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枝黑瑣梅

硬枝黑瑣梅

硬枝黑瑣梅,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紅泡刺藤Rubus niveus Thunb的根。分布於陝西、甘肅、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具有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調經止帶之功效。常用於濕熱痢疾,腹瀉,吐血,衄血,便血,月經過多,白帶,濕疹瘡瘍,疥癩,風火牙痛。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硬枝黑瑣梅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薔薇目
  • :薔薇科 
  • :懸鉤子屬
  • :紅泡刺藤
  • 分布區域:陝西、甘肅、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入藥部位,性味,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藥理作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根。

性味

味苦、澀,性涼。

功效

清熱利濕,涼血止血,調經止帶。

主治

濕熱痢疾,腹瀉,吐血,衄血,便血,月經過多,白帶,濕疹瘡瘍,疥癩,風火牙痛。

相關配伍

1、治月經不調,痛經:倒生根15g,棗子樹根15g,益母草15g,月季花12g,對葉草12g,當歸12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疥癩瘡毒:(硬枝黑瑣梅)根適量,水煎外洗。(《雲南中草藥選》)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外用:煎水洗;或搗敷。

採集加工

秋、冬季採挖,洗淨,切片曬乾。

形態特徵

紅泡刺藤,又名灰毛果莓、鉤撕刺、白枝泡。灌木,高1-2.5米;枝常紫紅色,被白粉,疏生鉤狀皮刺,小枝帶紫色或綠色,幼時被絨毛狀毛。小葉常7-9枚,稀5或11枚,橢圓形、卵狀橢圓形或菱狀橢圓形,頂生小葉卵形或橢圓形,僅稍長於側生者,長2.5-6(8)厘米,寬1-3(4)厘米,頂端急尖,稀圓鈍,頂生小葉有時漸尖,基部楔形或圓形,上面無毛或僅沿葉脈有柔毛,下面被灰白色絨毛,邊緣常具不整齊粗銳鋸齒,稀具稍鈍鋸齒,頂生小葉有時具3裂片;葉柄長1.5-4厘米,頂生小葉柄長0.5-1.5厘米,側生小葉近無柄,和葉軸均被絨毛狀柔毛和稀疏鉤狀小皮刺;托葉線狀披針形,具柔毛。花成傘房花序或短圓錐狀花序,頂生或腋生;總花梗和花梗被絨毛狀柔毛;花梗長0.5-1厘米;苞片披針形或線形,有柔毛;花直徑達1厘米;花萼外面密被絨毛,並混生柔毛;萼片三角狀卵形或三角狀披針形,頂端急尖或突尖,在花果期常直立開展;花瓣近圓形,紅色,基部有短爪,短於萼片;雄蕊幾與花柱等長,花絲基部稍寬;雌蕊約55-70,花柱紫紅色,子房和花柱基部密被灰白色絨毛。果實半球形,直徑8-12毫米,深紅色轉為黑色,密被灰白色絨毛;核有淺皺紋。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長環境

生於海拔500-2800m的山坡灌叢、疏林或山谷河灘、溪流旁。分布於陝西、甘肅、廣西、四川、雲南、貴州、西藏等地。

藥理作用

抑菌作用。

相關論述

1、《滇南本草》:“洗疥癩瘡。”
2、《全國中草藥彙編》:“止瀉痢,祛風止痛,清熱利濕,消炎。”“治痢疾,腹瀉,風濕關節痛,痛風,急、慢性肝炎,月經不調,小兒疳積,挫傷疼痛,濕疹,皮膚化膿感染,口腔炎,咽峽炎,牙齦炎,泌尿道結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