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門山(江西蓮花縣)

石門山(江西蓮花縣)

石門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縣級森林公園。位於江西省蓮花縣境北部羅霄山脈中段,為安福永新三縣交界山,主峰海拔1300.5米,是縣境內最高峰。距縣城20公里,沿省道吉(安)蓮(花)公路可直達。山峰連雲嵯峨,因山上有兩石峭拔對峙如門,故叫雙石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門山
  • 別名:石米山
  • 所屬地區:江西省
  • 政府駐地:路口鎮
  • 電話區號:00799
  • 郵政區碼:337108
  • 地理位置:位於江西省蓮花縣境北部羅霄山脈中段
  • 方言:上西話
  • 氣候條件:氣候溫和,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 火車站蓮花火車站
  • 車牌代碼:贛J
  • 主峰海拔:1300.5米
石門山簡介,歷史文化,

石門山簡介

石門山縣級自然保護區、縣級森林公園。位於江西省蓮花縣境北部羅霄山脈中段,為安福永新三縣交界山,主峰海拔1300.5米,是縣境內最高峰。距縣城20公里,沿省道吉(安)蓮(花)公路可直達。山峰連雲嵯峨,因山上有兩石峭拔對峙如門,故叫雙石門。
石門山居於組成禾山余脈六座山中的最高,也是最奇,最秀的一座,海拔高1300.5米。山的最高處有兩面相向,頂端直扦雲霄的巨石,似門,故以“兩石峭拔對峙如門”而得名。石門山海拔千米之上沒有高大茂密的森林,只有矮小而從生的木本植物。睛天遠遠看去,逶迤多姿;當雲霧繚繞時,又虛無縹緲,景色迷人。當置身其中時,又可見由石頭組成的‘和尚拜塔’,‘五童聽講’等多個景觀。舊社會裡許多出家人(尼姑和尚)把石門山當作其修身修煉之處。在離山頂下二里曾建有‘石門庵’,再下又建有‘石門寺’。這兩處庵寺,在明清等朝代譽播外省外邑,常年香菸繚繞,鐘鼓聲不絕。

歷史文化

明朝著名地理事家,旅行家徐霞客在明崇禎十年(1637)正月七日登上石門山,遺憾的是因時遇霧霾濃密未能登上山頂,但寫下了《石門山遊記》(標題為後人所加)。盛讚石門山奇松怪石多,仙山石洞多,瑞木芳草多。山上主要景觀:有五童講學,山上五石峰俏如人形,似五學童在相互問學,講習學業;有二仙對弈,兩山如仙翁對弈,鏖戰不休;有群仙觀海,和尚拜塔等,奇石怪立,在贛西地區很少見。清朝學者劉叔鹼親登山頂,親睹‘石門’寫下了《游石門山記》。兩篇遊記及清朝李其昌的石門山詩是石門山勝境石的佐證。
石門山遊記
明朝.徐霞客
明崇禎十年(丁丑)正月初六日,晨起,霧仍密翳。早餐畢,別僧寶林出,而雨忽至,仍返庵中。坐久之,雨止乃行,同洞門南越一嶺,五里,(其處西為西雲山,東為佛子嶺之西陲)望見東面一山,中部若門,意路且南向,無由一近觀。又二里至樹林,忽渡橋,路轉而東。又一里,正取道斷山間,乃即東向洋溪大道也。(蓋自祝高嶺而南,山分東西二界,中開大洋,直南抵湯渡,其自斷山之東,山又分南北二界,中開大洋,東抵洋溪,而武功南面與石門山之北彼此相對,中又橫架祝高至兒坡一層,遂分南北二大洋。北洋西自上陂合陳錢口之水,由錢山平田會于洋溪。南洋西自斷山至路口,水始東下,合石門東麓盧子壟之水,由塘錢而會于洋溪;二溪合流曰洋岔,始勝舟而入安福)。初望斷山甚逼削,及入之,平平無奇,是名錯了坳(應正寫為腦坳—編者),其南即路口西下之水所出,由坳入即東南行,三里,為午口(應正寫為銼腦坳—編者)。南上嶺,山峽片石森立,色黑質峭如英石。又二里,一小峰尖圓特立,土人號為天子地。乃東窬一嶺,共五里,為銅坑,濃霧復霾,坑之上,即路口南來初起之脊也。由此南向黑霧中五里,忽聞溪聲如沸,已循危崖削壁上行,始覺轉入山峽中也。霧中下瞰,峭石屏立溪上,沉黑逼仄,然不能詳也。已而竹影當前,犬聲出戶,遂得石門寺。乃入而炊,問石門之奇,尚在山頂五里而遙。時霧霾甚,回顧一無所見,念未即開霽。余欲餐後即行,見簽板在案因訣之大士,得七簽,其簽云:“赦恩天下遍行周,敕旨源源出罪尤,如向此中求善果,莫將心境別謀求。”余曰:“大士知我且留我,晴必矣。”遂留寺中。已而雨大作,見一行沖泥而寺者,衣履淋漓,蓋即路口之劉。以是日赴館於此,此庵乃其所護持開創者。初見余,甚落落,既而同向火,語次大合。師名劉仲鈺,號二玉,弟名劉古心,字若孩。迨暮,二玉以榻讓余,余乃拉若孩同榻焉。若孩年甫冠,且婚未半月,輒入山從師,亦可嘉也。
初七日 平明,聞言天色大霧者,余猶疑,諸人故以此嘲余,及起果然。亟索飯,恐霧濕未唏,候日高乃行。僧青香攜火具,而劉二鈺挈壺以行。迨下山,日色已過午矣。予欲行,二玉曰:“從此南窬嶺,下白沙五里,又十五里至良坊,始有就宿處。日色如此,萬萬不能及。”必欲拉余至其家,余從之。遂由舊路下,未及銅坑,即北向去,共十里而抵其家,正在路口廟背過脊之中。入門已昏黑,呼酒痛飲,更余,乃就寢。其父號舞雩,其兄弟四人。
初八日 二玉父子割牲設醴,必欲再留一日,俟其弟叔璇歸,時往錢山嶽家。以騎送余。余苦求別,迨午乃行。【注】:摘抄於《徐霞客遊記·江右游日記》,標題為編者所加。徐霞客·明朝著名地理學家。
清朝學者劉叔鹼親登山頂,親睹‘石門’寫下了《游石門山記》。兩篇遊記及清朝李其昌的石門山詩是石門山勝境石的佐證。
游石門山記
清朝.劉叔鹼
跨吉、袁二郡,峙北而高者,為武功葛仙居焉;跨安、永二邑,峙南而高者,為石門金仙居焉。石門之高雖不逮武功,而崔嵬怪險可與爭奇。康熙戊午秋,縣二尹周公以分征臨兮,薄書之暇,欲登石門。維時,同邑有袁子玉零、康子玉鈴、趙子貫六與余族子數人,自文昌閣相攜偕行,則見夫兩閣並峙,砥柱中流,一塔獨聳,高出雲霄,已識為里境中勝概矣。緩步過拱北觀,古木蓊鬱,甘泉噴香,耳聲目色,悠然神暢。自觀而上,有岩曰“仙華”,為古帝姥顯靈之所。山雖不高,而選眺群峰,曠焉可樂。因坐岩陰間流觴暢呤,飄飄乎有世外感。岩之東五峰如指,岩隱古剎,舊號“南雲”,松竹插天,邃谷窅靄,別有雅致。更上五里,峰迴路轉,險崎幽深。二剎相望,鐘鼓相聞,則所稱“檐葡林”、“松石林”者是。剎前一大石面方而平,宛若鋸成,斜插於兩峰之間,以當二氣衡流,固峭然一壁也。及從下視之,又屬巉焉。而岩之下可容數十人,曰“洪岩”。予仲兄以長綿系腰,懸岩大書,曰“波若岸”。由是而上三里許,曰“近星岩”,怪石層聳,如龍蟠,如虎踞,如獅吼,如天燭燎空,如胡僧禮佛,千形萬態,莫可名狀。藉非高僧非亮尋幽選勝,力為開創,雖有奇境且掩沒於荊棘間矣。今則山靈幸,而亦遊人之幸也。岩西一石窩,傳為金仙煉丹處。至今石杵、石槽、石榻猶有存者。都人旱禱,每爭趨之。迢遞而至。山頂有大坪,廣可置千家,有僧亮空結茅於此,顏曰:“白雲庵”,惜以祝融廢。但見兩石對峙,高矗千尋,題以“石門”。爰偕眾友登其上,曠如豁如,憑南而眺,禾山之招提文安之故址,宛然可接,東視城郭環聚,村落繡錯,欣然有“父母孔邇”之思。於西則洞天石城,山靈貢異,若歐山隱士於焉韜光者。北則見夫蒼蕘翠岩,石松屈曲,於泉聲競響中恍若瀟山之盤石,與雷岩而同鳴。訪金仙舊跡,如登瀘峰絕頂叩葛翁之仙壇也,誰謂石門遠遜武功哉?倦遊而返。憩於古樟下,目其枝葉扶疏,乾質蒼老、廣漠於偶,圍可八、九人。而漢山川之怪狀,草木之靈古,石壁煙雲之蒼駁綿邈如是。倘坐臥賠嶁中,可能具此大觀耶?矧足跡遍海隅,美不勝收又當何如?語罷更飲,飲酣,周會與同游者皆屬予記。予不文,何能生色又山靈?為紀其略,以述斯游之勝云爾。
石門山詩
清朝.李其昌
雙劍削天飛棧閣 兩峰拔地依虞山
不將依傍為門戶 獨有乾坤任往返
【注】作者為蓮花廳同知,詩於清乾隆二十七年(公元1762年)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