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橋米塑

石橋米塑

石橋米塑是當地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品,同時又是供人觀賞的手工藝品。作為燈會、祭梁、祭橋的祭品,有祈求吉祥之寓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橋米塑
  • 簡介:當地民俗活動中必不可少的祭品
  • 寓意:有祈求吉祥之寓意
  • 特徵:造型小巧,色彩濃艷等
簡介,發展歷史,特徵,

簡介

石橋米塑是指分布在溫嶺市石橋頭鎮的石橋街、前林、後林、後台門、度甲頭和中扇等村的傳統習俗中用陳年米糕手工製作的俗稱“糕人糕馬”,具體有:麒麟、獅子、獨角獸白象、老虎、獅子吼、犀牛、獺豺和十二生肖中的其他動物造型。
石橋米塑石橋米塑

發展歷史

石橋頭一帶,按傳統習俗每年的元宵都要舉行三夜的迎燈活動,迎燈期間,每個自然村都要有祭品擺設。幾張四面桌(視祭品多少而定)擺在村頭,擺上敬神的祭品,如豬頭、鵝、魚、肉、面等,自然也少不了米塑的糕人糕馬。同時,族人還要把各家各戶所珍藏的稀奇古怪、貴重罕見的東西擺到桌上供人們觀看欣賞,然後讓唱“排街”的人逐樣逐樣唱過去。
石橋米塑石橋米塑
另外,石橋頭當地有這樣的習俗,民眾建房上樑時,要請人做糕人糕馬作為祭禮進行祭梁,特別是女婿家或岳父家上樑吉日,送糕人糕馬是必不可少的禮數,沿用至今。再者,早時建造橋樑,在將石樑拔上橋墩前,要舉行祭梁儀式,祭禮中的主要祭品還是“糕人糕馬”。 石橋米塑的歷史較為悠久,據說自清朝晚期以來流傳至今,第一代傳人姓名不詳;第二代傳人蔣永順;第三代傳人蔣贊唐;第四代傳人陳春水、蔣照直。
2007年9月,石橋頭米塑參加浙江省“種文化”活動中“咱村的絕活”作現場表演,受到杭州市民的爭相觀看,省市各級媒體都作過專題報導。三是地方特色濃厚,富有吉祥寓意。作為浙東沿海地區特有的祭祀用品,石橋米塑更具有鮮明的風土人情和地方文化特色。
石橋頭鎮地處溫嶺東南沿海,屬於半山區。石橋頭立街於清乾隆年間,並設有郵鋪,逢農曆四、八日為集市日,舊時系城南地區的主要貿易點。石橋頭街元宵迎燈習俗歷史悠久,石橋米塑也就成了元宵迎燈習俗中重要內容之一。但是,作為民間絕活的石橋米塑,它雖有一定的娛樂和觀賞價值,但沒有大的經濟效益,所以學它的人確實很少,將面臨失傳可能。為了使這一民間絕活能傳承下來,當地政府及文化部門採取一系列有效措施,如在普查的基礎上,把米塑藝術的相關資料整理建檔。搭建民間藝術展示平台,經常組織他們參與活動,並給予少量的經濟補助。另外,若是省、市各級有舉辦展示活動的機會,當地政府也儘量資助他們前往,想方設法保護傳承人的積極性。鎮文化站已將此項工作納入議事日程,並派有專人負責此項工作,相信在各級政府的重視和關心下,石橋米塑一定會塑出一個新的天地來。

特徵

石橋米塑有其自身特徵。
一是造型小巧,色彩濃艷,手法細膩。米塑作品個體體積較小,一般尺寸在8厘米乘3厘米乘4厘米之間。色彩基本是三原色,且濃重艷麗。整體手法誇張,局部手法很是細膩,譬如觀看眼睛能見到眉毛;耳朵和尾巴都會搖動,有較強的藝術性和觀賞性。
二是選料考究,觀賞時間較長,不變形不開裂。主要原料是浸水年糕,輔助材料有各色顏料、豬油、銅絲、火柴梗、嵌馬球等。與別人相比,石橋米塑作品能在較長一段時間內不變形也不會開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