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壙

石壙

石壙是鉛山縣建築城牆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牆,牆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牆建於1932年,周長3。5華里,設定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牆餘100米左右。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壙
  • 外文名:The stone table
  • 簡介:石壙村北有方壙十口
  • 全長:1200多米
石壙鎮區簡介,建築獨特,鎮容鎮貌,紙商富顯其宅,石壙地理位置,石壙紙業,石壙的規劃,

石壙鎮區簡介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壙村北有方壙十口,故諧音石壙。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壙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建築獨特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向.石壙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牆,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牆,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向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它們伸向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容鎮貌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家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著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孱孱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家,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家的外牆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裡的每棟房屋自成體系,高高的院牆,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
所有院屋都是封火牆到頂,連線屋樑。

紙商富顯其宅

石壙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牆,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向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向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注重朝向,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著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家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牆,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家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向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著天井,光線很好,無疑是家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壙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迴曲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辟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豎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家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產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誌。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牆,高大整齊。
今日的院落依然有著它們洗不去的鉛華,只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石壙地理位置

石壙村落總面積54公頃(鎮區核心面積0.97公頃),於南唐保太十一年(公元953年)置鎮。石壙四面皆山,宋詞人辛棄疾晚年曾長期寓居於此。石壙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美名,被譽為“中國明清建築博物館”。
2003年7月9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布為首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石壙紙業

“鉛山唯紙利天下。”[《明史鉛書》]“明代江南五大手工業區域,即松江的棉紡織業,蘇杭的絲織業,蕪湖的漿染業,鉛山的造紙業和景德鎮的制瓷業。明代石壙鎮的造紙業,紙廠槽戶不下三十多條槽,各槽幫工不下一、二十人,是我國最早的資本主義萌芽地。”[《中國史綱要》——翦伯贊組編]“南方北方的造紙業都有造紙中心。僅江西鉛山的石壙鎮,就有紙工五六萬人。”[《中國歷史》教科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2006年6月2日,鉛山石壙連史紙技藝被公布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石壙的規劃

(一)水系規劃
石壙古村落圍繞自南向北流淌的天然河流(槐溪河)和人工河流(官圳)規劃布局。“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知縣始築堤,壘石寬2丈2尺,高1丈5尺,長160丈。”[《鉛山縣誌》]人工河寬一至三米,長近兩千米,歷三年多竣工,其兩側和底部均採用當地常見的鵝卵石拌三合土(石灰、黃泥、黏土)砌築。人工河從村落南端的槐溪河上游引水,在其中部分流成兩條分支水系,後又進入槐溪河下游。人工河利用當地充足的水資源和山區跌落的地勢,形成循環的水系統。
人工河引水口有塊似龜殼的天然黑色巨石,設計者於巨石底部鑿通一條水道。這個獨具匠心的構思有兩個作用,其一利用類似水閘的設計控制上游突如其來的洪峰;其二阻擋上游漂浮物的污染。人工河一側每隔幾戶宅院就設定一處埠頭浣衣汲水;甚而引水進入庭園,既能維護古代婦女家務時避人的傳統又能在發生火災時及時取水。
(二)總體規劃
石壙的建築群落依山伴水呈紡錘形南北向組織,眾多組團形成了龐大的建築群落;每個組團由多座宅院構成,宅院又由數個天井組織的院落組成。
村落以南北走向河流為紐帶,眾多組團為載體形成了三縱十橫的建築格局,其中又被眾多支弄分割成五十二條街弄,水系和路網構成三縱區域。東區依靠人工河布置有查家弄組團、坑背組團和闊板橋組團等;中區以村落的主要商業街為核心,全部青石板鋪就的街道長一千兩百餘米,寬四至五米;西區西側以沿天然河流的商業街為主線布置碼弄組團、下港沿組團和天后宮弄組團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