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美鑫

石美鑫

男(1918~2014),1918年1月出生於福建省福州市。1943年畢業於國立上海醫學院。生前任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1978~1984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1984~1988年任上海醫科大學顧問。中國特大型綜合性辭典《大辭海》的副主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美鑫
  • 職業:醫生
  • 主要成就:參與編寫《外科學》
  • 家鄉:中國福建
介紹,任職,貢獻,參與治療,開創事業,工作態度,參加訪問,入黨,著作,人品,

介紹

任職

石美鑫,男,1918年1月5日生,福建省福州市人。1936年他從格致中學畢業,考取上海第一醫學院。1937年夏因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滬閩間航運一度中斷而在家休學一年。1938年來滬復學。1939年隨學校內遷昆明白龍潭與中正醫學院第一屆同學合班上課。1940年又遷到重慶歌樂山。1943年上海第一醫學院畢業留校,任外科助理住院醫師和外科系助教。1946年抗日戰爭勝利後隨醫學院遷回上海,先在紅十字會總醫院{現華山醫院}任外科高年助理住院醫師。1946年冬中山醫院復院即調回中山醫院工作。任中山醫院外科總住院醫師。1948年晉升中山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外科學講師。1950年冬他參加上海市第一批抗美援朝志願醫療手術隊赴黑龍江工作半年。1951年他開始從事胸外科專業。1954年先後晉升為外科學副教授、教授。現為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外科學教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譽所長、博士生導師。石教授歷任中山醫院胸外科副主任、主任,外科教研組主任。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副所長、所長。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上海醫科大學顧問、上海市學位委員會顧問、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委員,衛生部學位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華胸心血管外科學會、中華醫學教育學會和中華心血管病學會副主任委員。上海市醫學會副會長,上海市科協副主席,上海市胸心血管外科學會主任委員,上海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長和名譽理事長、上海市醫學教育學會顧問等職務。他還曾多次榮獲上海市先進工作者,全國先進生產者,全國社會主義建設先進生產者,全國教育、文化、衛生、新聞方面社會主義建設先進工作者和全國科學大會獎狀等榮譽稱號。

貢獻

石教授長期從事胸心外科醫療、教學和科研工作,在國內曾創造多個“第一”。他率先在國內進行和開展低溫下心臟直視手術、深低溫體外循環和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人工心臟瓣膜及人工心肺機研製等動物實驗和臨床套用等研究工作。為祖國胸心外科事業傾注了他全部心血和才華並作出了貢獻。他是衛生部和上海市高等教育局評聘的二級教授。

參與治療

新中國建立初期,石教授即協同上海市第一結核病醫院、二軍大附屬醫院,上海市胸科醫院共同創建胸外科並在福建、安徽、江蘇、上海等省市兄弟醫學院校和醫院開展胸心外科手術。當時醫療器械緊缺,西方帝國主義國家又對我國實施禁運封鎖,無法購置。他和胸外科醫師密切協作,發揚自力更生多方協作精神,不僅設法解決必要的器材裝備而且不斷創立新的操作方法,成功首例開展胸心手術有十多項。1948年石教授首先開展肺轉移性腫瘤切除術。1953年他施行我國首例鎖骨下動脈一肺動脈端側吻合術治療先天性紫紺型心臟病,法樂四聯症;在收治此第一例法樂四聯症時,石教授講起他難以忘卻的回憶,1945年抗戰勝利後善後救濟總署派胸外科專家Leo Eloesser教授到歌樂山上醫附屬醫院講學,介紹心胸外科新進展。講演結束前,該教授說:“在座的你們中如果有人會做這種精巧的手術,我將把頭砍掉”。說時舉右手,豎起左手大拇指,做砍頭的姿勢。當時在座的他聽後感到十分氣憤。他立志要用手術的成功為國爭光。施行血管手術必須套用細彎縫針,當時國內無法覓得,石教授只好買最細的小號繡花針,自製彎細縫針,堅持試製十多個晚上,彎細縫針終於製成。他先在實驗動物身上試用成功後,再上臨床套用獲得成功。1954年需開展動脈導管切斷縫合術,但當時又缺少動脈導管鉗,石教授創立了即先跨疊褥式縫合動脈導管的兩端切斷,再縫合導管的中央部分的新手術操作方法,連續治療7例病人,均獲得成功。這動脈導管縫合切斷新的手術方法曾由黃家駟教授在蘇聯外科學會第26屆全蘇外科會議上介紹宣讀。1957年石教授成功進行了國內首例先天性食管閉鎖及食管、氣管瘺施行一期根治手術。1970年石教授與骨科協作進行一例胸骨柄軟骨瘤病人切除術,他採取新的手術方法,將冷凍保存的胸骨柄及兩側胸鎖關節行同種異體移植術,取得良好治療效果。在學習蘭錫純教授經左胸切口施行閉式二尖瓣交界擴張分離術的基礎上,1957年石教授倡導了用右胸切口經房間溝二尖瓣交界分離手術方法,取得較好的療效。同年他與麻醉科配合,進行底溫麻醉心臟內直視手術動物實驗研究工作,取得滿意結果。1958年4月他為一例印尼華僑回國求醫的心房間隔缺損病人施行缺損縫閉術獲得成功。1959年他在低溫麻醉並套用人工心臟施行主動脈弓全弓切除同種異體主動脈弓移植術治療二例梅毒性主動脈弓動脈瘤,取得滿意療效。

開創事業

在臨床工作中石教授發現醫治複雜的先天性和後天性心臟病,就需套用人工心肺機,面對當時西方國家的封鎖禁運,只能走自己研製的道路。1957年在上海醫學院和中山醫院領導的支持下,胸心外科醫師與醫院機修組人員共同研製人工心肺機,繼又得到上海汽輪機廠、上面拉絲廠、上海編絲廠、上海化工廠、新亞醫用橡膠廠、長征塑膠加工廠等單位大力協助,奮戰一年多,共進行191次動物實驗,終於製成第一台國產靜立垂屏式人工心肺機。 1959年9月21日到12月8日,中山醫院等上海市六所醫院為11例先天性心臟病人施行體外循環心臟直視手術,9例獲得成功。1959年12月19-26日在西安召開的我國第一屆全國心臟血管疾病學術會議上,報告了國產人工心肺機研製過程,動物實驗和臨床套用的經驗,推動了我國心外科向更高層次的發展。1959年12月他套用體外循環施行我國首例法樂四聯症根治手術獲得成功。1960年他施行主動脈瓣竇動脈瘤破裂縫補術。1961年他牽頭與中國科學院生理研究所協作進行實驗犬低溫下多次間歇阻斷血循環對高極神經活動的影響研究。1962年他套用深低溫體外循環施行左心室室壁瘤切除術和二尖瓣狹窄合併關閉不全心內直視瓣膜整復術均獲得成功。1977—1980年他套用硬腦膜、豬主動脈瓣和牛心包製成三種生物瓣膜對10心8例病人施行單瓣膜或多瓣膜替換術,手術生存率為 90.7%。取得很好療效。開創了胸心外科的事業。

工作態度

石教授在擔任上海第一醫學院院長期間,工作辛勤踏實、忠於職責、坦率正直、清廉儉樸。在院黨委領導下他加強學校的思想建設、組織建設和校風建設及落實幹部和知識分子政策,努力恢復“文化大革命”中被破壞的教學、科研、醫療正常工作秩序。在他努力下實現了腫瘤醫院回歸我校、創建生物醫學工程專業、恢復被凍結多年的職禰晉升工作等。他還加強上海市重點學校間的協作,與復旦、華師大、交大、同濟成立五校協作委員會。又與市一、華東、一婦嬰、市五、徐匯中心、長寧中心、紡一等醫院、上海第二、第五製藥廠、上海市防疫站、徐匯、盧灣等六個區和上海、青浦、金山、嘉定等縣醫療防疫站以及中科院有關研究所建立教學、科研、生產實習等協作關係。他誨人不倦,熱心培育新生力量,先後為各省、市、自治區以及印尼、蒙古、越南培養胸心外科專業醫師300餘名。1961年起開始指導培養研究生。1981年他被批准成為第一批博士研究生導師。石教授前後共指導碩士、博士研究生十一名。

參加訪問

石教授是我國選送參加國際外科學會的首批會員。自1955年起,他先後到羅馬尼亞、蒙古人民共和國、德意志民主共和國、蘇聯、波蘭、英國、日本、泰國、美國、香港、瑞典等國家和地區訪問、考察和參加學術會議、講學或執行文化交流協定等。他還先後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紐約大學醫學中心,麻省州立大學醫學中心建立校際協作關係。分批選送中、青年教師、醫師出國訪問學習等。

入黨

石教授1954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黨員後。他先後任中山醫院外科黨支部委員,中山醫院總支部委員。1956—1964年任上海第一醫學院第一至第五屆黨委會委員。曾是上海高等學校黨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上海市委員會第三屆黨員代表大會代表,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大和十二大代表等。

著作

石教授治學嚴謹,著述認真。他主編《實用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圖解》、《血管外科手術圖譜》、《鄉村醫生手冊》。參編全國高等醫學院校教科書《外科學》,《沈克非外科學》,《黃家駟外科學》,《血管外科學》,《胸心外科手術學》等書。譯著《胸部外科學及其有關病理學》雜誌。發表學術論著近百篇。他還擔任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編委會副主任;中華外科雜誌、中華心血管病雜誌編委,中華胸心血管外科臨床雜誌編委;上海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編委會主任和國外醫學心血管病分冊編委會主任及《辭海》、《大辭海》、《胸部外科學》、《中國醫學百科全書》《中華胸心血管外科雜誌》、《上海生物醫學工程雜誌》等雜誌副主編等職。

人品

石教授勤奮好學、嚴於律己、待人誠摯、醫德高尚、醫術精湛,遵循“一切為了病人”的中山精神,勇於創新,敢於開展高難度的胸外科手術,變許多不治之症為能治,盡心盡力為病人解除病苦,恢復健康。他幾十年如一日,為我國的衛生事業不斷奉獻他那光和熱。
石教授不斷開拓進取、無私奉獻衛生事業的崇高精神,將是醫務人員永遠學習的典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