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螺姑娘

碧螺姑娘

碧螺姑娘指碧螺春江蘇太湖洞庭山上,出產一種“銅絲條,螺旋形,渾身毛,嚇煞香”的名茶,叫“碧螺春”。據清王彥奎《柳南隨筆》載:“洞庭山碧螺峰石壁產野茶,初未見異。康熙某年,按候而采,筐不勝載,因置懷間,茶得熱氣,異香忽發,采者爭呼嚇煞人香。嚇煞人吳俗方言也,遂以為名。自后土人採茶,悉置懷間,而朱元正家所制獨精,價值尤昂。己卯,車駕幸太湖,改名曰碧螺春。”

基本介紹

民間傳說,傳說一,傳說二,碧螺春茶的簡介,基本資料,茶史追溯,鑑別方法,沏泡方法,貯藏要求,製做工藝,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炒制特點,

民間傳說

說起碧螺春茶的來歷,民間有兩個動人的傳說。

傳說一

一是說相傳很早以前,西洞庭山上住著一位美麗、勤勞、善良的姑娘,名叫碧螺。姑娘喜歡唱歌,又有一副清亮圓潤的嗓子,唱起歌來像甘泉直瀉,逗得大夥非常歡樂。這歌聲打動了隔水相望的東洞庭山上的一個小伙子,名叫阿祥。這阿祥長得魁梧壯實,武藝高強,以打漁為生,為人正直,又樂於助人,方圓數十里,人們都誇他、愛他。碧螺常在湖邊結網唱歌,阿祥老在湖中撐船打魚,兩人雖不曾有機會傾吐愛慕之情,但心裡卻已深深相愛,鄉親們也很喜歡這兩個人,因為他們給鄉親們帶來幸福和歡樂。
有一年初春,災難突然降臨太湖。湖中出現一條兇惡殘暴的惡龍,狂風暴雨,興妖作怪,還揚言要碧螺姑娘做他的“太湖夫人”,搞得太湖人民日夜不得安寧。阿樣決心與惡龍決一死戰,保護洞庭山人民的生命安全,也保護心愛的碧螺姑娘免遭魔難!
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阿祥操起一把大漁叉,悄悄潛到西洞庭山,見惡龍行兇作惡之後正在得意地休息,阿祥乘其不備猛竄上前,用盡全身力氣,把手中漁叉直刺惡龍背脊。惡龍受了重傷,掙扎了一下,就張開血放大口,加倍兇狠地向阿祥撲來。阿祥高舉漁叉勇猛迎戰,於是一場惡戰展開了,從晚上殺到天明,從天明又殺到晚上,殺得天昏地暗,地動山搖,那山上、湖裡留下了斑斑的血跡,直到鬥了七天七夜,阿祥的魚叉才刺進了惡龍的咽喉,這時雙方都身負重傷,精疲力竭了,惡龍的爪子再也拾不起來,而阿祥的魚叉也舉不動了,跌倒在血泊中昏了過去。
鄉親們懷著深深感激和崇敬的心情,把阿祥抬了回來,碧螺姑娘一看心如刀絞,為了報答阿祥救命之思,她要求把阿祥抬進自己家中,由她親自照料。碧螺姑娘千方百計為他治療,日夜陪伴在床邊,細心加以照料,當阿祥痛苦的時候,還輕輕地哼著最動聽的歌。可是,阿祥的傷勢仍一天天惡化。阿祥知道碧螺姑娘日夜陪在他身邊,感到莫大快慰,他有多少話要向姑娘傾訴啊,可是虛弱的身體使他說不出話來,他只能用無限感激的目光凝視著姑娘。
碧螺姑娘更是焦急萬分,她在鄉親們的幫助下,訪醫求藥,仍不見效。一天,姑娘找草藥來到了阿祥與惡龍搏鬥過的地方,忽然看到一棵小茶樹長得特別好,心想:這可是阿祥和惡龍搏鬥的見證,應該把它培育好,讓以後的人們知道阿祥是如何為了人民過上安定幸福的生活而不惜流血犧牲的!接著就給小茶樹加上些肥,培了些土。以後她每天跑去看看,驚蟄剛過,樹上就長出很多芽苞,春意盎然,非常可愛,在寒冷的氣溫下,碧螺怕芽苞凍著,就用小嘴含住芽苞,這樣每天早晨都去含一遍。至清明前後,芽苞初放,伸出了第一片、第二片嫩葉。姑娘看著這些嫩綠的芽葉,自言自語地說:“這棵茶樹是阿樣的鮮血滋潤的,是我會唱歌的嘴含過的,何不採些回去給阿祥喝,也表達我的一番心意。”於是採摘了一把嫩梢,揣在懷裡,回家後泡了杯茶端給阿祥。說也奇怪,這茶剛倒上開水,就有一股純正而清馥的高香直沁心脾,阿祥聞了精神大振,一口氣把茶湯喝光。香噴噴、熱騰騰的菜湯,好像滲透到了他身上每一個毛孔,感到有說不出的舒服。他試著抬抬手,伸伸腿,驚奇地說:“好怪啊!我簡直可以坐起來了!這是什麼妙藥,真比仙丹還靈呢。”姑娘見此情景,高興得熱淚直流,也來不及拿竹籃盛器,飛奔到茶樹邊,一口氣又采了一把嫩芽,揣入胸前,用自己的體溫使芽葉萎蔫,拿到家中再取出輕輕搓揉,然後泡給阿祥喝。如此接連數日,阿祥居然一天天好起來了。阿祥終於坐起來了,拉著姑娘的手傾訴自己愛慕和感激之情,姑娘羞答答地也訴說自己對阿祥的敬愛之心。阿祥得救了,姑娘心上沉重的石頭落了地。就在兩人陶醉在愛情的幸福之中時,碧螺的身體再也支撐不住,憔悴的臉上沒有一點血色,一天她倒在阿祥懷裡,帶著甜蜜幸福的微笑,再也睜不開雙眼了。阿祥悲痛欲絕,就把姑娘埋在洞庭山的茶樹旁。從此,他努力繁殖培育茶樹,採制名茶。“從來佳茗似佳人”,為了紀念碧螺姑娘,人們就把這種名貴茶葉取名為“碧螺春”。

傳說二

二是說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剛走到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發現什麼奇異怪物,為好奇心所驅,她冒著危險,爬上懸崖,來到山峰頂上,只見在石縫裡長著幾棵綠油油的茶樹,一陣陣香味好像就從樹上發出來的。她走近茶樹,採摘了一些芽葉揣在壞里,就下山來,誰知一路走,懷裡的茶葉一路散發出濃郁香氣,而且越走,這股香氣越濃,這異香薰得她有些昏沉沉。回到家裡,姑娘感到又累又渴,就從懷裡取出茶葉,但覺滿屋芬芳,姑娘大叫“嚇煞人哉,嚇煞人哉!”,一邊撮些芽葉泡上一杯喝起來。碗到嘴邊,香沁心脾,一口下咽,滿口芳香;二口下咽,喉潤頭清;三口下咽,疲勞消除。姑娘喜出望外,決心把寶貝茶樹移回家來栽種。第二天,她帶上鋤頭,把小茶樹挖來,移植在西洞庭的石山腳下,加以精心培育。幾年以後,茶樹長得枝壯葉茂,茶樹散發出來的香氣,吸引了遠近鄉鄰,姑娘把採下來的芽葉泡茶招待大家,但見這芽葉滿身茸毛,香濃味爽,大家讚不絕口,因問這是何茶,姑娘隨口答曰:“嚇煞人香。”從此,嚇煞人香茶,漸漸引種繁殖,遍布了整個洞庭西山和東山,採制加工技術也逐步提高,逐步形成現今具有“一嫩三鮮”(即芽葉嫩,色、香、味鮮)特點,碧綠澄清,形似螺旋,滿披茸毛碧螺春茶
至於嚇煞人香怎么改名為碧螺春?據說是皇帝下江南時,品嘗此茶,見其香氣芬芳,味醇回甘,碧綠清澈,愛不釋手,因“嚇煞人香”茶名太俗,才賜名為“碧蘿春”。以後因其形如卷螺,又稱“碧螺春”了。

碧螺春茶的簡介

基本資料

【名稱】:碧螺春
【類別】:綠茶
【產地】:江蘇蘇州太湖洞庭山

茶史追溯

碧螺春乃茶中珍品,以"形美、色艷、香高、味醇"聞名中外。唐陸羽《茶經》"茶之出"中曾提到:"蘇州長州生洞庭山"。據《隨見錄》載:"洞庭山有茶,微似芥茶而細,味甚甘香,俗呼為'嚇煞人',產碧螺峰者尤佳,名碧螺春"。又有說是清康熙帝因嫌"嚇煞人"不雅,改名為"碧螺春",並列為貢品。又據清未震鈞所著《茶說》載:"茶以碧蘿(螺)春為上,不易得,則蘇之天池,次則龍井岕茶稍粗......六安之青者。"
碧螺春如今屬全國十大名茶之一,1954年,周總理曾攜帶2斤"東山西塢村碧螺春"茶葉赴日內瓦參加會議。

鑑別方法

有專家提醒,顏色是植物生長的自然規律,顏色越綠並不意味著茶葉品質越好,市民在分辨真假碧螺春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看外觀色澤:沒有加色素的碧螺春色澤比較柔和鮮艷,加色素的碧螺春看上去顏色發黑,發綠、發青、發暗。看茶湯色澤:把碧螺春用開水沖泡後,沒有加色素的顏色看上去比較柔亮、鮮艷,加色素的看上去比較黃暗,像陳茶的顏色一樣。
專家補充,如果是著色的碧螺春,它的絨毛多是綠色的,是被染綠了的效果。而真的碧螺春應是滿皮白毫,有白色的小絨毛。

沏泡方法

水以初沸為上,水沸之後,用沸水燙杯,讓茶盅有熱氣,以先發茶香。因為碧螺春的茶葉帶毛,要用沸水初泡,泡後毛從葉上分離,浮在水上,把第一泡茶水倒去,第二泡才是可口的碧螺春,但最好的茶是第三次泡的,茶的香味才充分發揮出來。

貯藏要求

碧螺春貯藏條件十分講究。傳統的貯藏方法是紙包茶葉,袋裝塊狀石灰,茶、灰間隔放置缸中,加蓋密封吸濕貯藏。隨著科學的發展,近年來亦有採用三層塑膠保鮮袋包裝,分層緊扎,隔絕空氣,放在10°C以下冷藏箱或電冰櫃內貯藏,久貯年余,其色、香、味猶如新茶,鮮醇爽口。

製做工藝

殺青

在平鍋內或斜鍋內進行,當鍋溫190~200°C時,投葉500克左右,以抖為主,雙手翻炒,做到撈淨、抖散、殺勻、殺透、無紅梗無紅葉、無煙焦葉,歷時3~5分鐘。

揉捻

鍋溫70~75°C,採用抖、炒、揉三種手法交替進行,邊抖,邊炒,邊揉,隨著茶葉水分的減少,條索逐漸形成。炒時手握茶葉鬆緊應適度。太松不利緊條,太緊茶葉溢出,易在鍋面上結“鍋巴”,產生煙焦味,使茶葉色澤發黑,茶條斷碎,茸毛脆落。當茶葉乾度達六、七成乾,時間約10分鐘左右,繼續降低鍋溫轉入搓團顯毫過程。歷時12~15分鐘左右。

搓團顯毫

是形成形狀捲曲似螺、茸毫滿披的關鍵過程。鍋溫50~60°C,邊炒邊用雙手用力地將全部茶葉揉搓成數個小團,不時抖散,反覆多次,搓至條形捲曲,茸毫顯露,達八成乾左右時,進入烘乾過程。歷時13~15分鐘。

烘乾

採用輕揉、輕炒手法,達到固定形狀,繼續顯毫,蒸發水分的目的。當九成乾左右時,起鍋將茶葉攤放在桑皮紙上,連紙放在鍋上文火烘至足乾。鍋溫約30~40°C,足乾葉含水量7%左右,歷時6~8分鐘。全程約為40分鐘左右。

炒制特點

手不離茶,茶不離鍋,揉中帶炒,炒中有揉,炒揉結合,連續操作,起鍋即成。主要工序為:殺青揉捻、搓團顯毫、烘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