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農村

位於山東省棗莊市薛城區(棗莊市高新技術開發區)興城街道(原南石鎮)境內,原石溝營分為兩個村,該村以種植糧食為主,故名石農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農村
  • 上屬:石獅市蚶江鎮
  • 單位:石湖民族國小、石農衛生所
  • 全村總人口:2210人
村情介紹,民眾組織,名勝古蹟,海域,陸地水系,經濟狀況,鄉風村貌,

村情介紹

石獅市蚶江鎮石農村,因駐地石湖村,以農業為主要經濟收入故名。家屬安仁鄉永寧里。元明清屬三十三都。1949年屬永寧區。1952年屬雙湖區。1956屬蓮塘區石湖鄉。1958年設定石湖大隊。1981年從石湖大隊析出4個農業生產隊,自成大隊,稱石湖農業漁業大隊(同時石湖大隊撤消)1984年改稱石農村委會。全村總人口2210人,古稱“日湖”、“玉湖”,現為石湖村自然村。支分石農、石漁二個行政村。

民眾組織

村委會在上級及村黨支部的領導下,並配套婦聯、民兵營、工會、治保會、調解委員會、老人協會、共青團組織等群團組織。

名勝古蹟

石湖六勝塔(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海絲景點)、八角井、水尾塔,因該塔位於石湖海邊,每逢漲潮時,海水只可到達塔下,而不能淹及塔身,此處似海水之末端,故以水尾命該塔名。鴛鴦墓、周立蛤墓、郭春台墓。

海域

泉州灣出海口、紅礁、山尾嶼、五百嶼、草嶼、石湖前海灘涂、石湖後海沙灘及石湖港等;石湖港,該0港地處石湖村,故名。石湖港自唐、五代、宋、元、明、清為著名商港,唐航海家林鑾在此辟“渡蠻舟”渡口,五代置石湖城,宋元時是“蕃舶去處,大半市易上國及諸島夷”。並建有六勝塔(石湖塔)為航標。地處石獅市東北12公里,在石湖村附近,屬石獅市蚶江鎮。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北惠安山,西北秀塗山、東北大墜,南為石湖金釵山,唯西、西南臨晉江。洛陽江、浦內江水注入,在該港交匯入東海。北、東北、南有陸山或島嶼阻風。可避東、東北、南風的天然良港。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海外交通的重要港口之一。永樂十五年,航海家鄭第五次下西洋,途經泉州,停留在石湖的海面上。水深海域寬,萬噸級輪停泊正常。常年水深18米左右,退潮時最淺處為14米, 漲潮時最深為36米。海域從石湖外嶼至北線相距2千米,長達4海里,可客幾十艘萬噸級輪停泊,交替出入,石湖港區可利用海岸線2.7公里,可建萬噸級泊位7-8個,中小泊位於10-15個,可形成年吞吐量450-600萬噸。常年不見,泥沙淤積。在石獅市港口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水道深邃,內地水陸交通便捷。開發石湖港,建設萬噸級碼頭,是對台貿易和發展外向型經濟的需要,也是泉州灣港口發展的趨勢,具有重大的歷史和現實意義,對於繁榮和拓展石獅市市場有著重要的作用。

陸地水系

八角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晉江出海口

經濟狀況

2006年社會總產值達2億,企業總產值達1.6億,農民人年均收入8000元。

鄉風村貌

全村以海上運輸業為主,占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的石農村,對內海捕撈、內海養殖也為主要經濟發展產業,內陸平原,屬於一個美麗的沿海半島,全村著有泉州港務一級港岸—石湖港區,貫穿石湖大道,屬於一個沿海發展的主要園村,目前村民安居樂業、鄰里和睦友好,文明禮貌蔚然成風、環境幽雅整潔的園村,新農村加快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公益設施建設,投入開展“六提倡、六反對”為主要內容,參與移風易俗活動和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活動,加強文明創建活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