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犀行

《石犀行》是唐代詩人杜甫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吟詠古蹟,號召以人力治水患,又將水患與亂政聯繫起來,呼喚良相出現。全詩憂憤深廣,語意沉鬱,構思精到,意境渾成,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當時人民治水實踐中的情形,不管思想還是藝術都有較高的成就。

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石犀行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
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流。
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樓
今年灌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
終藉堤防出眾力,高擁木石當清秋。
先王作法皆正道,鬼怪何得參人謀。
嗟爾三犀不經濟,缺訛只與長川逝
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
安得壯士提天綱,再平水土犀奔茫。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石犀:石刻的犀牛,古人以為置於岸邊可鎮壓水怪。《全蜀總志》:“李冰五石犀,在成都府城南三十五里。今一在府治西南聖壽寺佛殿前,寺有龍淵,以此鎮之。一在府城中衛金花橋,即古市橋也。”
⑵秦時蜀太守:指李冰。《華陽國志》:“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郡太守。李冰作石犀五頭以厭水精,穿石犀溪於江南,命曰犀牛里。後轉置犀牛二頭,一在府中市橋門,一在淵中。”
⑶厭(yā)勝:古代一種巫術,謂能以詛咒制勝,壓服人或物。
⑷矜(jīn)夸:驕傲自誇。
⑸張儀樓:位於四川成都,為張儀所築,故名;因樓高百尺,故又稱“百尺樓”。張儀築成都城時首先修建用以定築城南北方位的定位標誌建築,城修好後成為成都城西門城樓。《華陽國志》:張儀築成都城,屢頹不立,忽有大龜周行旋走,巫言依龜行處築之,遂得堅立。城西南樓,百有餘尺,名張儀樓,臨山瞰江。《成都志》:李冰為蜀郡守,化為牛形,入水戮蛟,故冬春設鬥牛之戲。祠南數千家,邊江,低圮雖甚,秋潦亦不移。
⑹灌口損戶口:指唐代宗上元二年(761)秋洪水泛濫,灌口(灌縣西北)一帶民遭滅頂之事。李膺《益州記》:“清水路西七里灌口,古所謂天彭關。”《舊唐書》:“上元二年七月,霖雨,至八月方止。”
⑺缺訛(é):指減少和變動。朱註:“《蜀王本紀》《華陽國志》《水經注》《成都記》,皆雲李冰作犀牛五頭,後來止二犀可見,其三頭已不存,所謂‘缺訛只與長川逝’。”缺,損其數。訛,易其處也。
⑻凋瘵(zhài):衰敗,睏乏。

白話譯文

蜀郡太守李冰興修水利時,曾經刻五頭石犀牛以鎮江水。
雖然有一物鎮服一物說法,但是江水還是順勢向東而流。
當地人總誇耀石犀能治水,洪水泛濫也淹不了張儀樓上。
當年灌口發洪水淹沒人家,此事恐鎮水之神也感到羞恥。
防洪靠眾人出力修築堤防,正值秋天快用木石泥土築堤。
大禹治水是順勢疏導河流,哪能靠詭話邪怪來治水患呢。
五頭石犀鎮水能起何作用,失蹤的石犀只能順水而消逝。
只有自然界陰陽二氣調和,才可以免除洪水帶來的禍患。
假若誰能掌握天地的綱紀,洪水不會成災石犀急速奔亡。

創作背景

此詩當作於上元二年(761)秋天,成都附近發生水災,杜甫借人們治水過程中崇尚迷信的現象,寫了這首詩。戰國時秦人李冰作蜀太守時曾在成都南三十五里刻立五頭石犀鎮壓水精,防止洪溢。蜀人以為無憂。但上元二年秋季,洪水泛溢,灌口(灌縣西北)一帶民遭滅頂。杜甫作此詩以破除人們對石犀的迷信。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此詩為詠物寓言,號召以人力治水患,作者又將水患與亂政聯繫起來,呼喚良相出現。
秦朝秦昭王末年,李冰擔任蜀太守。蜀地自古以迷信方法治水,李冰刻五頭石犀牛來鎮壓江水。這種“壓勝法”古來就有,但杜甫對這一迷信說法是不相信的,它從來不能阻止“江水”東流。杜甫借上元二年秋天灌縣發生的水災幽默地嘲笑道:“今年濯口損戶口,此事或恐為神羞。”他認為要戰勝水災必須“終藉提防出眾力”,而“詭怪何得參人謀?”洪水泛濫,“神”不能起作用,只有靠人們的力量抗禦災害,這才是妙法“正道”。
全詩表現了杜甫關心人民疾苦的人本思想,同時也折射了詩人的唯物主義世界觀,表現手法上構思精到,意境渾成,語言凝練,形象生動地刻畫了當時人民治水實踐中的情形,堪稱思想內容與藝術形式的完美統一。但是杜甫畢竟是一名文人,他所描述的情況,僅僅反映了那個時代勞動人民治水實踐中的一個現象,從大禹到李冰父子,再到如今治理黃河的偉大實踐,哪朝哪代勞動人民信奉“壓勝法”的同時,絲毫也不敢鬆懈對人力治水人定勝天的崇尚。殊不知恰恰當時的蜀太守李冰不僅知天文地理,而且是一位戰國時期的水利家,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世界聞名,對蜀地產生了深遠影響,千百年危害人民的氓江水惑被徹底根治,從此,蜀地“平則引水浸潤,而則蔡水門,故水早從人,不知飢,則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李冰為蜀地發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兩千多年來,四川人民把李冰尊為川主。當年杜甫不會不知李冰父子的豐功偉業。詩人只是擷此一角,展開佳作,轉換一種方式為李冰父子歌功頌德罷了。
“但見元氣常調和,自免洪濤恣凋瘵”,杜甫這種不信“詭怪”,只信“人謀”和“眾力”的思想是遠遠高出同時代的人的。杜甫在一千多年前的落後的封建社會裡,在“舉世皆昏”的時代而能保持如此清醒的頭腦是不無原因的,首先他是一個十足的儒者,繼承了孔子“不語怪力亂神”的優良傳統;其次他一輩子窮愁潦倒,顛沛流離,生活在社會底層,與村氓庶民為伍作友,有時還親自耕作、覓食,對社會現實有著清醒的認識,故而成就了他逾時代的、高於同時期同仁的認識水平。
此詩憂憤深廣,語意沉鬱,不襲漢魏之跡,而能得其神髓,不管思想還是藝術,都有較高的成就。

名家點評

明末清初金聖歎《杜詩解》:“當清秋”三字妙。言今日月照於上,人睹於旁,明明可見,不關犀牛之事。何得相傳爾許神怪,誣民視聽?真可痛恨也(“終借堤防”四句下)!
清代何焯義門讀書記》:就正道中,又有本末。……總收“天”“人”二字(末二句下)。
清代翁方綱《王文簡古詩平仄論》:方綱按:此篇凡三換韻,前六韻十二句,中二韻四句,末二韻二句,似乎多寡參差矣;然合拍吟之,只是以四句收束十二句,以二句收束四句。此理易明,絕非參差也。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斥不經之談,歸之正道,筆力傑奡,不落言筌,視《石筍行》尤為擅勝。
清代浦起龍《讀杜心解》:《石筍》以無實擅名立論,《石犀》以厭勝不正立論。……“石筍”、“石犀”,亦復何罪?特文章家假象立言耳。
清代楊倫杜詩鏡銓》:此詩特詠古蹟。舊注謂托諷時事,殊可不必。結處亦傷廟堂無燮理陰陽之人也。一笑(“自古雖有”二句下)。探原之論,更進一層(“但見元氣”二句下)。

作者簡介

杜甫像杜甫像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