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樓鎮

石門樓鎮

石門樓鎮位於江西省武寧縣西南邊陲,地處武寧縣、修水縣、靖安縣三縣邊界,全鎮區域面積167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66個村民小組,5222戶,總人口21695人。

石門樓鎮位於武寧縣西南部53公里,東經114°51′,北緯28°58′,東毗靖安縣觀莊、羅灣、中源;西南與修水縣黃沙港、黃坳接壤,西北界連本縣清江、羅溪兩鄉,總面積167.299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166個村民小組,5222戶,總人口21695人。素有“雞犬聞三縣,風煙望八鄉”之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樓鎮
  • 外文名稱:Shimenlou Town
  • 行政區類別:鄉鎮
  • 所屬地區:中國華東
  • 電話區號:0792
  • 地理位置:贛北
  • 面積:167平方公里
  • 人口:2.1萬(2013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贛G
  • 民系:江右民系
鎮情概況,名稱由來,歷史沿革,行政區劃,地理氣候,人口姓氏,人口,姓氏,農業發展,資源特色,名勝古蹟,國公墓,太陽神殿,銀爐萬壽宮,禪澗寺,副使廟,鏡源石拱橋,深水虹橋,鐵鑄大刀,銀杏樹,玉皇塔,茭湖寺,歷史名人,

鎮情概況

境內山巒起伏,高峰聳立,壟丘網布,村落滿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自然形成黃獅、竹港、瀧溪三大水系。黃獅港發源於獅尾洞,與大湖塘、灌口裡匯於三港口,又與鏡源之小流合于田埠里,經河壠、石門、西橋、新牌出爐山的錦雞坳,入羅溪而下瀉石渡注入修江。竹港發源於尖嶺,經嶺上、石門、銀爐入修水黃坳、廟嶺由三都入修江。瀧溪發源於荷段之北嶺、銀嶺,流經荷段、廒下出馬山入龍石由清江注入修江。
石門樓的年平氣溫為14.5℃—16℃,最高7月40℃左右,最低元月3℃左右。年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240天。年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05.55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為1709小時。屬於亞熱帶暖氣候區,具有濕潤氣候特點,上半年偏北風,氣溫低,降水少;下半年偏南風,氣溫高,降水多,可謂熱量豐富,雨量充足,水熱同期,四季分明,有利於多種經濟作物、林木、花草的生長,有利於人類休養生息。
石門樓鎮物質資源極其豐富。鬱鬱蔥蔥的九嶺山脈,中、草藥材漫山遍野,數以千計。此中有不少名貴珍稀物種,如南方紅豆杉、馬褂木、黃檀、紫柏、芳樟、串蘭花、雲綿杜鵑花、豪豬、穿山甲、石雞、娃娃魚和竹筍等……
九嶺山脈還儲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鎢、鉬、銅、錫、石英、瓷土,尤以鎢礦與瓷土的儲量為最,質量為優。這些礦產資源開採規模的形成,推動了石門樓經濟的向前發展。

名稱由來

石門樓原名桐樹莊。據譜牒考證,元大德年間(公元1300年左右),石渡熊壽孫攜家遷入石門與銀爐交界處的熊氏田莊。爾後,熊壽孫親手載了兩株桐樹,遂為其莊名。熊壽孫四世孫熊余貴、字和美於元至正四年招修水箔竹的裁縫張孟發、字秀卿為婿。張孟發便是石門張姓的始祖,其四世孫張虞瑚、字樸素,於明成化年間(公元1480—1485)遷往吳家門首(今灣里)。約經20年的艱苦勞作,家境日趨富庶,明正德年間(約公元1510年左右)琢石為其門樓,建造了石門第一棟高大恢宏的樓房。此後,鄉人稱去他家為去石門樓。隨著時間的推移,天長日久的稱謂,石門樓便由小地名演變成了大地名,這便是石門樓地名的來歷。乾隆37年(公元1772年)左右,石門名孺張聽濤的學生,修水宦孺萬承風奉師命作命題文章《石門記》,這篇以石門名而移經據典、文採風流飄逸的《石門記》問世後,武寧的石門樓便聲名遠播,名入典志,遂成九嶺山峽谷腹地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歷史沿革

據歷史記載,自唐、宋以來至民國19年(公元1930年)石門地區的行政區劃是:順義鄉的三十六都和三十七都的一部分,上南鄉的三十九都和四十一都。民國19年鄉改為區,石門樓屬武寧第三區,區工所設在石門街。民國24年(公元1935年)設立聯保制到區一級,石門樓為第三聯保。民國37年(公元1948年)撤區分鄉,石門地區分為瀧溪鄉和石門鄉。1951年武寧縣人民政府設立第九區,轄區為現石門樓、羅溪。1952年,羅溪分出為十區,石門為九區。1955年第九區改名為石門區,1958年撤區改鄉,石門鄉人委又叫石門公社。1968年成立革命委員會,1981年革命委員會被管委會取代,1984年石門人民公社改名為石門鄉。同年8月15日改名為石門樓鄉。1993年3月28日撤鄉建鎮,更名為石門樓鎮。

行政區劃

全鎮有行政村:石門村 、銀爐村 、中村 、廒廈村 、爐山村 、新牌村 、青嶺村 、鏡源村 、田鋪村 、河壟村 、白橋村 、西橋村

地理氣候

石門樓鎮位於武寧縣西南部53公里,東經114°51′,北緯28°58′,東毗靖安縣觀莊、羅灣、中源;西南與修水縣黃沙港、黃坳接壤,西北界連本縣清江、羅溪兩鄉,總面積167.299平方公里,素有“雞犬聞三縣,風煙望八鄉”之稱。
境內山巒起伏,高峰聳立,壟丘網布,村落滿山。地勢東南高、西北低,自然形成黃獅、竹港、瀧溪三大水系。黃獅港發源於獅尾洞,與大湖塘、灌口裡匯於三港口,又與鏡源之小流合于田埠里,經河壠、石門、西橋、新牌出爐山的錦雞坳,入羅溪而下瀉石渡注入修江。竹港發源於尖嶺,經嶺上、石門、銀爐入修水黃坳、廟嶺由三都入修江。瀧溪發源於荷段之北嶺、銀嶺,流經荷段、廒下出馬山入龍石由清江注入修江。
石門樓的年平氣溫為14.5℃—16℃,最高7月40℃左右,最低元月3℃左右。年降雨量1450毫米,無霜期240天。年均太陽總輻射量為105.557千卡/平方厘米,年均日照時數為1709小時。屬於亞熱帶暖氣候區,具有濕潤氣候特點,上半年偏北風,氣溫低,降水少;下半年偏南風,氣溫高,降水多,可謂熱量豐富,雨量充足,水熱同期,四季分明,有利於多種經濟作物、林木、花草的生長,有利於人類休養生息。

人口姓氏

人口

石門樓鎮現有人口20947人,其中女性4737人, 具體情況如下:
集鎮692人、石門村2311人、西橋村1842人、新牌村1969人、爐山村2063人、青嶺村951人、河壠村1804人、田甫村1324人、白橋村1275人、鏡源村983人、銀爐村2290人、中村村1070人、廒下村2373人。

姓氏

石門樓鎮地處九嶺山腹地,山高路險,交通不便,自古人煙稀少。據出土的新石器、青銅器和艾候屬地的歷史背景考證,石門地區有人居住的年代,應從公元前三千多年的新石器時期始。又據各姓譜牒考證,自唐、宋以來,石門樓境內有熊、徐、吳、石、周、桑、汪、劉、鄭、葉、張、羅、胡、趙、謝、陳、陶、尹、陰、朱、丁、范、姜20餘姓,至清末逐減。建國後,由於人口流動、婚姻,特別是浙江的建德、武寧的楊洲、羅坪庫區移民遷入,使姓氏增至103姓。

農業發展

主要農作物
石門樓農作物以水稻為主,有2178畝,由於氣候、地形等原因,水稻生長期長,特別是高山晚米以米質優良聞名。其他作物有紅壤落花生、紅絲姜、油菜(592畝)、玉米(131畝)等,其中尤以紅壤落花生和紅絲姜揚名於縣內外。
特色農業和特種種植
⑴高山茶油:屬純綠色產品,含有豐富的不飽和脂肪酸,常食對身體有益。
⑵小山竹筍:石門小山竹資源豐富,所產小山竹筍脆嫩可口,以其為原料製成的水筍罐頭遠銷國內外。
⑶烏皮烏骨雞:烏皮烏骨、肉質鮮嫩、味道鮮美、滋陰養顏、營養價值高。
⑷藥材種植:主要品種有杜仲、厚朴、丹參、元胡、桔梗、烏梅等。有厚朴基地1000畝,烏梅基地800畝等。
⑸山路菜:山路菜種植已形成規模,並已建成專門的加工廠,產品遠銷日、韓等國。
⑹大棚蔬菜:為該鎮新興特色農業項目,現已投建種植,第一批蔬菜即將上市。

資源特色

石門樓鎮物質資源極其豐富。鬱鬱蔥蔥的九嶺山脈,中、草藥材漫山遍野,數以千計。此中有不少名貴珍稀物種,如南方紅豆杉、馬褂木、黃檀、紫柏、芳樟、串蘭花、雲綿杜鵑花、豪豬、穿山甲、石雞、娃娃魚和竹筍等……
九嶺山脈還儲藏了豐富的礦產資源,有鎢、鉬、銅、錫、石英、瓷土,尤以鎢礦與瓷土的儲量為最,質量為優。這些礦產資源開採規模的形成,推動了石門樓經濟的向前發展。

名勝古蹟

國公墓

坐落於廒下宅里廳背。建於南宋理宗時,宅里劉萬進任江西鎮守使,其女選為后妃,後劉萬進封為皇國公,其墓曰國公墓,現墓及碑均保存完好。

太陽神殿

坐落於廒下村部80米處,建於1226年(南宋寶慶2年),期間幾經興廢,1967年廢於文革中。祀奉炎帝神農氏。

銀爐萬壽宮

坐落於石門與銀爐交界處一平崗上。始建於1619年(明萬曆47年),距今已387年,祀奉“神功妙濟真君”許遜。其殿宇曾於1819年(嘉慶24年)和1879年(光緒5年)兩度改建,1992年全部毀跡,1999年至2004年由地方人士集資重建,屬三重形磚混與磚木結構。

禪澗寺

正名禪澗淨樂庵,又叫禪關寺。位於鏡源村西南方半山腰之濺水崖上首,約建於明末清初。寺院倒塌前、中兩重,殘留後重佛堂、兩側廂房,共三間。寺內有保存完好的銅鐘一座,據銘文所載,此鐘系1694年冬由主持傳賢與徒清、鸞、響化銀五兩合諸信人捐資,延請湖溪甘茂生鑄造,高100厘米,口徑60厘米,厚3.5 厘米,重三百餘斤。銘文所及有1657年(順治14年)前住持弘明按山塔和傳賢住持後塔的記載。另外存有清道光六年(1826年)石碑一塊,記載了住持朗性同其師青蓮師太復修與捐資人的姓名數額等。據土人云,寺門對聯為“四面青山開佛眼;一輪紅日照禪心”。

副使廟

位於河壠(原三聯村)北嶺。建於道光年間,至今保持原貌。祀奉漢朝太尉楊震。廟中有鐵鑄大鐘一座,高186厘米,口圍215厘米,周長180厘米,口徑80厘米。大鼓一面,口徑60厘米,周長180厘米。有石香爐、石化爐一座。

鏡源石拱橋

位於鏡源村水口。始建於1779年(乾隆44年),距今已有227年。全長21.68米 ,寬4.55 米,高10米左右。橋上建有風雨亭,共五間與橋連為一體,橋亭幾經修復,至今保存較好。亭出入口處建有拱門,各有對聯一副,長亭門有一幅借來的對聯云:“山窮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另一聯云:“鏡朗月明光一色,源無流長達三江”。此橋屬縣重點保護文物。

深水虹橋

位於石門集鎮長堤尾外。張氏虞璇,虞湖公裔約建於1719年(康熙57年)前後,石拱橋為石門八景之一“深水虹橋”。

鐵鑄大刀

刀存鏡源村四房。鐵鑄成,刀連桿長235厘米,刀身長65厘米,刀背厚6厘米,刀口厚3厘米,刀面寬19厘米,桿粗(圍)19厘米;刀重118市斤。為鄒氏子弟練武器具。

銀杏樹

(白果樹)
位於鏡源鄒祠左側。樹蔸周長810厘米,冠蓋直徑2100厘米,高約3000厘米。據土人云,此樹屬千年以上古樹。

玉皇塔

在石門樓鎮銀爐村塔下,建於明代。石造,八面六級,有“昊天玉皇寶塔”及“天啟元年(公元1621年)春月”銘文。各地古塔偶數級者很少,此塔六級,尚屬孤例,該塔毀於1971年移民遷建時。

茭湖寺

在石門香爐山,占地約180平方米,建於清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從對面回龍山遷此。
另外還有少陵寺、楓林寺、三爺殿、葉氏宗祠、永壽橋、花橋、西汪橋、石門水口堤、徐尚書墓等等。

歷史名人

石門人,秉承祖輩遺風,勤勞儉樸,樂善好施,修文尚武,團結友愛。石門人衛國保家,濟困扶危的奉獻精神世代相傳,可歌可泣、可敬可愛的掌故佳話不乏其事其人。南宋時廒下的皇國公、江西鎮守使劉萬進一門後輩五府尹、九州牧、十二縣宰,七十二貢元。南宋景定間(1260-1264年),竹溪(銀爐)的民族英雄崇陽令葉氏父子守節不降外敵雙雙戰死於崇陽。清朝有智勇雙全、孝義聞名的葉琅、高夫人剿匪事跡,有賣產扶危,脫衣葬骨的葉全金,出糧賑災受皇封的葉學源,有名垂四方的隱孺葉開、葉滌吾,名孺熊東井(應周)、張聽濤(定河)、鄒屏等等。
“鳳來箔竹棲桐樹,鯉化清河躍石門。”迄今已有600多年歷史的石門樓鎮地處贛西北腹地,位於武寧南陲屏障、鬱鬱蒼蒼逶迤綿亘于靖(安)、武(寧)、修(水)三縣邊境的九嶺山海拔1794米的主峰九嶺尖之麓,為三縣通衢。全鎮總面積167.299平方公里,轄12個行政村,人口2.1萬。抗戰時期這裡是國民黨武寧縣黨部、縣政府、第九區行政專員公署地。一度官、商雲集,成為贛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極一時之盛,被人們譽為“小上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