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殼石魚

硬殼石魚

毒鮋科,毒鮋屬少數幾種有毒海生魚類的統稱,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淺水中。底棲,行動遲鈍,生活於岩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體粗短,頭和口大,眼小,皮膚被以疣狀腫塊和肉垂,不光滑。為危險魚類。伏於水底不動,體形與顏色常同周圍環境混為一體。當被人誤踩上時,可通過背鰭棘的溝將大量毒液注入對方體內,引致創傷和劇疼,甚至有時致命。毒鮋科還包括幾種其他粗壯多疣塊的魚類,亦有毒,但不如石魚惡名昭著。鮋形目鮋科某些鮋亦被視作岩魚或石魚。 這種魚生長在澳大利亞的南岸,這種魚就像是海上的岩石或者珊瑚。石魚的毒液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硬殼石魚
  • :毒鮋
  • :毒鮋
  • 特點:體粗短,頭和口大,眼小等
  • 體長可達:約33公分(13吋)
  • 代表種:玫瑰毒鮋
物種介紹,石魚化石,廬山石魚,漢白玉石魚,

物種介紹

毒鮋科(Synancejidae)毒鮋屬(Synanceja)少數幾種有毒海生魚類的統稱,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熱帶淺水中。底棲,行動遲鈍,生活於岩礁、珊瑚間以及泥底或河口。體粗短,頭和口大,眼小,皮膚被以疣狀腫塊和肉垂,不光滑。為危險魚類。伏於水底不動,體形與顏色常同周圍環境混為一體,不易察覺。當被人誤踩上時,可通過背鰭棘的溝將大量毒液注入對方體內,引致創傷和劇疼,甚至有時致命。代表種為玫瑰毒鮋(S. verrucosa),體長可達約33公分(13吋)。毒鮋科還包括幾種其他粗壯多疣塊的魚類,亦有毒,但不如石魚惡名昭著。鮋形目(Scorpaeniformes)鮋科(Scorpaenidae)某些鮋亦被視作岩魚或石魚。
這種魚生長在澳大利亞的南岸,這種魚就像是海上的岩石或者珊瑚。石魚的毒液會引起激烈的疼痛,並使被毒害的動物休剋死亡。

石魚化石

1
遼寧石魚,產於遼寧省朝陽市的凌源市、北票市,錦州市義縣等地。該石為白鱘、狼鰭魚等魚類化石,多數沉積岩如泥岩、頁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區都有分布。凌源市宋杖子一帶的原白鱘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原白鱘為軟骨硬鱗魚次亞綱,鱘形目,匙吻鱘科。體呈紡錘形,長可達1米以上。頭長約為全長的1/4,略扁平,吻部突出,端稍上翹,眼小,口大。軀幹和尾部側扁。背鰭較大,居臀鰭之前,大小相似,尾鰭叉裂明顯,近對稱發育。
石魚在該區產出歷史悠久,分布面較廣,據同治甲戌年《永新縣誌》地方特產記載:"官北石魚·····《 石雅》載之為“石魚”。多數沉積岩如泥岩、頁岩、石灰岩出露的地區都有分布。道路的切坡、採石場、波浪沖刷的河岸以及懸崖,常剝露出大量魚化石,是理想的採集地點;軟岩石出露之處,若岩石沒有嚴重變形也是較好的採集地;硬岩石則發掘十分困難,且不易得到完整的石魚。
凌源市大新房子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其體呈梭形,背部平直,體長約為頭長的3.5倍,頭部大小與體高相似。眼大,吻短,口裂較深。鰓蓋骨巨大,長方形。背椎41—47個,尾鰭分叉大、裂淺,常有一個尾上骨。
北票市上園鎮尖山溝一帶的北票鱘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北票鱘為軟骨硬鱗魚類,鱘目,北票鱘屬。幼鱘不足,成鱘可達90cm。體呈長梭形,背緣較平。頭寬而平直,口寬,吻部圓鈍。尾鰭為長歪尾。
北票市上園鎮尖山溝和黃半吉溝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下部地層。其體小,呈紡錘形。體高約為全長1/4-1/5,頭大,吻端圓鈍,頭長與頭高几乎與體高相等。眼大,口緣有大的錐形齒。脊椎43—45個,最末三個尾椎上揚,尾鰭分叉淺。鱗片圓形。
義縣金剛山一帶的狼鰭魚化石,出於晚侏羅—早白堊世義縣組地層。其體呈紡錘形,略側扁。頭短,頭長小於體高。額骨寬短,口緣及口內的尖錐形牙齒碩大,脊椎40-41枚。尾鰭分叉,無尾上骨。鱗片圓形,較厚大。
2
石魚,產於陝西省寶雞市眉縣、千陽縣石魚溝等地。該石為魚類化石。石魚溝地質構造特殊,因出土過大量魚化石而得名。
清徐珂《清稗類鈔·礦物》魚石:“汧陽縣有魚石,狀如饅頭,破之即成兩石,各有一魚形,鱗鬣宛然,以手摩之,作魚腥。溪中所產之石皆然。”註:汧陽縣,即陝西省寶雞市千陽縣。

廬山石魚

廬山石魚體色透明,無鱗,體長一般在30--40毫米左右,同銹花針長短差不多,就是長上七至八年,長短也不超過一寸,故又名銹花針。
廬山石魚因長年生活在廬山泉與瀑布中,把巢築在泉瀑流經的岩石縫裡,故稱石魚。
石魚生長在廬山的峽谷溪流中,體小,長而略扁,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因而遐邇聞名。石魚不論炒、燴、燉、泡都可以,營養成分豐富,尤為產婦難得之滋補品。
石魚除廬山有外,在九江、宜春、贛州、吉安等地的山區都有發現,但以廬山石魚質佳。“石魚炒蛋”為廬山特產名菜之一。
石魚,是一種小型魚類,多半棲附在飛瀑深潭、高峽山崖石縫之間,其吸盤能吸附峭壁逆水前進,固稱為"石魚"。它頭部平扁、體細長,前部渾圓而腹部側扁,成魚體長50--60毫米,最大者可達13厘米左右,多在四至五月產卵於小溪中。其肉細嫩鮮美、味道香醇、脂肪適中,含蛋白質高而成為井岡山、永新等地"三石"(石耳、石魚、石雞)特產之一。
(即現井岡山拿山一帶)的石魚背偈腹平、猶如指、色白、味美。"全區年產量可達2000--2500公斤。

漢白玉石魚

根據拉米梯耶非特洛先生對他的教友亞樂園先生的回憶整理出版的《十八世紀耶穌會士所作圓明園工程考》一書記載 : 在20世紀20年代,莫里斯·亞當(1889-1932,漢名亞樂園)在中國海關工作時,曾親自去圓明園、長春園調查,在熟悉圓明園建築工程的金勛先生等人的幫助下,蒐集到大量有關圓明園西洋樓的文獻圖片,並且親自拍攝了大量西洋樓殘跡照片,由於準備得很充分,所以莫里斯·亞當拍的西洋樓殘跡很具體,幾乎把當時西洋樓所有的建築殘跡都拍攝了。在這些照片中,其中有兩幅是大水法殘跡,照片上記錄了在圓明園被毀前大水法景點有石魚的存在。大水法在盛時主要是以噴泉為主要景觀。
在尋找流散文物的工作中,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偶然發現西單橫二條 34 號院內(原系中共中央組織部機關事務管理局宿舍)擺放有兩條漢白玉石魚,很像照片中西洋樓大水法遺址上的遺物。經院內住戶準許,進行了拍照。
兩條漢白玉石魚大小一致,身長 125 厘米 ,高 58 厘米 ;放石魚的須彌座長 125 厘米 、寬 93 厘米 、高 47 厘米 。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經過對石魚現場勘察,並與現存的西洋樓大水法殘跡照片 ( 早期法國人亞樂園來園拍攝 ) 上的石魚相對比模樣相吻合。確定兩條石魚屬大水法遺物。
2006 年 10 月 9 日 上午,圓明園文物科的同志再次前往西單橫二條 34 號(原名大稱溝 11 號)院,採訪了現住房房主李曉卯老人關於院內兩條石魚的有關情況。李曉卯老人講:自己的父親名叫李步新, 61 年時任中共中央組織部副部長, 67 年受迫害去 5 . 7 幹校, 1971 年平反後被安排此處居住,在此之前,該院由彭真夫人的姑姑在此居住。並曾聽其父親講,院內兩條漢白玉石魚是從圓明園運來的。進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