砂粒跳動

砂粒跳動,一種確定彈性體振動的節點(或節線)和振型的方式。

類似的方法還有探針法、感測器逐點測量法、雷射全息攝影法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砂粒跳動
  • 外文名:sand saltation
  • 性質:一個定性測得物體屬性的方式
  • 作用:確定振動體的節點和振型
  • 領域:力學
簡介,相關概念,振型,節點,其他方式,探針法,感測器逐點測量法,雷射全息攝影法,

簡介

砂粒跳動,是一種確定彈性體振動的節點(或節線)和振型的方法。
具體操作如下:
在試件表面灑上細砂粒,只要振動加速度適當大(一般在1g左右),平面上的砂粒就會跳動,或則跳離試件,或則向試件表面上攝動加速度小的地方集聚。
試件不處於共振狀態時,砂粒無多大跳動。試件處共振狀態時,試件振動加劇,致使砂粒跳動,並逐漸移動和集聚到節線附近,從而明顯顯示出節線的位置和形狀。

相關概念

振型

主振型的簡稱。在多自由度和無限自由度體系的自由振動中,當各質點均按某一自振頻率作簡諧振動時,因各質點位移之比恆為常數而使體系發生的某一振動形式。此時,根據各質點位移的比值可得出振型向量(多自由度體系)和振型曲線(無限自由度體系)。
振型是體系的動力特性之一。振型只反映體系的變形形式而不反映振幅的大小。振型只有在特定的初始條件下才能發生,它總是與體系的某一頻率相應。其中與第一頻率對應的,即稱為第一振型,又稱為基本振型。可以用數學中計算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方法求頻率和振型。

節點

由圖1可以看出:在整個振動過程中,支承點始終沒有位移;除支承點外樑上還有位移始終為0的點,這樣的點稱為節點。
圖1 梁的振型圖1 梁的振型

其他方式

探針法

激振試件,使它處於共振狀態,然後用探針依次接觸試件上各點來探測節點(或節線)的位置。探針跳動得厲害處即為波峰位置,探針跳動微弱或甚至不跳動處,即為節點位置。

感測器逐點測量法

對於較複雜、大型、剛度較大的結構,常用感測器進行測量來尋找節線。
以懸臂樑為例進行說明,首先用感測器測樑上兩點A、B的位移,如它們的位移相位相反,則在兩點間必有一節點,可把感測器自B點逐步向A點移動,找到位移為0的點,此點即節點。如A、B兩點位移同向,則可把感測器自B點向遠離A點方向移動,直到找到位移為0的點。
對二維彈性體可首先在試件上劃分成一些區域,用感測器逐個地測量這些區域內點的位移,再按兩點問位移反向則兩點間必有節點,移動感測器可找到節點,把所有節點連起來就得到二維彈性體的節線。

雷射全息攝影法

雷射全息攝影與雷射測振同樣是利用了光波衍射原理,不同的是後者利用膠片能把被測振動物體的全部信息記錄下來,並能予以再現,其光路布置大致如圖2。
圖2 雷射全息照相的光路布置圖2 雷射全息照相的光路布置
由雷射器發生的雷射經分光鏡後分成兩束光,一束經反射擴束照射到被測振動體上,再由被測振動體漫反射到全息底片上,它具有物體振動的信息,此即是物光;另一束光經反射擴束直接照射到底片上是參考光。兩束光在全息底片上相遇按一定的光程差條件相互干涉,這樣底片上的記錄介質就記錄下了干涉圖形。底片經定影與顯影后形成一個明暗相間十分複雜的光柵(即全息底片),這些光柵不僅與物光的振幅有關也與物光韻相位有關。
對於穩態振動通常採用時間平均法,用比振動周期長得多的時間,使全息底片對振動物體連續曝光,記錄振動物體的全息圖。再現時就是被測物體的振型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