液的實驗研究,方法是每次實驗時,鈴聲一響就把食物放到狗的面前。這樣,經過多次反覆,即使不給狗食物,它聽到鈴聲後也會分泌唾液,因為狗把鈴聲與食物聯繫在一起了。通過聯想我們可以學會許多社會行為,例如學會向人問好。
強化
人們之所以學會從事某種特定行為,是因為該行為之後有某種令人愉快的或可滿足需要的事情產生;人們之所以學會避免某種特定行為,是因為該行為之後有某種令人不快的後果產生。這些能使某些行為固定下來和重複出現的刺激叫做強化物。前一種情況的強化物叫正強化物,其過程叫正強化;後一種情況的強化物叫負強化物,其過程叫負強化。如果個體有意識地用強化物使動物或人重複表現某種他所想要的行為或不再出現某種他所不想要的行為,這一過程則被稱為“操作”。這一機制叫“操作性條件反射”或“工具性條件反射”。
模仿
人們之所以學會某種社會態度和行為,常常是簡單地觀察了角色榜樣的態度和行為所造成的結果。如一個小孩多次看到他的父親劈柴,便可能學會這一行為。兒童和青少年通過聽父母談話,可能形成相當複雜的政治態度傾向。模仿在完全沒有外在強化時也可以產生。也有些專家認為,模仿之所以產生,是因為在正確地模仿角色榜樣時樣時,個體便獎勵了自己。

關鍵概念

觀察學習
班圖拉(1977)的分析表明,觀察學習由四個過程組成,它們分別是:
注意過程 觀察學習要求人們把注意力集中在榜樣行為上。班圖拉認為我們所注意的往往是具有一定心理價值的行為模式。
保持過程 為了模仿行為,我們必須記住這種行為。班圖拉認為,行為以兩種形式保存在我們的記憶中,一是形象,二是語言。隨著年齡的增大,語言形式在觀察學習中越發重要。因為它使人用簡單的形式記住大量的信息,並對複雜行為起指導作用。通過複述,人們能更有效地進行觀察學習。班圖拉指出:“觀察學習的最高水平是通過先用符號組織和複述榜樣行為,然後外顯地操作而獲得的。”
產生過程 我們觀察並保持榜樣行為後並不一定能產生這種行為。要產生行為,須學習一定的動作技能,缺乏這種技能,學習就不能達到操作水平。所以模仿能力對觀察學習有很大作用,模仿能力強的人,能迅速學習大量行為,在產生行為過程中,學習者須根據自己的猜測、他人的反饋和對榜樣行為的仔細觀察進行自我調整。
動機過程 觀察學習的動機來自榜樣行為的結果(強化或懲罰),這是一種替代性的結果,它會使觀察者產生預期,包括對強化類型的預期和強化水平的預期。預期決定看是否模仿榜樣行為,並影響各種情景中的直接強化(誘因)效果。如觀察者預期某行為會得到強化,則會模仿,反之則導致抗模仿,並且只有當直接強化水平相當於或高於預期強化水平時才會產患模仿的動機。
互動決定論
班圖拉認為人類行為不是單一的,它涉及兩人以上的互動作用,在這種互動作用中,人際因素和非社會的環境因素作為聯鎖決定因素一起出現。人的行為是先前與他人的互動作用及目前與環境的互動作用的結果。

理論特點

較之其他社會心理學理論社會學習論主要有以下特點:
①它假定行為的原因主要存在於個體過去的學習歷史之中,不管是聯想、強化還是模仿都是如此。
②行為的原因可能主要存在於外部環境之中,而不在於個體對正在發生的事件的主觀解釋。學習理論所強調的,是先前與某個刺激有聯繫的事件對某個反應有影響的過去的強化相依性,或者個體曾遇到過的角色榜樣。所有這些都外在於個體。學習理論不太關心諸如情緒和情境的知覺這一類的主觀狀態對個體社會行為的影響。
③學習理論往往研究外顯行為,而不是心理的或主觀的狀態。它集中注意人們的外顯動作,如吃飯、握手等;不太注意恐懼、憤怒等可能的情感。從方法論上看,學習理論偏愛測驗、實驗、調查等方法,注意資料的統計與分析。20世紀70年代以後,大部分主張學習理論的社會心理學家已開始改變其觀點。例如,他們在建立模型時,已把更多的認知過程考慮在內。
在社會心理學中,有些理論與社會學習論有著程度不等的聯繫,如社會交換論的來源就是社會學習心理學
和經濟學。此外,該理論在研究社會化、侵犯行為、態度的形成與改變等方面都已獲得豐碩的成果。

理論套用

社會心理學領域
社會學習論認為加諸於個體本身的刺激物可以讓其獲得或失去某種行為,觀察個體的學習過程也可以獲得同樣的效果。例如,小孩看到幼稚園老師誇讚彬彬有禮的小朋友,並且給其糖果吃,等到他(她)見到幼稚園老師,也會彬彬有禮。社會學習論的這個論斷,從在常識看是走了一小步,從在科學上看是了一大步。通過這種理論,行為主義學派的強化理論被用來解釋許多社會心理學問題。社會心理學第一次擁有了改造社會的理論。自社會心理學理論出現之後,大量的電視報導,英模報告會便隨之出現,社會管理者開始更多地注意示範作用。榜樣的教育意義被空前重視起來。
犯罪心理學領域
在現代西方犯罪社會心理學派的解釋中,該理論認為任何行為都是後天學會的,學習是對取得的經驗進行積極的、受到認識控制的心理消化過程,人的生物學因素會影響主體學習過程的能力、速度和特點。
社會學習論關於犯罪的主要觀點有:
①關於犯罪行為的產生。人們雖然天生有實施犯罪的神經生理機制,但這種機制的激活依賴於適當刺激並受認知力的控制,因此,犯罪的實施要靠後天的廣泛學習,包括觀察學習和對他人經驗的學習。
②關於犯罪行為的刺激。行為動機有兩類:一是基本的生物性動機,產生於組織缺陷的內部刺激和充滿痛苦結果的行為的外部刺激;二是以誘因為主要動力的機制,產生於認知活動。社會學習論強調後者,它能在思想上提供一種認知源泉,描述未來的行為結果。
③關於犯罪行為的保持。人們總是根據觀察到的結果來設計他們的行為,被觀察的結果往往形成對觀察者的強化,這種強化按作用方式可以分為外部的強化、自我創立的強化和替代性的強化,這三者之間通常是相互作用的。
④關於犯罪行為的自行調節。在這個過程中,人們根據教誨和範例採納明確的行為標準,並用自我獎勵和自我懲罰的辦法對自己的行為進行評價。自我系統涉及到認識結構,並由此提供了可供參考的與被判斷的行為相聯繫的標準,為感覺提供了評價水平和調節能力。
教育學領域
根據社會學習理論,人們更傾向於模仿高地位者的行為,特別是那些掌握著獎懲權利的人的行為。所以兒童在上學前傾向於模仿父母的行為,上學後傾向於模仿老師的行為。
不少學者致力於這方面研究,為社會目標和學術目標教學提供了一些有效措施。
社會目標的教學措施如:
①明確規定所要發展的社會行為。例如,教師和一個“壞脾氣”學生同意在發脾氣時應與發脾氣的對象談憤怒的感受。在這裡,學生的目標是學會討論而不是用動手打人來解決分歧。
②當學生表現出所要求的社會行為時,教師應每次都進行個別表揚。
③要顯示所期望的行為及其結果。為此可訓練學生對各種行為進行角色扮演,並要求他們描述自己喜歡的結果。
④在角色扮演後進行情景討論。討論既要包括各種合適的行為及其結果,也要包括不合適的行為及其結果。
⑤如需分工,則應採用分組計畫。分組的目的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扮演角色的機會,使他們了解行為以獲得認同。
⑥盡可以採用多種環境練習社會技能。為了產生社會學習的泛化,必須把這種學習擴展至各種課目,並在全部在校時間內進行。
學術目標的教學措施如:
①有規律地套用某種觀察學習形式,當教學目標具有下列特徵時應使用模特或示範進行教學:a、教學目標包括認知和運動技能的結合(如外語單詞的拼寫教學);b、教學目標包括若千肌肉運動(如使用工具);c、教學目標包括套用安全規則;d、教學目標包括要求學生辨別計量單位;e、教學目標包括嚴格遵守一種標準程式,如套用實驗室儀器作各種測驗與分析。總之,在這類複雜教學中,不能光憑語言教學。
②把否定的榜樣與肯定的榜樣結合起來用。例如在教語法時既要用正確句型也要用型也要用錯誤句型。
③首先,教師示範給一個學生看,然後讓學生做給其他同學看。
④完全不用語詞示範身體運動,然後用語詞解釋各個動作。
⑤計畫和複述全部有榜樣作用的程式。只有全面考慮學習過程,才能肯定學生會像期望的那樣去做。
⑧不要害怕重複示範。學生在觀察學習過程中在關鍵間題上很容易出偏差,如有可能去掉偏差則不用重新示範,如不可能去掉偏差則要重新示範。
⑦經常講解解決問題所需要的知識。小心示範解決問題的合理途徑,並為模仿提供強化,給學生大量的機會體驗強化。
⑧在類似的情境中示範行為使學生能在這些情境中套用新的技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