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讀

破讀

所謂破讀就是用改變字詞的讀音以區別該詞不同的意義或詞性的一種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讀
  • 出處:《左傳·昭公三年》
  • 解釋:改變字詞的讀音
  • 類型:方法
概述,古籍釋義,

概述

古代漢語中用同一個字表示的詞,有時由於意義和詞性的變化而使讀音有所不同,是兩個不同的詞,如同是“王”字,在《左傳·齊桓公伐楚》“王祭不共,無以縮酒”中,用作名詞,讀平聲;而在《孟子·齊桓晉文之事》“德何如,則可王矣”中,用作動詞,則要讀去聲,一般為名詞作動詞。這在古書里叫做“破讀”。
所謂破讀,就是用本字來改讀古書中的假借字。用王引之的話來說,就是“破其假借字而讀以本字。”(見王引之《經義述聞·序》)經傳中聲同聲近的字往往假借,這給讀古書造成很大障礙。因此指出假借字的本字,成了古注解詞的內容之一。古注破讀,常用語為“讀如”、“讀為”、“讀曰”,有時也用“讀若”。

古籍釋義

《左傳·昭公三年》:“政在家門,民無所依,以樂慆憂。”杜註:“慆,藏也。”孔疏:“杜以慆為藏,當讀如弓韜之韜。言以音樂樂身,埋藏憂愁于樂中。”
《詩·衛風·氓》:“淇則有岸,隰則有泮。”鄭箋:“泮讀為畔。畔,涯也。”
《漢書·李廣傳》:“不識曰:”李將軍極簡易,然虜卒犯之,無以禁。”師古曰:“卒,讀曰猝。”
《楚辭·九歌·國殤》:“霾兩輪兮縶四馬。”洪興祖註:“霾,讀若埋。”
上面例一杜注把“慆”解釋為“藏”,孔疏指出依杜注的解釋,則“慆”應該是“韜”的假借字。例二、三、四的“泮”、“卒”、“霾”,本義分別是泮宮,差役所穿衣,大風颳帶塵土而下,在句中分別當涯岸、突然和埋講,與其本義或引申義毫無關係,只能分別看作是“畔”、“猝”、“埋”的假借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