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火山

破火山

圓形或略呈圓形的火山凹地,是火山口受到破壞形成的鍋形窪地。通常是由於火山錐頂部(或一群火山錐)因失去地下熔岩的支撐崩塌形成,是比較特殊的一種火山口。猛烈的爆發除了形成破火山口外,還使火山的高度大大降低。比原來的火山口面積大,直徑常達幾百米甚至數公里,較一般火山口的直徑大幾倍至十幾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破火山
  • 外文名:caldera
  • 學科:地質調查
  • 釋義:特殊的火山機構
簡介,成因,例子,

簡介

學科:地質調查
詞目:破火山
英文:caldera
釋文:破火山是以在頂部或中心具有規模較大的圓形或近圓形火山口為特徵的火山機構。其中熔結凝灰岩分布廣泛,放射狀、環狀斷裂發育。
是火山口周圍崩塌下陷,或因發生猛烈爆炸,以及風、水、陽光等自然營力的侵蝕,擴展而成。崩塌的原因,一般認為與一定深度的岩漿庫的晚期活動有關,因岩漿大量噴出,地下空虛所致,所以下陷的範圍比較大。破火山口與火山口的本質區別是,火山口是火山噴發、建造火山錐的產物;破火山口則是火山錐受到破壞的產物。在破火山口中常再次產生噴發,形成新的火山錐。

成因

火山臼的面積大,直徑通常達到數哩甚至數十哩;以往多認為火山臼的成因是由於猛烈的火山噴發作用(超級火山)所形成,但新的研究顯示陷落才是主因。Howel Williams認為部分鍋狀火口是純粹由火山爆發所形成,稱為噴發火山臼,不過這類的火口臼甚少且面積也較小。
無論火山的形狀為何,最初的形成原因全都是由噴發作用開始,但是大量噴發之後導致火山錐下方空虛,引起火山錐頂陷落使得火山噴發口擴大,進而使得火山口的範圍更加擴增,也因此許多火山臼都是先因噴發作用而後再由陷落導致的雙重作用所形成,也因此有學者認為此說法應該稱做“爆發陷落說”(Explosion-collapse theory);另有少數火山臼可能是單純因沈降作用而成,在此沈降發生的前後並未伴隨噴發作用,例如夏威夷群島上的莫納洛亞火山口及吉勞亞火山口都是純粹因為岩漿柱往下方低降導致較上地層陷落而造成,也因此火山口周圍通常會發現斷層崖壁,並且逐漸層移使火山口周圍的崖壁陷落並擴大,之後就形成大型的火山臼;而在沉降火山臼之中有一種較為特殊的形式,稱為鍋狀沉降(Cauldron subsidence),倘若有一塊接近圓形的岩塊沉落陷入岩漿穴當中,使下方岩漿受到上方壓力而沿圓形周圍的裂隙垂直竄升,冷卻之後造成環狀岩牆,因此鍋狀的火山口通常伴隨著被被蝕的環狀岩牆構造。

例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