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炭紀鹽類沉積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炭紀鹽類沉積
  • 外文名:Carboniferous salt deposits
  • 概括:五期兩型
  • 五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 兩型: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
  • 石炭紀沉積:塔里木盆地和南天山膏鹽分布區
簡介,石炭紀鹽類沉積特點,塔里木盆地和南天山膏鹽分布區,河西走廊和南祁連膏鹽分布區,湘贛膏鹽區,

簡介

中國印支期前即早中生代及其以前的地質時期,其鹽類沉積的總體特點可以概括為"五期兩型"。
"五期",即5個重要的成熟期震旦紀、寒武紀、奧陶紀、石炭紀、三疊紀。
"兩型",即兩個主要的海相鹽類沉積類型A類和B類。A類蒸發岩系的上、下均為碳酸鹽岩,B類蒸發岩系的上、下以碳酸鹽岩係為主,但向蒸發鹽層過渡部位有泥灰岩、泥岩、粉砂岩等陸源碎屑岩層分布。這兩種置位方式或剖面結構類型,比較鮮明地反映了蒸發岩系發育的大地構造背景和海陸關係等古地理條件。A類蒸發岩系一般位於穩定的大陸板塊的克拉通盆地里,為地表平坦的陸表海和內陸棚海區。B類蒸發岩系一般發育於大陸板塊邊緣的裂谷斷陷盆地里,海灣或毗鄰古陸的淺水陸棚帶等,盆底構造活動性大。在巨型蒸發盆地中,有時從古陸邊緣到遠離古陸的陸棚帶,由B類蒸發岩系逐漸過渡為A類蒸發岩系,或表現為A、B兩類蒸發岩系的上、下旋迴變化。

    石炭紀鹽類沉積特點

    石炭紀的鹽類沉積主體分布於塔里木地台、華北地台邊緣和華南地台區,從古構造和古地理分析看,蒸發鹽盆地都處於局部坳陷地區,周圍有古陸、古隆起、灘壩相等形成半封閉的有利成鹽環境,同沉積期的斷裂活動也造成盆地的分隔和岩相的分異,但總體處於陸表海的海灣和局限台地的沉積環境,形成膏鹽沉積的持續時間有限,盆地構造分異尚不夠強烈,主要為石膏礦床形成期,以石膏(硬石膏)為主,個別地區見有石鹽沉積。

    塔里木盆地和南天山膏鹽分布區

    石膏層主要產於早石炭世的大塘階卡拉莎依組,含膏段由石膏岩、泥質石膏岩、膏質泥岩、膏質粉砂岩和石灰岩等組成,一般含膏段厚約300m石膏層累積厚度可達百餘米。在塔里木盆地的滿加爾坳陷鑽井中發現厚層石鹽岩,推測石鹽層分布面積超過3 × 104 km2,但含鹽岩系埋深在5000 m以下。含鹽岩系頂部為石灰岩,含鹽段由石鹽岩夾紫紅色、灰色泥岩、膏泥岩和粉砂質泥岩,底部為泥岩和粉砂質泥岩,屬B類剖面結構。據古地理分析,早石炭世的塔里木盆地是一個北、東、南三面為古陸的陸表海的海灣(滿加爾坳陷區)環境,塔中隆起對北部滿加爾坳陷形成半封閉的障壁。

    河西走廊和南祁連膏鹽分布區

    北以阿拉善地塊為界,南止北祁連山,估計面積達2.6 ×104 km2。含膏岩段屬早石炭世大塘階的臭牛溝組。甘肅天祝火燒城石膏礦床的剖面自下而上為:黃綠色泥岩、泥灰岩,厚10~34 m;下含膏段,石膏層夾薄層泥灰岩、粉砂岩,厚3~37 m;深灰色石灰岩,頂部為白雲岩,厚8~69 m;細砂岩、粉砂岩夾石膏層,厚8~150 m;上含膏段,石膏層夾泥岩、粉砂岩及石灰岩透鏡體,厚14~88 m;雜色泥岩夾矽質灰岩,厚30~90 m。含膏岩系中可見石鹽假晶及次生石鹽脈。早石炭世的海侵在本區為邊緣坳陷,由於鄰近阿拉善古陸,陸源碎屑含量高,其古地理環境屬海灣型海陸互動相沉積,不少地區可見石膏層與碳質頁岩互層。

    湘贛膏鹽區

    早石炭世含膏岩系見於湘中地區的冷水江、隆回和雙峰地區,江西永新盆地,以及貴州的威寧、廣西的象山等地,均為早石炭世大塘期沉積,如湘中地區的梓門橋組含膏岩系厚130~210 m,有4~5個石膏岩段,每段由1~14層不等的石膏層夾泥質白雲岩、石灰岩和泥岩組成,石膏岩段之間為石灰岩、白雲岩。
    湘贛地區早石炭世大塘階的含膏岩系位於古陸前緣的海灣中。東部為華夏古陸,系加里東運動所形成的年輕褶皺山系;地形高峻,強烈的剝蝕作用向盆地提供了大量的陸源碎屑,形成廣闊的沖積相帶。北面為江南古陸,西面為雪峰古陸,都是克拉通化程度較高的丘陵地帶,山前也有較窄的濱岸碎屑岩帶(張瑛等,1992)。南部的衡山-陽明山島鏈把海灣與華南海分隔開,大塘晚期的含膏沉積發育于海灣內3個潟湖盆地(隆回、冷水江、雙峰凹陷)中。含膏盆地是在湘中斷陷盆地基礎上發育形成,位於揚子克拉通邊緣斷陷帶里。成膏期3個呈品字形凹陷的產生,也與同沉積構造活動有關。真寶頂和龍山兩個凸起,以及衡山古島陸及其南邊的陽明凸起,都構成了障隔華南海域的封閉條件。同沉積斷裂活動也大致控制了某些岩相帶的展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