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石窟壁畫修復技術是一種修復石窟壁畫龜裂起甲性病變,酥粉性病變,脫離岩體或空鼓的技術,其中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複方法是先清除起甲白粉畫層內外的塵土和積沙,向起甲白粉畫層與泥層之間注射體積比為 4∶1的2.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配製而成的混合膠粘劑,將白粉畫層貼回地仗,再用外包白絲綢的棉拍壓實,等注入白粉畫層內部的膠粘劑中水分收定,再向壁畫表面噴塗一次體積比為4∶1的1.5%聚乙烯醇水溶液和1%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待噴塗劑稍乾,將白絲綢鋪石窟壁畫修復技術於壁畫表面,用軟膠滾普遍均勻地滾壓一遍即成。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窟壁畫修復技術
  • 外文名: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
修復技術,修複方法,

修復技術

Restoration Techniques of Grotto Paintings
石窟壁畫一般是在洞窟開鑿後,在高低不平的石壁上先作草泥層地仗,然後作畫。北魏、西魏、北周時期的壁畫地仗,多抹麥草泥兩層,不塗底色,直接在比較粗糙的泥壁上施彩作畫。地仗的草泥層之間及顏料層與草泥層之間相互結合比較緊密,一般不產生起皮剝落的病變,但局部壁面會有細小裂紋出現。
唐宋時代壁畫地仗泥層一般為3至4層,泥層種類增多,除麥草泥層外,還有麻刀、棉花、蒲絨等泥層。在施彩作畫之前,先在地仗表面塗刷一層很薄的白粉。這種白粉畫層受潮後會產生開裂起皮並呈鱗狀小片剝落,一般稱為龜裂起甲性病變。潮濕嚴重時,連同地仗泥層一起酥鬆,稱為酥粉性病變。
有一些壁畫地仗泥層過厚或後代在前代壁畫上增修的重層壁畫,因受潮濕、地震、岩體裂隙等影響,部分地仗與岩壁脫離,形成裂隙和空鼓,壁畫隨時有大面積脫落的危險。
五代時期有一種製作在窟外岩面上的壁畫,又稱露天壁畫。其地仗是在岩壁上先抹草泥兩層,再抹麻刀石灰膏一層,也有直接將石灰膏抹於岩壁上的,然後施彩作畫。這種石灰地仗也會出現空鼓或小面積脫離岩體的病變。

修複方法

中國敦煌莫高窟 1千多平方米龜裂起甲壁畫就是用此法修復成功的,已經受了25年的考驗,沒有重新起甲。
酥粉性病變
壁畫泥層酥粉性病變的修複方法與白粉畫層龜裂起甲性病變的修復工藝基本相同,只是需根據對象向泥層深處注射不同濃度的聚乙烯醇水溶液與聚醋酸乙烯乳液的混合劑或單純的聚醋酸乙烯乳液以及丙烯酸酯乳液,然後壓實。 壁畫部分草泥地仗脫離岩體,先將其邊沿塗刷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再以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粘土、砂粒、麻刀或麥草等成膏狀,往地仗邊沿處填塞,使畫壁與岩體貼上牢固。為了使修復處與壁畫色調一致,可向泥內加添適當的顏料。
畫壁大面積空鼓,可採用壓力灌漿(粘合劑)貼上或採取灌漿與鉚固相結合的修複方法。
石灰地仗壁畫小面積空鼓,可用浸有環氧樹脂或聚醋酸乙烯乳液的紗布條從畫壁破口處填入地仗與岩體間的空鼓部分,均勻地施加適當壓力,使畫壁與岩體貼緊,待膠粘劑乾固後便可粘牢。畫壁破口處用15%聚醋酸乙烯乳液調砂粒和石灰膏填補。填補前也要向畫壁邊緣抹一層聚醋酸乙烯乳液。這樣不僅可以使其粘合得更加牢固,同時還可以避免石灰膏中的水分滲到壁畫表面,留下斑跡。
可以用雷射清洗先做開始處理,先對畫壁表面和石窟進行雷射清洗。雷射清洗可以去除石壁上的污垢,同時對石壁沒有破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