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俄語:CCCP),是一個已不再存在的國家( 1922年12月30日-1991年12月26日)。
根據蘇聯《憲法》 ,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加盟共和國 )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莫斯科。國家元首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 武裝力量名稱為蘇聯紅軍 。
格言 :全世界無產者,團結起來!
官方語言 俄語
首都 莫斯科
面積
總面積:解體前列第一位,為22 402 200 平方千米
人口
人口密度 13 08/k㎡(1991年7月)
總人口293 047 571 (1991年7月)
國慶日:1917.11.7(十月革命)
正式解體 1991年 12月26日
貨幣 盧布
時區 UTC +3至+11
國歌 (1917-1944)國際歌
(1944-1991) 牢不可破的聯盟
國際域名縮寫 .SU (還在被使用)
歷史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 布爾什維克黨人在俄羅斯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 托洛茨基 指揮的 紅軍 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蘇聯的締造者列寧於1924年逝世。約瑟夫· 史達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
雖然史達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成了一個 工業 和 軍事 強國。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 1939年 蘇聯與 納粹德國 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 波蘭 、 波羅的海國家 、 芬蘭 和 羅馬尼亞 的勢力範圍。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蘇聯紅軍和盟軍在 1945年 攻占了 納粹德國 全境,贏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史達林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同 美國 和北約相抗衡。
1953年 史達林逝世。 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隨後 赫魯雪夫 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史達林及其 個人崇拜 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鬥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 中國共產黨 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 赫魯雪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獲得政權。 文化大革命 期間,中蘇關係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係,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衝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衝突,遭到中國人民的強烈反抗。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葉門、 古巴 、 安哥拉 、 衣索比亞 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1980年莫斯科 奧運會 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共產黨改革派人物 戈巴契夫 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巴契夫試圖改進 政治 和 經濟 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產主義 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 俄羅斯總統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 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 獨立國家國協 ,從建立一個類似 大英國協 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回響,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 俄羅斯 、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 哈薩克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亞塞拜然 、 喬治亞 、 亞美尼亞 、 立陶宛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和 摩爾多瓦 。其中除波羅地海三國外的其他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國協”,即 獨立國協 。
蘇聯領導人(按時序排列)
蘇聯共產黨 領導人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史達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雪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巴契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國家元首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弗拉基米爾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為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克萊門特·葉夫羅莫維奇· 伏羅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米高揚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波德戈爾內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巴契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為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為蘇聯總統)
政府首腦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史達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為部長會議主席)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雪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長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長會議主席)
瓦連京·謝爾蓋耶維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蘇聯總理)
經濟
請參看:蘇聯經濟
蘇聯經濟按 社會主義 模式發展。實行計畫經濟,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畫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 化學工業 和航空航天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則非常落後,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寧格勒 、頓巴斯、 烏拉爾山脈 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 波羅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亞 和 伏爾加河 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 沙俄 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拉機、 汽車 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 小麥 ,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菸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文化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不觸及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被禁止。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 塔斯社 。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訊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行政區劃
全聯盟共有15個加盟共和國,加盟共和國下設邊疆區和州,全國共有155個州(область)和6個邊疆區(Края),在一些加盟共和國的少數民族聚居區,按各民族人數多少分別成立自治共和國、自治州和自治專區,全聯盟共設有20個自治共和國,8個自治州(автономная область),10個自治專區(автономная район)。
這15個加盟共和國和其下轄的自治共和國分別是:
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Росс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Федеративн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РСФСР)
巴什基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ашкирская АССР,Башкирия)
布里亞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Бурятская АССР,Бурятия)
達吉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Дагестанская АССР,Дагестан)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ская АССР,Кабардино-Балкария)
卡爾梅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лмыщкая АССР,Калмыкия)
卡累利阿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рельская АССР,Карелия)
科米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оми АССР,Коми)
馬里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арийская АССР,Мария)
莫爾多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Мордовская АССР,Мордовия)
北奧塞梯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Северо-Осетинская АССР,Северная Осетия)
韃靼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Татарская АССР,Татария)
圖瓦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Тувинская АССР,Тува)
烏德穆爾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Удмуртская АССР,Удмуртия)
車臣-印古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 Чечено-Ингушская АССР,Чечено-Ингушетия)
楚瓦什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Чувашская АССР,Чувашия)
雅庫特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Якутская АССР,Якутия)
烏克蘭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кра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ССР)
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Белорус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БССР )
愛沙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Эсто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ЭстССР)
拉脫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атвий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автССР)
立陶宛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Лито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ЛитССР)
摩爾達維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Молдав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МолдССР)
喬治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Грузи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ГрузССР)
亞美尼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рмя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рмССР)
阿布哈茲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бхазская АССР,Абхазия)
阿扎爾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Аджарская АССР,Аджария)
亞塞拜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Азербайджа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АзербССР)
納希切萬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Нахичеванская АССР)
哈薩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Казах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азССР)
烏茲別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Узбек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УзбССР)
卡拉卡爾帕克蘇維埃社會主義自治共和國(Каракалпакская АССР,Каракалпакия)
吉爾吉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Киргиз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КиргССР)
土庫曼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Туркменск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ая Республика,ТуркмССР)
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 蘇聯共產黨 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史達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 克格勃 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史達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裡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史達林之後的黨內鬥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流放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象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 克格勃 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值得一提的是,現任俄羅斯聯邦總統普京就曾經是蘇聯駐民主德國的特工。
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簡稱 蘇聯 ,是一個已不再存在的國家( 1922年 12月30日 - 1991年 12月26日 )。
根據蘇聯 憲法 ,蘇聯是聯邦制國家,由15個平等權利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 蘇聯加盟共和國 )按照自願聯合的原則組成。首都為 莫斯科 。國家元首為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 主席和蘇聯總統。政府首腦為部長會議主席和 總理 。 武裝力量 名稱為 紅軍 。
Союз Советских
Социалистических
Республик
(國旗)
格言 :世界工人聯合起來!
官方 語言 俄語
首都 莫斯科
最後 總統 戈巴契夫
面積
-總面積
-水面積比份 解體前列第一位
22 402 200 km 2
xx%
人口
-總人口
- 人口密度 解體前列第三位
293 047 571 (1991年7月)
13 08/km 2 (1991年7月)
獨立日
-公開
-被承認 十月革命
1917年
1922年
正式解體 1991年 12月26日
貨幣 盧布
時區 UTC +3至+11
國歌 (1917-1944)國際歌
(1944-1991) 偉大的聯盟
國際域名縮寫 .SU (還在被使用)
歷史
請參見:蘇聯歷史
1917年 11月7日 十月革命 後, 布爾什維克 黨人在 俄羅斯 取得了政權,隨即與 德國 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 第一次世界大戰 。在隨後的幾年裡,由 托洛茨基 指揮的 紅軍 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蘇聯的締造者 列寧 於 1924年 逝世。約瑟夫· 史達林 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
雖然史達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成了一個 工業 和 軍事 強國。在史達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 1939年 蘇聯與 納粹德國 簽訂了 莫洛托夫 -里賓特洛甫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 波蘭 、 波羅的海國家 、 芬蘭 和 羅馬尼亞 的勢力範圍。蘇聯採取親德政策,敵視 英國 、 法國 和其他盟國,並努力破壞他們抵抗德國的戰爭。 1941年 6月22日,阿道夫· 希特勒 對蘇聯發動了突然進攻。在同盟國的大力援助下,蘇聯紅軍和盟軍在 1945年 攻占了 納粹德國 全境,贏得了 第二次世界大戰 。二戰後,史達林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公約,同 美國 和 北約 相抗衡, 冷戰 時期開始。
1953年 史達林逝世。 蘇聯共產黨 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鬥爭。隨後 赫魯雪夫 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一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史達林及其 個人崇拜 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鬥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 中國共產黨 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 赫魯雪夫 下台, 勃列日涅夫 獲得政權。 文化大革命 期間,中蘇關係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係,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衝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79年,蘇聯入侵 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
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 越南 、南葉門、 古巴 、 安哥拉 、 衣索比亞 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1980年莫斯科 奧運會 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共產黨改革派人物 戈巴契夫 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巴契夫試圖改進 政治 和 經濟 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 1989年 , 共產主義 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 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 俄羅斯 總統 葉爾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 白俄羅斯 及 烏克蘭 的 總統 在 白俄羅斯 的 首府 明斯克簽約,成立 獨立國家國協 ,從建立一個類似 大英國協 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回響,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巴契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有關蘇聯解體的詳細歷史,請參看: 蘇聯解體 條目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 俄羅斯 、 烏克蘭 、 白俄羅斯 、 哈薩克斯坦 、 烏茲別克斯坦 、 吉爾吉斯斯坦 、 土庫曼斯坦 、 塔吉克斯坦 、 亞塞拜然 、 喬治亞 、 亞美尼亞 、 立陶宛 、 愛沙尼亞 、 拉脫維亞 和 摩爾多瓦 。其中一些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國協”,即 獨立國協 。
蘇聯領導人(按時序排列)
蘇聯共產黨 領導人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 10月6日 - 1922年 4月3日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史達林 1922年 4月3日 - 1953年 3月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雪夫 1953年 9月7日 - 1964年 10月14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4年 10月14日 - 1982年 11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2年 11月12日 - 1984年 2月9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 2月13日 - 1985年 3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巴契夫 1985年 3月11日 - 1991年 12月2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國家元首
列夫·鮑里索維奇·加米涅夫 1917年11月9日 - 1917年11月21日(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雅科夫·米哈伊洛維奇·斯維爾德洛夫 1917年11月21日 - 1919年3月16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費奧多羅維奇·弗拉基米爾斯基 1919年3月16日 - 1919年3月30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 1919年12月30日 - 1938年7月19日 (全俄羅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22年12月30日至1938年1月12日為蘇聯蘇維埃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1938年1月17日至1946年5月9日為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米哈伊洛維奇·什維爾尼克 1946年5月9日 - 1953年3月1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克萊門特·葉夫羅莫維奇· 伏羅希洛夫 1953年3月15日 - 1960年5月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60年5月7日 - 1964年7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阿納斯塔斯·伊萬諾維奇·米高揚 1964年7月5日 - 1965年1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尼古拉·維克托羅維奇·波德戈爾內 1965年12月9日 - 1977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列昂尼德·伊里奇· 勃列日涅夫 1977年6月16日 - 1982年11月10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2年11月10日 - 1983年6月16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 安德羅波夫 1983年6月16日 - 1984年2月9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4年2月9日 - 1984年4月1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4月11日 - 1985年3月5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瓦西里·瓦西里耶維奇·庫茲涅佐夫 1985年3月5日 - 1985年7月27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安德列·安德列耶維奇·葛羅米柯 1985年7月27日 - 1988年8月1日 (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 戈巴契夫 1988年8月1日 - 1989年5月25日 (1989年5月25日至1990年3月15日為最高蘇維埃主席,1990年3月15日至1991年12月25日為蘇聯總統)
政府首腦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 列寧 1917年11月8日 - 1924年1月23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伊萬諾維奇·日科夫 1924年1月23日 - 1930年12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維亞切斯拉夫·米哈伊洛維奇· 莫洛托夫 1930年12月19日 - 1941年5月6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 史達林 1941年5月6日 - 1946年3月19日 (人民委員會會議主席,1946年3月19日至1953年3月5日為部長會議主席)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53年3月5日 - 1955年2月8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布爾加寧 1955年2月8日 - 1958年3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雪夫 1958年3月27日 - 1964年10月15日 (部長會議主席)
阿列克謝·尼古拉耶維奇·柯西金 1964年10月15日 - 1980年10月23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亞歷山德羅維奇·吉洪諾夫 1980年10月23日 - 1985年9月27日 (部長會議主席)
尼古拉·伊萬諾維奇·雷日科夫 1985年9月27日 - 1991年1月14日 (部長會議主席)
瓦連京·謝爾蓋耶維奇·帕夫洛夫 1991年1月14日 - 1991年8月24日 (蘇聯總理)
經濟
請參看:蘇聯經濟
蘇聯經濟按 社會主義 模式發展。實行計畫經濟,國家壟斷生產資料。國家通過五年計畫的方式對經濟實行控制和調整。在 1928年 至 1932年 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後,蘇聯的工業產值在國民經濟中所占的比重由48%上升到70%,蘇聯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國。但是蘇聯的工業發展不平衡。事關國防的軍事工業、重工業、 化學工業 和航空航天工業非常發達,其水平在世界上處於領先的地位,但是事關民生的輕工業則非常落後,造成人民的生活水平非常低下。
蘇聯的主要工業地帶集中在 莫斯科 、 列寧格勒 、頓巴斯、 烏拉爾山脈 等地區。次要的工業地區包括 波羅的海 沿岸、西 西伯利亞 和 伏爾加河 中下游。蘇聯的工業部門實行集中管理和國家調控,工廠生產的產品、種類、規格和價格都由隸屬於中央和加盟共和國部長會議的國民經濟委員會規定。
在 沙俄 時代,俄羅斯是歐洲的主要糧食出口國之一。但是由於20世紀30年代推行農業集體化和消滅“富農”的政策對農業生產的毀滅性破壞,蘇聯的糧食一直不能自給自足。蘇聯在第二個五年計畫末期完成了農業集體化,農業生產以集體農莊為基本單位,通過隸屬於集體農莊機械站的拖拉機、 汽車 和聯合收割機實行機械化播種與耕作。
蘇聯的主要糧食作物為 小麥 ,其他重要作物還有甜菜、棉花、馬鈴薯、玉米、菸草。高加索地區有咖啡和甘蔗等經濟作物。
通過 經濟互助委員會 ,蘇聯對其東歐附屬國實行殖民地式的掠奪性貿易,低價進口原材料,高價出售製成品。這也是導致東歐國家的人民對蘇聯產生不滿的重要原因之一。
文化
蘇聯的教育普及率非常高,在全國實行十年制義務教育,並基本消除了文盲。蘇聯著名的大學有莫斯科大學、列寧格勒大學、哈爾科夫大學、基輔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等。蘇聯的文學、藝術、電影、出版工作由蘇聯共產黨控制,在不觸及政治、作品經過審查的情況下允許自由創作。但是所謂“消極”、“頹廢”的作品(相當於西方的先鋒派藝術)被禁止。
蘇聯科學研究中心是蘇聯科學院。作家機構為蘇聯作家協會。官方通訊社為 塔斯社 。蘇聯共產黨機關報為真理報,其他主要報刊還有訊息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學報、勞動報、紅星報等。
政治
請參看: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 蘇聯共產黨 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莊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在史達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係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 克格勃 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普通民眾的生活水平在史達林時代最低。這也是和當時蘇聯的國內外處境有關的。赫魯雪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鬥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 黑海 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裡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史達林之後的黨內鬥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流放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象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 克格勃 是蘇聯恐怖統治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克格勃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克格勃”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軍事
請參看:蘇聯軍事、 蘇聯元帥列表
參見:
俄羅斯
俄羅斯領袖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