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性原理

磁性原理

磁性原理是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的性質。磁鐵兩端磁性強的區域稱為磁極,一端稱為北極(N極),一端稱為南極(S極)。實驗證明,同名磁極相互排斥,異名磁極相互吸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磁性原理
  • 外文名:無
  • 解釋:吸引鐵、鈷、 鎳等物質的性質
  • 學科:物理
物質分類,磁疇理論,人物成就,

物質分類

大多數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呈現磁性
物質大都是由分子組成的,分子是由原子組成的,原子又是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的。在原子內部,電子不停地自轉,並繞原子核旋轉。電子的這兩種運動都會產生磁性。但是在大多數物質中,電子運動的方向各不相同、雜亂無章,磁效應相互抵消。因此,大多數物質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呈現磁性。
特殊物質
鐵、鈷、鎳或鐵氧體等鐵磁類物質有所不同,它內部的電子自旋可以在小範圍內自發地排列起來,形成一個自發磁化區,這種自發磁化區就叫磁疇。鐵磁類物質磁化後,內部的磁疇整整齊齊、方向一致地排列起來,使磁性加強,就構成磁鐵了。磁鐵的吸鐵過程就是對鐵塊的磁化過程,磁化了的鐵塊和磁鐵不同極性間產生吸引力,鐵塊就牢牢地與磁鐵“粘”在一起了。我們就說磁鐵有磁性了。
磁鐵磁鐵

磁疇理論

磁疇(Magnetic Domain)理論是用量子理論從微觀上說明鐵磁質的磁化機理。所謂磁疇,是指磁性材料內部的一個個小區域,每個區域內部包含大量原子,這些原子的磁矩都象一個個小磁鐵那樣整齊排列,但相鄰的不同區域之間原子磁矩排列的方向不同,如圖所示。
磁疇壁
各個磁疇之間的交界面稱為磁疇壁。巨觀物體一般總是具有很多磁疇,這樣,磁疇的磁矩方向各不相同,結果相互抵消,矢量和為零,整個物體的磁矩為零,它也就不能吸引其它磁性材料。也就是說磁性材料在正常情況下並不對外顯示磁性。只有當磁性材料被磁化以後,它才能對外顯示出磁性。
磁性原理

人物成就

1928年海森伯把量子力學引進了外斯的鐵磁理論,依據局域化自旋交換解釋了磁性的起源。1932年內耳發現了反磁性和亞鐵磁性並成功地解釋了這些現象,獲1970年物理獎。范弗勒克、安德遜等對磁性和無序體系電子結構的基本性研究獲1977年物理獎。1926年吉奧克提出絕熱去磁法獲1949年化學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