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庭中心國小

石庭中心國小

涵江區石庭中心國小座落在著名僑鄉——江口鎮石庭村。學校創辦於1915年,於2003年8月升格為中心國小,下轄9所農村國小,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學校秉承“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 “務實、求真、 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僑鄉的父 老鄉親更是真情傾注,集資興學,他們形成和諧向上的文化教育群體,齊心協力,將石庭這所“ 福建省農村示範國小”裝扮成福廈路畔璀璨的教育明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涵江區石庭中心國小
  • 創辦時間:1915年
  • 類別:公立國小
  • 所屬地區:中國福建莆田縣
  • 主要獎項莆田市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優秀學校
  • 校歌:我們從這裡起航
  • 教職工數:62人
學校簡介,校規校訓,學校榮譽,歷史沿革,

學校簡介

1、學校現擁有一支知識化、專業化的教師隊伍,擁有教職工數62人。其中,國小中學高級教師2人,國小高級教師34人,市級骨幹教師6人,區級骨幹教師3人。2位已取得本科學歷、大專學歷老師41位,可稱教學隊伍實力雄厚,人才濟濟。
石庭中心國小
2、學校占地面積13065平方米,建築面積6016平方米。學校現有國小學生數989人,設有19個班級。幼兒學生234人,設有七個教學班。生均占地面積10.68平方米,建築面積4.92平方米。
3、擁有一座600平方米的大禮堂,可供每年“六一”國際兒童節舉行文藝聯歡會,用以促進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4、學校有34間符合標準的教室,採光、通風,照明符合要求。
5、學校生活用房1900平方米,師均30.65平方米。
6、學校體育、音樂、美術、電教設施達Ⅱ類標準。
7、圖書豐富,現學校圖書館有存書達12500冊,生均10.22冊,可供學生閱覽,補充課外知識。
8、設電腦教室,擁有66台電腦,培養學生現代科學知識的套用。
9、學校有兩個近千平方米的水泥操場,一個3200平方米的大操場,一條80米的直跑道,150米的環形跑道供學生田徑運動之需。
10、學校音樂室、少先隊室、實驗室、體育室、電教室一應俱全。學校環境達到“一禁、三化、五無、八有”要求。幼稚園的設備新穎,活動器械齊全。學校為學生提供一個優美、潔淨的學習環境;給教師創造了一個舒暢、安全的工作,生活條件。學校秉承了“一切為了孩子的發展”的辦學理念,領導“務實、求真、開拓”,教師“愛崗、敬業、奉獻”,學生“誠實、好學、活潑”,學校面貌日新月異,永遠向前。
地址:涵江區江口鎮石東村 郵編:351117

校規校訓

校風:團結 勤奮 博學 務實 向上
教風:師風正 師紀嚴 師道尊 師學博 師業精 師心慈

學校榮譽

1993年、1995年、1997年、1999年、2001年學校連續5屆評為莆田縣文明學校。
1993年黃瓊英同學獲全國小學生民族器樂“揚琴”比賽三等獎。
1997年10月四(2)中隊評審全國文明雛鷹假日小隊。劉少晗同學評為全國“手拉手”好少年。
1998年10月學校少先隊評為莆田縣紅旗大隊。
1998年12月,新加坡華僑黃錦龍夫婦捐建校門一座(福廈路口)。
2000年7月,林鳴鳳老師指導的劉敏同學獲全國青少年愛國讀書活動“講公德、守法紀”知識競賽特等獎,並赴閩參加省教育廳、省少工委組織的夏令營和頒獎大會。
2000年學校被莆田縣評為“莆田縣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2001年9月因學校教學質量突出被中央莆田縣委和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十佳學校”。
石庭中心國小
2002年4月由於學校成績優異,被福建省教育廳評為“福建省農村示範國小”。
2003年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國小畢業生統一考核,我校本屆畢業生成績名冠涵江。在涵江區對所轄的133所國小共評選出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校就取得23名。
2003年7月,蔡黎紅老師指導的黃琳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走向世界的中國”知識競賽優秀獎。
2004年3月,自升格為中心國小以來,莆田市教育局對全市國小畢業生統一考核,在涵江區評選的300名優秀學生中,本中心國小就取得53名,成績名揚涵江。
2004年5月學校小學生籃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籃球比賽第一名2004年6月黃玉麒老師指導的吳啟航同學寫的“公雞過馬路”獲世界華人小學生作文大賽三等獎。
2004年10月被中共莆田市委和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市文明學校”。
2004年12月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涵江區素質教育合格學校”。
2005年1月由郭萍老師執教的《年月日》在涵江區開展國小數學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由王珊老師執教的《五彩池》在涵江區開展國小語文優質課比武中榮獲一等獎。同年6月份,在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教育質量檢測中,我校本屆畢業班的語、數科的綜合成績名列涵江區農村國小組第二名。
2005年7年,蔡黎紅老師指導的羅威臻同學獲全國青少年讀書活動“奮發有為建小康”知識競賽二等獎。
2005年12月學校教師籃球隊獲涵江區教師籃球比賽第二名。
2006年1月學校被涵江區人民政府評為“治安保衛重點單位”。3月份,涵江區綜合辦、涵江區教育局、涵江區公安局聯合評為“涵江區平安校園”、“涵江區學校安全先進單位”。
2006年3月學校被授予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課程改革重點課題——福建省“與新課程改革相適應的學習方式研究”實驗基地校。
2006年6月本屆畢業班參加全市統一命題的畢業班素質質量檢測中,語、數平均分和及格率均列涵江區農村國小組第一名。同月,被莆田市人民政府評為“莆田市實施素質教育工作優秀學校”。
2006年7月學校幼稚園評為涵江區優質幼稚園。
2007年3月學校評為涵江區農村中國小現代遠程教育工程建設先進單位。
2007年4月學校小學生桌球隊獲涵江區小學生桌球比賽女子第四名、男子第五名。

歷史沿革

學校歷史悠久,創建於1915年,由黃紹昌先生倡議創辦。
黃紹昌先生畢業於福建政法大學及日本名校早稻田大學法學博士及高等師範碩士。歷經福建政法大學教授、福建省實業廳秘書長等職。由於關心家鄉教育,深知石庭人口稠密而無一所正式學校,在海外僑胞的支持下乃毅然舉家遷回石庭,自任學校校長,校名為莆田縣第七區國小學校租用石庭旗桿厝衍慶堂上下廳及上廳左邊廂房一間,內埕全部、黃禹友民房五間為校址,並舍自己房舍等為辦學之用。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5、10——1919、01),陳棟候為第一任校長(1915、10——1916、01),陳丹如為第二任校長(1916、02——1919、01)。學制四年,(為初級國小),低中二班為複式教學。四年級為學校最高年級,學生均由私塾轉入,全校學生20多人。學校於1915年春成立首屆校董會,設常年校董30人(每年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王兆培、江春霖、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等社會名流擔任。其中薩鎮冰系辛亥革命時名人,民國時期為海軍上將,任海軍總司令等要職。擔任石庭國小董事可稱馬首是瞻,威望卓著。
1919年2月至192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國小,校址照舊。黃紹昌為名譽校長(1919、02——1925、01)。學制六年(完全國小),一、二年級為單式教學(兩班),中高年級為複式教學(兩班)。學生數80多人。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30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
1925年2月至1934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國小,原有校址擴大。借用衍慶堂下廳左右前廂房兩間,天雲亭擴大租用右廂房一間,另租用黃紹昌私房之大廳、福堂及左右廂房,並在石庭黃氏宗祠增設分校。校長為黃紹昌,分校主任為虞番茹(1925、02——1930、01)。學制六年,一至四年級各一班,高小複式班一班。分校初小一年級一班,學校校董會於1925年2月擴大,常年校董37人(每人年捐大洋20元)。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林兆燕、宋敏增。
1934年2月至1942年 7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第七區江口鎮私立紹昌國小。校址照舊,黃氏宗祠分校停辦,學校併入總校,但另在田滕松竹梅祠堂開辦幼稚園(一班)。學校校董會推選黃籬秋為首任校長(1934、02——1934、07),黃璇為第二任校長(1934、08——1942、07),學校校董會有校董56人(每人年捐大米三百斤),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玉樹、曾傅雲、林兆燕、宋敏增。
1942年8月至1943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石東石中聯立國民學校。校址照舊,國小學制六年。田滕松竹梅祠堂幼稚園撤消。(幼稚園二個班級設在總校)。校長為黃璇(1942、07——1943、01)。學校董事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
1943年2月至1945年1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西南中心國民學校。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國小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梁濟川、黃祖漢、黃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1945年2月至1950年3月,學校更名為莆田縣江口鎮第二中心國民國小。校址照舊。校長黃璇。國小學制六年。學校開設幼稚園二個班級。學校校董會有常年校董76人。名譽校董為 :薩鎮冰、黃培松、張琴、關陳謨、林翰、吳台、蔡瑄、黃祖漢、黃玉樹、林兆燕、曾傅玉、黃景文、宋增敬。
縱觀歷史,石庭國小在1915年至1950年期間從無到有,由小到大,從簡易到擴大,逐步拓展,邁步向前,黃紹昌、黃璇父子首創顒功。令人有口皆碑,贊之不絕。
紹昌先生英年早逝(詳情見黃春元先生撰寫的《懷念母校》全文中。俚人痛念紹昌先生半生心血艱難創學的功績,經校董會開會決議改校名為石庭紹昌國小資以紀念。
紹昌歿後,子承父志,黃璇接任校長。黃璇先生畢業於福建省立師範,年青有為,管理有方,治學嚴謹。他注重寓教於樂,經常為學生舉辦文體活動,遠足爬山;也時與其他學校組織學生互相交流或舉行測試時事比賽。他注重道德品質教育、親繪壁畫,在學校多處懸掛。抗戰期間,“七七蘆溝橋事變”後四十年代初期抗戰緊要關頭,他親自演講,激發學生愛國熱情。他崇尚“禮、義、廉恥”“忠、孝、仁、愛、信、義、和、平”的四維八德教育。
黃璇任校長後,身體力行,拆舊更新,自行動手,十分刻苦,厲行節約逐步擴展教室。學校因此從原無標準的校舍逐步形成一所初具規模,在江口鎮頗具名氣的中心國小校。
據黃文蘭先生、黃春元先生回憶,學校30年校慶聖殿約在1945年8月上旬舉行,張燈結彩,學校裝點得一派喜氣洋洋。巨幅橫幅標語高懸“慶祝紹昌中心國小三十周年校慶及慶祝抗戰勝利”。歌舞昇平,十音八樂響徹四方,文藝節目豐富多彩,盛況空前。
“雄雞一唱天下白”。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蕭蕭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人民政府接管了紹昌國小,學校更名為石庭國小。在黨和政府的領導和關懷下,在石庭父老鄉親和海外僑胞的大力支持下,學校從此走上不斷發展壯大的康莊大道。
1951年春,建新校前,因“紹昌國小”校舍不足,未能適應辦學之需,1954年前俚人已醞釀建造新校事宜,經多方協商,確定在原址——“石庭紹昌國小”翻建新校舍——即現在涵江區石庭中心國小。建校時由石庭黃氏組建董事會,成員90名,常務董事16人。主席:黃文達(毛小叢),副主席黃文松(九尾)下設委員。接收海內外華僑俚人,黃氏家族的捐款,芳名立碑紀念。
1956年春,校長方燕榮,教導陳炳宗上書給毛主席請求提寫校名。因毛主席國事繁忙,無暇提寫,後由莆田軍分區參謀長書寫“莆田縣石庭國小”校名,一直保存於今。
1956年秋,新校落成後,胡金鳳為首任校長,時有學生600餘人,因學校為完全國小,辦學條件好,質量高,學生慕名而來,趨之若鶩。所以,每年都要舉行高小招生入學考試。也因此,石庭國小也有中低年級的單班編制變成高小的多班學校。石庭國小的學生遍布江口鎮半壁疆土。國小畢業報考國中,升學上線率達97%以上。
1956年,為了解決鄉親子女上國中難的問題,在校內又設“文化班”是屬於民辦自費辦國中之形式。
1958年大躍進時,石庭設管理區,學校升級為“莆田縣石庭中心國小”管轄19個基層校,包括江口片的五星國小。從石庭比江口早些時間設學區看,當時石庭文化比江口發達了。後來再派副校長溫新江、方聯榮、林春新三人從事學校領導班子。
1959年中央落實“華僑政策”石庭華僑辦學有功,董事會主席黃文達應邀赴京參加十周年國慶觀禮。
1959年後,石庭文化班改為“莆田石庭農業中學”
1960——1961年國家暫時困難時期,全校師生(包括中、國小)開展勤工儉學,開荒種植活動。建立農業基地——南坡山,搞小副業,增加收入,共度難關。但又不耽誤學習文化課,可以說是腦力勞動與體力勞動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當時造就一大批鄉里傑出人才。
1962年莆田縣教育局正式批准把原“莆田石庭農業中學”改為“莆田石庭華僑中學”任命吳鴻生為石庭華僑中學校長。陳國禎任副校長、陳慶瑞為教導主任,黃清和人總務主任,李天寶任團支部書記。國小部不變,橋中使用“石庭國小”一半地方,國小又一次開始借用附近民房辦學了。
1963年——1964年學校文化體育生活豐富,教師“籃球對”“十音隊”經常外出參加比賽演出。“十音隊”在江口地區首屈一指,64年石庭教工的器樂合奏,“苦盡甜來”參加縣職工文藝匯演榮獲特等獎。
1966年,“一從大地起風雷,便有精生白骨精”文化革命浩劫,十年非常風雨,影響了正常的教學秩序,學校一度停課,學生散流社會,教學荒廢,學生傳授文化知識厥如,造成十年荒蕪,令人嗟嘆。
1968年把“莆田縣石庭國小”改為“莆田縣五七學校”,是非顛倒,學校一片荒涼“四人幫”禍國殃民,踐踏文化,可見一斑。
至文革結束,使撥亂反正又恢復原校名。
1969年學校實行準軍事化訓練,那時學生無心讀書。
1970年——1976年,學校幾乎成半癱瘓狀態,教師無心教學,學生無心學業。
1976年,打倒“四人幫”全校歡欣鼓舞。
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學校教學,學生學習,正式走上正軌,社會青年又登校拜訪老師,拾回文革期間遺落,荒廢的文化知識。從此,石庭國小繁榮又振作了,又恢復了昔日的雄風。
1978年,胡金鳳官復原職,主持石庭國小校長工作。正值全國恢復高考,中考的底二年,在江口鎮黨委的主持下,於江口馬埕舊電影院舉辦補習班。石庭國小派林金標(番茹根)、陳慶瑞等教師義務為廣大青年授課,時達數年之久。為將口地區培養大批大、中專人才。說到石庭國小業餘免費為社會服務已有幾十年光榮歷史,早在新校建成後,胡金鳳擔任首任校長時,石庭國小積極協助業餘教育,開展石庭片“掃盲”活動,提高全民素質。各生產隊都有夜校,學生是農民。教師分配到生產隊,負責夜校的組織和輔導,培訓夜校教師,幫助夜校教師備課。
58年,在校內還辦了夜校,由大隊掃盲積極分子黃承祖、黃金富負責,學校指定黃玉祥老師專人協助。
1979年,胡金鳳校長退休,陳天順主持學校工作。
1980年——1981年,莆田縣恢復國小畢業生初招統一考試,石庭又重鼓文革前積極拼搏的風格,教師忙著蒐集複習材料,印發複習提綱,畢業班學生晚自修,上夜課,千方百計提高畢業班的學習質量。每年初招都有一批數量可觀的學生,送入省重點中學莆一中、二中就讀。
1980年乘改革開放的春風,教師努力拚搏,教育教育質量不斷提高,生源越來越多,校舍擁擠為破於眉睫的問題,急待解決。1982年學校領導陳天順、彭書錦等石庭宮董事會籲請海外僑胞籌資擴建學校教學樓,在愛國僑胞黃日昌、黃文華、黃文理、黃嚇興等海外僑胞的大力提攜下,共籌集資金新幣21.42萬元.。1983年將大禮堂七間一層土木結構的教師及後操場兩間石板教師拆塗,翻建成一座十四間教室的教學樓,用於國中部教學,國小仍租用棋花厝部分民房作為教室
1985年方中沛任校長,彭書錦任副校長,曾昭和、黃文書任教導。新領導班子為解決學校校舍緊張狀態,決心繼續打好僑牌,成立莆田縣石庭學校國內董事會。正董事長暫缺,副董事長黃慶隆先生、孫忠孝先生、黃玉珠女士;常務董事黃慶隆、孫忠孝、黃玉珠、黃金壽、黃嚇輝、黃嚇松、黃文榮、方金榮、黃瑞麟等位先生擔任;會計方金榮;出納黃克亮。他們肩負對下一代教育發展的使命,為廣大師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校領導與董事會不辭辛勞,拜訪了一個個歸僑。一片誠心,金石為開。打動了愛國愛鄉的僑領黃文蘭、黃文理、黃文華的心,海外華僑也專門為建校成立了“海外建委會”,以便有組織、有系統地開展工作。海外建委會由印尼僑領黃文蘭、黃文通、黃春元、黃文華、黃文衡、黃清雲諸位先生;暨新加坡僑領黃文理、黃日昌、黃金華、黃克祥先生等組成。隨著各方面工作的有序展開,國內也成立了監建組,由黃慶隆、黃玉珠、孫忠孝、黃瑞麟、曾昭和、黃克亮、方中沛、彭書錦、方金榮、李國珍諸先生組建。
1986年,在石庭牌兜腳下奠基興工建造石庭僑中教學樓。
1987年,何遠芳調入石庭國小任副校長。
1988年,石庭華僑中學教學樓竣工。
1989年,石庭華僑中學從原來擁擠的國小中搬遷到新樓。
1990年,何遠芳調離,黃玉和任副校長。
1991年,方中沛校長榮休,黃玉和接任校長,李瑞芳任副校長兼江口學區會計;林光明主持學校德育處工作;李敏林、黃錦雲主持學校教務處工作;黃繩濤主持學校總務處工作。
同月,“石西後埕村華僑為解決本地子女就學方便,籌資在後埕村新建了一座教學樓,後埕分校獨立,正式命名為“江口後埕國小”
1992年,鑒於建設了近五十年的石庭國小教學樓教室已破爛不堪,學校領導會同石東、石西兩村兩委積極做好僑務工作,在愛國僑領黃文理、黃文華的大力支持下,籌資使萬元,重建了二十間教室,便學生在寬敞明亮安全的教室內專心學習。
1992年,石西橋頭外村華僑黃文蘭、黃文華,惠及家鄉子弟上學要橫跨福夏公路,存在安全隱患,籌資將本村原生產隊隊址改建教學樓。
1993年9月,橋頭外初級國小正式成立。
1993年香港同胞黃克緒先生,看到學校操場泥濘不堪,獨資捐贈港幣三萬六仟元,修建了一塊1000多平方米的水泥籃球場。
1993年9月後埕國小、西劉國小高小併入學校。1998年8月兩校高小撤回原校。
1998年,僑胞黃錦龍先生感到以前驅車經福夏路時,一片原野,石庭國小紅磚樓房遠眺可見雄姿,而今兩旁店鋪林立,石庭國小已依稀難見,為海外歸來遊子能準確到達母校;乃費資十萬餘元,於公路旁建造牌樓一座,書“莆田縣石庭國小”以資記認。
1992—1994年間,華僑黃文通、黃金瑞、黃錦文、黃玉添、黃志萍、黃富文、香港黃克緒、陳瑞鳳、石西鴛鴦厝華僑基金會均踴躍獻資為學校學生添置桌椅、教師辦公桌,添置會議室桌椅,管樂隊、禮堂音響設備,鋪設石板路及澆灌幼兒操場均不遺餘力。
1995年鴛鴦厝華僑為了家鄉子女就學方便,集資建設了一座完整的國小,正式恢復為“陶青國小”。
1996年9月,鴛鴦厝子女返回“陶青國小”就學,減輕了石庭國小校舍不足的壓力。
1998年,修建已五十多年的學校大禮堂,被白蟻蛀蝕嚴重,不堪重負。辦公室所在的大樓前傾嚴重,辦公大廳4根大梁裂痕明顯,屋頂水泥瓦片年久變質鬆散,滲雨漏水,校舍已成危房。學校領導、石東村石西村兩委、學校華僑董事會十分重視,成立了石庭國小修建委員會(國內理事組)。由黃慶隆先生任理事長,陳瑞鳳女士任副理事長,黃文同、黃崇書、黃中貴、黃玉水、黃德章、黃瑞麟、黃玉和、黃繩濤、黃玉明等諸位理事,並向海外發出了倡議書。董事長黃日昌先生得悉這一情況後,親臨學校視察,指示學校修繕要保持原貌,不宜更改。同時要求國內,充分發動民眾力量。不管是一元還是一萬元都是對家鄉教育事業的支持。並冀望國內最少要有三百戶人參與捐資,修繕的不足之數由海外僑胞負責。這一倡議得到了國內外人士的踴躍回響。愛國僑領黃日昌、黃鼎榮、黃春元、黃文通、黃文蘭、澳門黃春水、香港黃賽峰、黃玉祥,國內黃慶隆、陳瑞鳳等社會各界人事及石庭父老鄉親同心協力共集資69.11萬元。
1999年學校修繕工作正式開始。教學樓、禮堂、大門、圍牆、廁所均整修一新,再煥光彩,重振雄姿。
2000年2月12日(正月初八),學校隆重舉行大禮堂、教學樓、校門重修竣工剪彩慶典。鞭炮齊鳴,鼓樂喧天。海外僑胞黃日昌董事長,黃文蘭伉儷,黃春元伉儷,黃文華先生等均專程聯袂返校參加盛會。莆田縣政要:林文揚書記、卓金賢副書記、梁國鎮副縣長、陳文富人大主任、余文錦政協主席、教育局長程輝煌、江口鎮黨委書記王金煉、鎮長鄒荔平均蒞臨參加。校修建委員會理事長黃慶隆先生、陳瑞鳳女士及所有捐資者應邀出席慶典。
會議由江口鎮鄒荔平鎮長主持,黃玉和校長代表學校匯報修建工作情況,黃日昌董事長代表海外僑胞發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卓金賢縣委副書記代表縣委縣政府對海外僑胞,各界人士的熱心助學表示衷心感謝,並對學校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縣、鎮領導對捐資一萬元以上的優秀者頒發了榮譽證書。愛國僑領,著名企業家,縣、鎮領導為學校重修竣工剪彩並向所有捐資者頒發了紀念品。會後,江口鎮政府設宴招待愛國僑領及著名企業家等熱心助學人士。
2001年9月,莆田江口橋頭外初級國小並為學校教學點,2002年9月“橋頭外教學點”撤併入學校。
2002年5月莆田市行政區域重新規劃,江口鎮隸屬涵江區。校名更為“涵江區江口石庭國小”。由黃玉和繼任校長,陳國徽、黃文和任教導。
2003年9月,涵江區教育局將石庭國小從江口學區中分割出來,升格為中心國小,原校名“涵江區江口石庭國小”更改為“涵江區石庭中心國小”。新一屆中心國小的學校領導班子到任:張君超任校長,李向華任書記,黃玉和(分管石庭中心國小)和吳元華任副校長,董國雄任副書記,林義良任工會主席,黃玉麒任工會副主席,陳偉業任教導主任,陳國徽和黃文和任副主任。下轄後埕國小、陶青國小、西劉國小、赤港國小、東樓國小、豐山國小、厚峰國小、劉莊國小、梁厝國小等9所農村國小,共有學生3539人,教師169人。同時學校也進入新一輪的基礎教育改革浪潮。
2005年9月,學校將後埕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併入石庭中心國小。教職工多達64人。12月張校長和李書記調離,由黃玉和副校長升任為校長,吳元華副校長升任書記。
2006年9月學校領導班子換屆,黃玉和繼任校長,吳書記調離由林國祥接任書記,董國雄和林光明任副校長,其他學校行政人員不變。學校將厚峰國小的五、六年級學生撤併入石庭中心國小。學校學生數增至998人,設有教學班二十個;幼兒學生數341人,幼兒設有教學班十個。
2007年3月董副校長調離,陳偉業升任為副校長。
校 名 變 更 歷 屆 校 長 變 更
莆田縣第七區第二國小 陳棟侯(1915.10-1916.1)
陳丹如(1916.2-1919.1)
莆田縣第七區石庭國小 方錫連(1919.2-1921.1)
郭璣庭(1921.2-1925.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石庭國小 黃紹昌(1925.2-1934.1)
莆田縣第七區私立紹昌國小 黃籬秋(1934.2-1934.7)
莆田縣江口第二中心國民學校 黃 璇(1934.8-1950.1)
莆田縣石庭國小 翁鑫柏(1950.2-1950.3)
林金康(1950.4-1950.8)
俞國琳(1950.9-1951.2)
肖慶琳(1951.3-1952.2)
方永懇(1952.3-1954.8)
方燕榮(1954.9-1956.8)
莆田縣石庭中心國小 胡金鳳(1956.9-1968.10)
莆田縣石庭五七學校 林春新(1967.8-1968.9)
黃元斌(1968.9-1971.7)
黃中貴(1968.9-1971.7)
方聯榮(1974.9-1977.2)
陳天順(1977.3-1978.7)
胡金鳳(1978.8-1979.11)
莆田縣江口石庭國小 陳天順(1979.12-1983.1)
黃文晉(1980.9-1983.8)
彭書錦(1983.9-1985.2)
方中沛(1985.3-1991.8)
黃玉和(1991.9-2002.4)
涵江區江口石庭國小 黃玉和(2002.5-2003.8)
涵江區石庭中心國小 張君超(2003.9-2005.12)
黃玉和(2006.1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