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崗村(安徽徽州區岩寺鎮下轄村)

地處205國道線上的革命老區所在地岩寺鎮石崗村坐落於徽州區岩寺鎮南部城郊,亦山亦水,風景秀麗,是新農村示範村。全村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屬生態自然村。村轄小練、古塘、察塘、青光石、石崗、乾村、小岩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全村406戶,人口1496人,擁有耕地面積1080畝,林地5300畝。2010年全村農村經濟總收入1662萬元,以種植業、畜牧業為主導產業,產值125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7306元。近幾年來,村兩委班子凝心聚力,團結協作,積極進取,開展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一是實現了各自然村水泥路互通網,硬化水泥路5000餘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崗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
  • 地理位置徽州區岩寺鎮南部城郊
  • 面積:3.028平方公里
  • 人口:1496
  • 方言:徽州方言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氣候
  • 車牌代碼:皖J
概況,經濟,歷史文化,

概況

石崗村土地總面積為3.028平方公里,其中:建設用地約3平方公里,農田保護區約40多畝。常住人口數3793人(截至2012年12月),旅居海外石崗人士約1200人,有姓氏19名(截至2013年2月)。共有13個經濟社,分別是:上升一社、上升二社、上升三四社、上升五社、東仁一社、東仁二社、東仁三社、西榮一社、西榮二社、西榮三社、現龍社、蟠龍社、下譚社。由於石崗村位於花都城區北面,各社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毗鄰城區的經濟社發展比較快。
石崗村一直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與上級各部門溝通,爭取充分利用自己的資源,大力招商引資,現有皮具、皮革加工廠60多家,花木場3個,養殖場2個。今後,石崗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將積極配合政府部門的工作,在各方面都加大發展和投入的力度。
在保持現在企業的基本上,合理最佳化產業結構,充分利用土地資源,引進大型項目(如世界500強企業"歐尚"項目、萬達項目等)。積極與上級政府溝通,完善歷史用地手續,協調建設用地指標,盤活土地,合理規劃建設,發展集體經濟。本年度簽訂了歐尚項目合作計畫,成為花都區十二個重大項目之一,是石崗村未來發展的重心計畫。地處獅嶺鎮與新華街緊鄰相接的石崗村擁有較好的地緣優勢,在未來規劃中石崗依然堅持發揮自我特色,做好兩鎮街承接橋樑工作。
獅嶺鎮石崗村隸屬東仁一隊地塊建有石崗國小。石崗國小創辦於1947年,1986年遷於現址,占地14300多平方米,擁有12個 教學班,430多名學生。學校教學設備完善,校園環境優雅,校風嚴謹,學風濃厚,教學水平高,學生素質好。學校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不斷深化教育改革,堅持德育為首,教育為主,育人為本的原則。學校於2001年3月被命名為國家級課題 "國小語文發展與創新教育"的首批實驗學校。並在歷屆全國研討會上獲得了多項殊榮,於2002年11月被授予先進實驗學校光榮稱號。

經濟

村級集體經濟是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是增強農村基層組織凝聚力、戰鬥力的重要保證,也是當前形勢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客觀需要。為發展壯大石崗村村級集體經濟實力,增強集體經濟的服務功能,夯實新農村建設的物質基礎,推進石崗村經濟社會協調健康發展,實現區委、區政府提出的三年村集體經濟超50萬元的目標,根據區政府《關於加快發展全區村級經濟的實施意見》(徽發[2010]142號)檔案精神,結合石崗村實際,特制定本實施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切實增強新時期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責任感和緊迫感,推進石崗村創先爭優活動,深化拓展基層黨建“動車組工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強化措施,積極探索石崗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途徑、新方法,實現石崗村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實力增強,為建設富裕和諧石崗村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二、石崗村經濟現狀
地處205國道線上的革命老區所在地岩寺鎮石崗村座落於徽州區岩寺鎮南部城郊,亦山亦水,風景秀麗,是區級新農村示範村。全村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屬生態自然村。村轄小練、古塘、察塘、青光石、石崗、乾村、小岩7個自然村,8個村民小組,全村423戶,1525人,擁有耕地面積1080畝,林地5300畝。村集體經濟薄弱,原有資產20萬元左右,主要來源於2008年的征地及小岩水庫的承包,現正在建設新村部大樓,預計需要建設資金50萬元。
三、目標任務
聯合黨委在分析當前集體經濟發展形勢的基礎上,結合石崗村實際,進一步理清發展思路,制定了石崗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目標,具體為2011年達到10萬元,2012年達到20萬元,2013年超50萬元。
四、主要措施
1、大力開展村級招商。區體育局、區建行、石崗村發揮各自優勢,積極開展聯合招商,鼎鼎實業、和順實業挖掘商機,以企引企,力爭每年引進一個上規模的工業項目,通過“村級招商、稅收分成、財政獎勵”的方式,快速壯大村集體經濟。
2、挖掘盤活現有資源。充分利用石崗村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的特點,進一步盤活現有山場、塘庫等集體資源,特別是利用當前有利時機,積極同各部門聯繫,在得到上級相關部門的支持下,將村原有的採石場通過一定方式予以盤活,採取村集體以獨資或入股分紅的方式,增強村集體收入。
3、以納尼亞小鎮項目建設為契機,積極與開發商聯繫,一方面做好納尼亞小鎮項目的各項服務工作,使得該項目能夠順利施工並早日竣工,以便儘早服務徽州經濟發展,輻射帶動石崗村的經濟發展。同時根據項目建設及小鎮配套附屬功能的需要,以村集體的名義,通過組織勞務輸出、小鎮綠化管理、小鎮其他功能配套等形式,進一步壯大村集體經濟。
4、發展規模特色農業。依據石崗村自然條件,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資源做好茶葉生產加工,提升產品附加值;以開發小練革命烈士墓紅色旅遊為契機,對上編報項目,爭取資金支持,帶動三產發展;整合資源,管好用好小(二)型水庫及當家塘,使其發揮經濟效益,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達到農民增收集體增益。
五、保障機制
按照“圍繞發展抓黨建,抓好黨建促發展”工作思路,在岩寺鎮黨委的領導下,指導石崗村深入開展“村居比發展,幹部比服務”和創先爭優活動為載體,用“動車組”原理來推動村集體經濟發展。
一是加強兩委班子建設。以村級組織換屆為契機,幫助村里把事業心強,有能力、有闖勁的年輕同志選進新一屆村兩委班子,制定完善村兩委工作職責,堅持用制度來管人管事,發揮村兩委班子引領經濟發展的主力軍作用。
二是健全村級管理機制。實行“四議兩公開”議事規則,挖掘資源盤活資產,用活資金,完善財務管理制度,堅持集體資產資源發包招投標和有償使用等制度,做到開源節流。
三是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區體育局、區建行積極幫扶村里開展實用技術、創業技能培訓,為村民增收,集體增效,解決人才缺乏難題。深入開展黨員幹部與村弱勢群體結對幫扶,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鬥堡壘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

歷史文化

一、小練革命烈士墓簡介
小練革命烈士墓位於岩寺鎮石崗村小練自然村,坐落在青山綠樹之中,烈士墓掩埋著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先烈們雖然壯烈殉國76周年了,但他們奮鬥不息的革命精神仍閃耀在皖南的千家萬戶,先烈們的光輝業績將永遠成為黃山人們心底的豐碑。
1、烈士業績
早在1930年2月,共產黨員劉伯林受方誌敏派遣,從潛山來到小練,秘密發展黨員,建立黨組織,開展革命活動。在劉伯林的帶領下,黨員隊伍不斷壯大,黨組織茁壯成長,先後建立了歙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小練支部。1932年10月,中共徽州工委從秋浦遷往小練,後改組成中共皖南特委,小練成為我黨領導皖贛邊區14個縣革命鬥爭的活動中心。正當革命運動如火如荼、節節勝利時,因叛徒告密,小練革命根據地遭到當地國民黨軍隊瘋狂圍剿,暴發了震驚皖南的小練“五.九”慘案,劉伯林等47名黨員民眾不幸被捕,壯烈犧牲。
2、墓地建設
青山埋忠骨,精神育後人。為了緬懷先烈,啟迪後人,1958年6月歙縣縣委、政府在小練村修建了革命烈士墓,1987年10月進行資源整合,對烈士墓進行了重新修建。1988年7月,徽州區成立後,區委、區政府相繼投入資金對烈士墓的基礎設施進行建設,澆築了通往烈士墓的水泥路面,改善了交通條件,最佳化了育人環境。2001年,小練革命烈士墓被市委、市政府授予黃山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3、墓地管理
為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管理好、利用好,石崗村兩委高度重視其保護管理工作,專門確定2名管理人員,做好烈士墓的維護、保潔,還聘請2名義務講解員,搞好日常接待服務,保障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正常運轉。
二、接待情況
小練革命烈士墓開放以來,每年清明期間,前往掃墓、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隊伍川流不息,絡繹不絕,烈士墓前人山人海,彩旗飄揚。我區城區各中國小少先隊、團支部及屯溪區部分學校,每年都要到小練烈士墓組織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活動。通過接受革命傳統教育,增強青少年的愛國意識,牢固樹立奉獻精神,激發青少年的愛國熱情,弘揚和培育學生的民族精神,努力造就“四有”新人。我地駐軍部隊及市直、區直機關單位、部門把祭掃革命烈士墓列入黨員受教育主題活動中,經常組織黨員在烈士墓前舉行入黨宣誓、重溫入黨誓詞等活動,既豐富了教育內容,又增強了教育效果。據不完全統計,近年來每年接待黨政軍領導、幹部職工、部隊官兵、師生員工均達萬人次以上。
小練革命烈士墓儘管規模較小、設施簡陋,無法與大型烈士陵園相比,但其事跡感人、底蘊深厚,是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聖地。全區上下正以革命烈士為榜樣,凝心聚力謀發展,頑強拼搏,艱苦創業,城市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社會事業持續健康發展。隨著紅色旅遊的發展,小練革命烈士墓的資源優勢日益凸顯,教育功能潛力巨大,在啟迪後人方面將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