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鎖定

碳鎖定

碳鎖定是一種產生於工業國家歷史發展路徑的狀態,這種狀態也稱為“技術—制度複合體”(Tecno-Institutional Complex,簡稱TIC),它是由技術系統和管理其擴散和套用的公共與私營機構組成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碳鎖定
  • 外文名:Tecno-Institutional Complex
  • 簡稱:TIC
  • 組成:公共與私營機構
定義,影響,主要變現,化解方法,國內情況,

定義

工業經濟處在碳鎖定的狀態,尤其是鎖定在碳密集的化石燃料能源系統,這是由技術和制度共同演進的過程中路徑依賴的報酬遞增所引起的。技術和制度相互聯繫、互相依存地存在於系統之中,一旦穩定的技術制度系統得以形成,就會要求保持穩定並抵制變化的發生。因此,受益於長期遞增報酬的以碳為基礎的能源系統可能會產生“鎖定效應”,妨礙低碳、可再生能源等低碳技術的創新。同時,受益於現有制度的參與者將試圖維持該種制度,這就進一步強化了現存技術系統的鎖定。目前工業化國家以碳為基礎的能源和運輸系統形成了鎖定的技術—制度複合體,相應地也是碳鎖定。

影響

“碳鎖定”會阻礙發展低碳經濟所需要的新技術研發及其普及。新技術對於穩定溫室氣體濃度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沒有新技術的支撐低碳經濟難以實現。事實上,如果能儘早研發新技術並配合以相應的措施,那么穩定溫室氣體濃度的成本將大幅下降。比如將二氧化碳穩定在500體積濃度,相比正常情況下的技術變化率,加快技術創新和套用可有效降低所花費的成本。

主要變現

阻礙了低碳技術創新
即便存在可供選擇的更優的替代技術,政府、金融機構、供應商和現有的基礎設施之間的正反饋系統仍支持和維護現有技術。能源系統和技術的相關基礎設施的生命周期很長,而新技術通常依賴不同的基礎設施和輔助技術的支撐。
創新面臨更大的不確定性
低碳技術大多是比較新的技術,面臨較大的技術風險、未來績效存在很大的不確定性。諸如能源電力企業等低碳技術的潛在投資者和使用者的創新積極性會相應降低。而現有技術系統經過長期演變發展,逐漸成熟,風險相應減少。
創新伴隨高昂的成本支出
低碳技術創新和使用通常會產生外部經濟,而化石燃料等技術的使用者卻不必為其造成的外部成本買單。低碳技術創新會伴隨大量成本支出,如先期開發和能力建設成本,並且新技術的運轉和維護也會產生高額費用。這使得低碳技術在成本上缺乏競爭力。

化解方法

創新系統對低碳技術創新的促進作用主要表現在:創造和傳播新知識;指引低碳技術探索的方向;提供人力、物力和財力等資源;促進知識與信息的交流,創造外部經濟;推動低碳技術及產品市場的形成。在建設低碳創新系統的過程中有兩點需要注意:首先,創新過程中面臨著未來市場、技術潛能及政策與監管環境的不確定,由於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知識與信息的不完備性,企業的學習過程對於創新過程有關鍵作用。只有全面考量和處理低碳創新系統的各個要素,才能有效推動低碳技術創新。其次,低碳創新系統的制度因素對創新速度和方向的影響,既包括法規與契約等正式約束,也包括社會傳統等非正式約束。創新系統建設需要將制度設計納入其中。
建立技術創新系統
創新系統填補了知識與其內在技術可能性之間的差距,並使這些技術可能性符合市場需求低碳經濟轉型要求現存社會經濟制度的創新,因此有必要設計一個迎合該需求的整體技術創新系統。一個技術創新系統必須包括所有影響其發展、擴散和套用的因素,主要分成三個方面:供應方的技術水平和研發能力;需求方的市場吸收能力;制度框架(包括巨觀環境穩定性、金融市場成熟性、風險資本可得性等)。與此相應,促進向低碳經濟轉變的創新也需要這幾方面的同作用。其中,供應方面,技術發展和創新提升了向低碳經濟轉變的潛能,例如,實行技術升級,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開發新能源技術,用清潔能源替代化石燃料,以提供必需的低碳排放或無碳排放的能源服務。需求方面,擴大市場對新技術的需求,提高新技術研發的動機和投資。制度框架方面,建立整體的低碳創新政策體制,提高政策工具組合的連貫性和整體性,關注社會效益、環境效益與長遠發展;設計向低碳經濟轉變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制度手段將低碳經濟轉變過程中產生的外部效益內部化;採用學習機制,提高制度的適應性。
適應短期的條件約束
碳捕獲和儲存技術。碳收集和儲存技術(Carbon Capture and Sequestration ,簡稱CCS )可以在現有技術—制度框架約束下運作,也有利於促使當前主導企業和政府機構的利益與低碳經濟的目標相一致,通過捕捉、儲存和管理使用化石燃料所排放的二氧化碳來緩解氣候變化危機。一般而言,碳捕獲主要是從火力發電廠等較為集中的碳源捕捉二氧化碳,碳儲存可將二氧化碳注入地下,或者變成碳酸礦物。碳捕獲和儲存技術保留了現有大部分能源基礎設施,如電網、生產和傳輸設備以及終端技術,其在碳鎖定的情況下是基本可行的。“富煤、少氣、缺油”的資源條件決定了中國能源以煤為主,電力供應主要來源於煤炭發電,短期內從化石燃料轉變為替代能源是不現實的。CCS技術兼顧了現實條件和各方需求,有利於形成廣泛利益聯盟,對於碳鎖定條件下的低碳技術創新有推動作用。
實現長期的路徑突破
戰略利基管理。戰略利基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是通過試驗為新技術創建和管理受保護的空間(利基)的過程,在這個空間中新技術得以運用和發展。戰略利基管理之所以在碳鎖定狀態下仍然可行,是由於利基市場的利潤不能滿足主流市場大企業及其股東的要求,因此被認為對現有“技術—制度複合體”的利益不構成威脅,並可用於實現政府的某些社會管理需要,還可用於應對各方要求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採取行動的政治壓力。這種策略的運用可為低碳技術提供一個喘息的空間,至少使其部分地與主流市場的競爭隔離開來。低碳技術受益於學習效應,從而為成本縮減、績效改進與低碳技術價值的展示創造了機會,長此以往,低碳技術的競爭優勢將日益凸顯。我國可通過戰略利基管理促進太陽能、風電等清潔能源技術的創新。

國內情況

“碳鎖定”問題是後危機時代事關我國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全局的一個重大問題。從深層次看,這一問題的形成是由強調工業化的發展路向、我國所處的工業化、城市化加速發展的特定發展階段、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與我國在新型分工中的低端位置等發展條件、“GDP崇拜”的發展觀及地方政府主導的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五大因素相互耦合的結果。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我國特定的發展階段的具體國情出發,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轉變政府職能,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完善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