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質鎧甲

石質鎧甲

這些年來,從秦始皇陵傳來的各種驚世發現不絕於耳。這個 巨大的陵寢最近又給世人帶來驚喜:在秦始皇陵封土的東南側發 現了一處規模宏大、內涵豐富的大型賠葬坑。

這座大型賠葬坑是迄今以來秦始皇陵園城牆以內發現的面積 最大的賠葬坑。該坑在建築形式上與秦兵馬俑一、二坑相似,經 初步試掘,在四個探方的過洞底部出土了大量的石質鎧甲和石質 兜鍪。目前共清理出石質鎧甲80多領,兜鍪近30頂。這些鎧甲和 兜鍪均是用質地均勻細密,顏色青灰的石灰岩石片和扁銅條連綴 而成,可稱為“銅縷石甲、石胄”。石鎧甲基本可分為三類:粗 大型甲片的甲衣、中型甲片和小型甲片的魚鱗甲。形式上與秦兵 馬俑坑出土的陶俑模擬性鎧甲很相似,做工特別精細。兜鍪也可 分為三類。由兜鍪頂端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厘米,已能披到肩 部,表現出更為完善和進步的時代特徵。

大批石質甲冑的整體面世,是中國考古學上的首次空前發現 。迄今在世界範圍內也絕無僅有。石質甲冑填補了我國古代軍事 裝備的空白,改變了學術界“秦代為胄”的傳統認識,也填補了 古代歷史文獻記載的空白。石質鎧甲高超、精細的加工技術,增 加了人們對秦代科技水平的認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質鎧甲
  • 出土地點:K9801陪葬坑位
  • 館藏地點:秦始皇帝陵
  • 所屬年代:秦朝
內容,依據,歷史,套用,

內容

秦始皇帝陵在世界上被認為是規模最大、結構最奇特的帝王陵墓之一。前日記者從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獲悉,最近,編號為K9801、面積13000多平方米的陪葬坑正在進行試挖掘。而種種跡象都表明,這個陪葬坑很有可能是秦始皇帝陵一座大型的“軍備庫”。

依據

石甲冑的製作應該結合了當時的玉器加工工藝:石料的開片及製作甲片的粗坯;細緻打磨基本形成的片體;鑽孔與拋光;編綴成形。通過實驗,手工加工一件平均有600片的甲衣,以每人每天正常工作8小時計算,需要工時344—444天,也就是說,製作一件甲衣,需要一年的時間。而陪葬坑內的鎧甲和甲冑用到的甲片總數超過500萬片,其所費勞動量是巨大的,秦始皇帝陵的規模也由此可見一斑。
石質鎧甲
在這個龐大的坑內,估計有上千件石質鎧甲、頭盔,還有二號坑曾經出土過的馬韁索、青銅車馬器構件、青銅錛、箭頭及其他軍用裝備文物,所以,有關專家認為,這個陪葬坑,應確切地稱它為秦兵馬俑地下宮城的“軍備庫”。

歷史

K9801陪葬坑位於秦始皇帝陵園東南部的內外城之間,距離現在的封土約200米,平面為長方形,主體部分東西長130米,南北寬100米,南北兩邊的東西端各有一條斜坡門道。連同四條斜坡門道,該坑總面積達13000多平方米,是迄今為止秦始皇帝陵園城垣以內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陪葬坑。在試掘方中出土有大量密集疊壓的、用扁銅絲連綴的石質鎧甲和石胄,其中石質鎧甲約87領,石胄約43頂。

套用

陪葬坑出土的鎧甲,主要由前後兩片構成,前甲護胸,後甲護背,有的還配有護肩膀的披膊甲。據考古工作者介紹,裙甲不僅多採用小甲片,而且甲片與甲片之間的間隙也比身甲要大得多。這一別具匠心的特殊設計,使裙甲上下翻動更加靈活。
頭盔直披肩膀
石質頭盔頂部到側片下端長度約為30厘米,直披肩膀,對頸部和肩部起到了較好的保護作用,使整個頭盔顯得更加完美。甲衣和頭盔的設計,充分說明秦時我國的軍隊戰服設計已十分先進,不僅注重了外觀的美,更注重了實戰的需要。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