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財政

社會主義財政

社會主義財政 社會主義國家為執行其經濟職能而對社會產品進行有計畫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關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社會主義財政
  • 地方:社會主義國家
  • 類型:分配關係
  • 屬性:計畫的分配
詳細介紹,特徵介紹,

詳細介紹

社會主義國家為執行其經濟職能而對社會產品進行有計畫的分配和再分配所形成的分配關係。對正確安排積累與消費的比例關係,正確處理個人利益、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之間的矛盾,對形成補償基金、消費基金和積累基金,對調整社會經濟結構和國民經濟結構(見社會主義社會的經濟結構),都具有重大的能動作用。它是社會主義分配結構中的主導環節,調節國民經濟和各方面利益的強大槓桿。
性質財政是一個歷史範疇,是隨著國家的產生而產生,並與國家一同發展的。奴隸制國家、封建制國家和資本主義國家的財政,都是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基礎的國家財政。這種財政體現了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剝削階級憑藉政治權力對勞動人民的剝削,具有深刻的階級對抗性質。社會主義國家財政和剝削階級統治的國家財政有本質區別。它不再是某一特權階級的工具,而是社會主義國家用以組織、影響和調節社會主義經濟、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生產方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社會成員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在社會主義條件下,財政反映的經濟關係是國家與全民所有制經濟、集體經濟和全體居民之間,國家與各部門、各地區之間的分配關係,是根本利益一致基礎上的關係。

特徵介紹

根本特徵 ①社會主義財政取之於民,用之於民。財政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全民所有制企業和集體所有制經濟的純收入。財政支出主要用之於擴大社會再生產和社會集體與個人消費。在中國,財政支出分為四大類,其中經濟建設支出和文教科學衛生支出兩項約占全部財政支出的70%,前者用於擴大再生產的基本建設,現有企業的技術改造,試製新產品和增加企業的流動資金,後者用於智力投資、發展科學、社會保險、公費醫療以及年老退休、撫恤救濟等方面。這些支出都是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必需,它們來自勞動者創造的剩餘產品,又是造福於人民民眾的。中國財政支出中的另兩類是國家行政管理費和國防費,這兩項支出是維護國家機器存在,保證國家行使各項職能包括組織管理國民經濟的職能和維護國家安全的職能所必需的,也都是為全體人民利益服務的。
②社會主義財政不僅憑藉國家政權進行社會產品的分配,而且還以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所有制為依託,根據社會主義經濟規律,深入到物質生產和流通領域,通過對各種經濟槓桿的運用,積極影響和制約全民所有制企業的經濟活動。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全民所有制經濟是國家財政的基礎。全民所有制企業創造的純收入,大部分要以稅金或利潤形式上繳財政,同時有一部分按規定留歸企業用以建立各種基金(包括生產發展基金、新產品試製基金、後備基金、集體福利基金、企業獎勵基金)。歸企業支配的固定資產折舊基金應按財政規定提留、分配和使用;成本費用應按法定的成本開支範圍列支;企業需要基本建設投資或增加流動資金,則由財政撥款或通過銀行貸款的形式有計畫地分配。國家財政運用財政稅收槓桿,配合工資、獎金、信貸、價格等經濟槓桿,深入到物質生產和流通領域,積極促進經濟的發展,影響全民所有制經濟的活動,並壯大全民所有制經濟的力量,發揮全民所有制經濟的領導作用,促進各種經濟形式的合理髮展。社會主義財政是國家運用分配槓桿,調節和完善生產關係以適合於生產力的發展,不斷擴大社會主義再生產的強大工具。
③社會主義財政是計畫財政。財政資金的分配,對於有計畫地分配社會勞動,鞏固社會主義計畫經濟制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社會主義制度下財政資金是國家集中的社會純收入的一個最重要部分,財政資金合理地用作積累基金與消費基金,是保證國民經濟有計畫、按比例發展的重要前提,組織財政平衡是實現計畫經濟的必要條件。為了組織好國民經濟綜合平衡,首先必須組織好財政、信貸、外匯和物資平衡。這幾方面的平衡,實質上是資金與物資的相互平衡,即通過財政、信貸、外匯資金分配而形成的購買力,與物資可能供應的總量相適應。實現綜合平衡,財政收支平衡居於關鍵地位。因為財政是國家收支的總匯,各種資金平衡都要受財政平衡的制約,並通過財政平衡給予保證。財政如果支大於收,就意味著一部分財政支出所形成的購買力超過物資可供量。財政失去平衡,勢必向銀行透支,並影響信貸平衡,結果就會導致財政性貨幣發行,造成物價上漲。相反,在財政收支平衡並略有結餘的條件下,就可以穩住經濟大局,使物資平衡也留有餘地,財政結餘還可以逐年撥充銀行信貸基金,增強信貸平衡的實力。可見,只要財政平衡,資金與物資就易於取得平衡,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也會比較容易解決。
社會主義財政,既是計畫經濟的有機組成部分,又是組織和實現計畫經濟、捍衛計畫經濟制度的強大武器。因此,在實踐中,國家預算、綜合財政計畫和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計畫的編制、執行,是密切結合,相互制約,同步進行的。財政作為經濟槓桿,可以通過稅收和稅率的變動,調節不同企業、不同產品的利潤水平,以促進某些產品的增產或減產,鼓勵或限制某些建設項目的興建;通過財政補貼,鼓勵新產品的試製和某些產品的進出口,或在給與消費者補貼的條件下提高某些產品的價格,穩定消費者的負擔;通過全民所有制企業在完成上繳的稅金後餘下的利潤歸企業支配的辦法,使企業和職工都能分享一定的利益,如此等等。在運用財政槓桿調節社會經濟生活時,往往需要與其他經濟槓桿如價格、信貸、利率、工資獎金等密切結合,防止脫節,以發揮相輔相成的作用。
能動作用主要有:①反映經濟動態。社會主義財政有如國民經濟的晴雨表,不僅經濟的興衰會造成財政的繁榮或枯竭,而且日常經濟生活的狀況及其發展變化,也會迅速反映到財政上來。因為無論是生產的起伏或流通的變化,成本的高低或價格的漲落,工資獎金的變動或投資項目的抉擇,最終都要影響經濟效果,並迅速地影響到財政收支。社會主義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會迅速導致財政不平衡,從而向經濟領導機關及時發出信號,使人們能夠及時發現問題,採取對策,適應新的條件,組織新的平衡。不平衡是絕對的,組織新的平衡是財政工作的重要任務。財政就是在這種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辯證發展過程中發揮其對經濟的能動作用的。
②調節經濟活動。財政通過資金分配和利益關係的調節可以有效地影響並調節經濟活動,調整整個社會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這在經濟有較大變動的時期表現得尤為明顯。如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畫時期,財政一方面通過分配資金,保證大規模經濟建設,壯大國營經濟的力量,通過減免稅收,低息或無息貸款促進集體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又通過對資本主義企業利潤採取不同的稅收政策,以推動對它們的利用、限制和改造。在60年代初期,通過壓縮基本建設投資,改變投資方向和投資結構,使國民經濟由嚴重比例失調重新走上按比例發展的軌道。1978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在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1979)的方針下,調整了積累和消費的比例;在執行對外開放、對內搞活的方針下,財政稅收上採取了放寬政策,對引進先進技術的外資合資企業實行優惠政策,對農村採取農產品價格補貼政策,以及對國營企業改革了財政分配體制,擴大企業財權,通過這些措施,逐步克服了長期以來的“左”傾錯誤,使國民經濟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
③財政監督。財政不僅分配資金,而且對資金的使用進行監督,以保證分配的正確實現。這種監督分為事前的、執行中的和事後的。前者主要是在動用資金之前檢查其是否符合於原定分配的用途,後者是檢查其實際使用的效果。在監督過程中要對各種違反財政紀律的現象加以糾正。財政監督的作用,在資金分配過程中是無所不在的。這種監督既是財政監督,又是國家監督的組成部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