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城鎮(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石城鎮(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石城鎮位於三省三縣(市)交界處,與七個鄉鎮接壤,是平順縣的東大門,距離平順縣城65千米,距離河南林州市65千米,距河北省涉縣35千米。濁漳河橫穿東西,S324省道貫穿全境,全鎮有三個出省口,自古為出豫冀入晉之咽喉, 晉冀豫商貿流通之要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城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電話區號:0355
  • 面積:159平方公里
  • 人口:12300人
  • 車牌代碼:晉D
地理,簡介,歷史文化,行政區劃,人口數據,民生事業,文化事業,生態建設,資源狀況,基礎設施,

地理

全鎮版圖總面積15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755畝,其中水澆地5046畝,人均耕地1.11畝。轄30個行政村,142個村民小組,建立健全黨支部39個,共有黨員750名。全鎮共有勞動力6964人,糧食總產量4677噸,乾水果產量288.91萬斤,人均純收入2146元。鎮內共有國家、省、市 、縣及外省駐鎮單位30個。境內海拔最高1124米,海拔最低僅371米。
山西省平順縣石城鎮

簡介

全鎮轄石城、豆口、東莊、克昌、豆峪、黃坪、西莊、窯上、源頭、崔家莊、青草窪、老申峧、大坪、岳家寨、虻岩、上港、棗林、流吉、黃花、水板石、自新村、王家莊、葦水、白楊坡、遮峪、恭水、牛嶺、上馬、馬塔、和峪等30個行政村,含40個自然莊,總戶數3826戶,總人口12300人,勞動力7476人,國土總面積238049畝,耕地面積13755畝,其中水澆地面積5046畝,糧食總產量4954噸,經濟總收入5290萬元,人均純收入2609元。轄區內海拔最高1124米,最低371米。氣候條件優越,農業生產一年兩作,主產玉米、小麥,農村特產由大紅袍、核桃、柿子、黑棗等。水能資源較為豐富,境有戰備渠、紅旗渠、濁漳河。現有小水電站8處,總裝機2890 千瓦 。礦產資源豐富,在石城鎮豆口、克昌一帶約有上億噸矽礦儲量,含二氧化矽達99.8%以上,矽礦裸露,易開採,品位高,在遮峪、恭水一帶含鉀石儲量達4千萬噸。旅遊資源特色鮮明,有千年古剎國寶龍門寺、人工天河紅旗渠首、消夏避暑的下石壕世外桃源景區、風光旖旎的蘆葦盪、豆口和白楊坡民俗文化村。石城鎮同樣是一個文化底蘊渾厚的歷史古鎮。歷史上後趙石靳曾在此地築城儲糧。近代史上有中共早期黨員趙作霖和20世紀30年代北平學生運動領袖岳增瑜的家鄉。

歷史文化

石城鎮是一個文化底蘊渾厚的文明古鎮。豆口、石城、王家莊都是有著上千年歷史的文明村莊,那裡有五代、元、明、清時代的建築,這裡民風淳樸,即便是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也迸發出它那奇特的光芒。這裡還是中共前委領導人之一,抗日民族英雄,中共早期黨員的趙作霖和20世紀30年代北平學生運動的領袖及抗日英雄的岳增瑜的家鄉。石城鎮在民國31年是平順縣區治所駐地,解放後於1953年經批准作為平順縣第三行政區駐地,1958年8月撤銷鄉制,石城劃為人民公社,1984年實行鄉村制,改公社為鎮。石城村是鎮政府所在地,也是全鎮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歷史上後趙石勒曾在此地築城儲糧,是北部地區商貿集市重鎮。2000年在平順縣撤鄉並鎮中將王家莊鄉併入石城鎮。

行政區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9180

4921

4259
家庭戶戶數
2591
家庭戶總人口(總)
9063
家庭戶男
4819
家庭戶女
4244
0-14歲(總)
2442
0-14歲男
1279
0-14歲女
1163
15-64歲(總)
6199
15-64歲男
3347
15-64歲女
2852
65歲及以上(總)
539
65歲及以上男
295
65歲及以上女
244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8856

民生事業

在積極配合縣重點工程河潞線改造、中南鐵路建設、西氣東輸工程的同時,完成了環鎮公路白楊坡至老申交10公里、恭水至牛嶺5.5公里水泥路硬化工程;實施了崔家莊、棗林、黃坪、上港等12個村的整村推進;建成了豆口文博國小,完成15個村1470畝的節水灌溉工程;解決了11個村5000人安全飲水工程,使全鎮30個行政村全面達到安全飲水標準。完成了60戶危房改造;爭取到了石城、東莊、棗林的移民搬遷項目。農村衛生防疫、健康教育、計畫生育綜合服務體系初步建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應保盡保,達到98%;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得到有效緩解;農村“四老”補貼足額到戶,為農村749戶低保戶、84戶五保戶發放了物價補貼89420元,進行了兩次臨時救濟,救濟金額10萬元,有力地推動了社會公平,促進了社會和諧。

文化事業

全面啟動了文化低保工程,成功舉辦了中老年千人展示、民俗表演和各類節慶廟會活動,豐富了民眾文化生活,展示了石城特色。體育工作受到市委、市政府表彰,元宵節八音會街頭文化活動、十月歡歌、民俗表演、消夏晚會四項活動均為第一。

生態建設

在全面完成了縣裡下達的荒山綠化、通道綠化、園林村建設各項任務的同時,主動栽植核桃、花椒、柿子等經濟林2000餘畝。林改工作平穩推進,森林防火零報告。爭取到了黃花溝小流域治理項目,有效地推動了生態產業發展。

資源狀況

(1)氣候條件優越,土地、勞動力豐富。石城鎮全年平均氣候溫涼,四季分明,雨量較為充配,年均氣溫12.3度,年無霜期221天,比較適宜名貴作物和動植物生長,是該市少有的一年可收兩季的地方。石城勞動力資源豐富帶動了石城經濟的發展,年均外出務工人數達到3427人。
(2)水能資源豐富。濁漳河和紅旗渠並行東西橫貫全鎮,戰備渠流經該鎮7個村,具有修建電站條件良好壩址有9處。農民們依山傍水,在種植、養殖和辦企業都有較好的水能資源。
(3)礦產資源豐富,經權威部門探測,在該鎮豆口、克昌一帶約有2.6億噸矽礦儲量,含二氧化矽達98%以上,矽礦裸露品位高、易開釆,而及具開發價值。在這峪、恭水一帶含鉀岩石儲量達4千萬噸及具開發價值。
(4)旅遊資源特色鮮明。獨特的地貌地形,秀麗多姿的自然景觀,形成了這裡豐富的旅遊資源,有人工天河之稱的紅旗渠的源頭;有千年古剎的國寶單位龍門寺;有消夏避暑的下石壕世外桃源景區;還有迷人的馬塔聚源蘆葦盪景區。其中龍門寺創建於南北朝時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餘年歷史,寺內西配殿懸山式木構建築全國僅此一處,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各類古建築堪稱藝術之瑰寶。

基礎設施

貫穿該鎮全境的S324省道是晉煤外運的主要幹道,近幾年全鎮共修村村通水泥路達88.5千米,石自線,豆黃線均已全線貫通,全鎮28個行政村都通了水泥路,到2006年底,全鎮共有3206戶有線電視,程控電話達3514戶,移動通訊覆蓋率達80%,真正適應了新形勢下和諧社會義新農村建設的信息化要求。
主導產業
(1)整合水能資源,全力培植水電產業。截止2006年底,全鎮共建成水電站7座,年發電量達940千瓦時。按照服務水電、搞好開發、建好生態鎮的要求,做好水、電、路等網路配套建設工作,傾全鎮之力支持漳河幹流小電站建設,巧借外力,拉動鎮域經濟發展。同時,整合資源抓招商,推動電站技改工程建設,力爭用3—5年內把石城建成真正意義上的“漳河明珠”,為培植平順東北部水電產業集群打牢基礎。
(2)整合礦產資源,大力培植潛勢產業。走精品名牌之路,提高質量品位,將矽礦資源培植成主導產業。預計今年可投產營運。同時招大商用資源和市場運作好高純矽項目的落地,力爭建設高品質的多晶矽生產基地。
(3)整合山場資源,精心培植生態產業。發揮山場優勢,堅持種植梧桐、柿子、石榴,同時搞好花椒、無核黒棗的深加工產業使其成為濁漳河流域輻射帶動能力強的富民產業;同時搞好香菇的大棚養植,讓其真正成為一項富民惠農的好項目。
(4)整合山水文化資源,努力培植旅遊產業。以聚源蘆葦風景區、龍門寺風景區、世外桃源風景區、紅旗渠源風景區四大景區為依託,以漳河特色地域文化為底蘊,巧打特色旅遊牌。積極與紅旗渠進行區域合作,繼續加大龍門寺的開發和建設,逐步打通“紅旗渠——石城——太行水鄉”跨省旅遊大通道,全力投入把旅遊產培植成拉動石城經濟大飛躍的新興產業。
石城鎮新農村建設如火如荼。列入新農村建設示範村的是石城村,整治村是源頭村。石城村建成1處文化休閒廣場和新建石城客運中心一處。共投資50餘萬元,用於硬化街道、牆面水泥掛麵和白化、垃圾淨化、通道綠化等。源頭村是該鎮新農村建設的整治村,新建1000米的河道治理工程,集生態造地、旅遊觀光、水面養殖為一體多功能項目。形成生態觀光、休閒垂釣、人在岸上、影在水中太行水鄉風韻;配合龍門寺旅遊開發,大搞路基拓寬改造和硬化、綠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