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可

石可

石可,一九二四年生。字無可,號未了公,又名石之琦。山東諸城舜王街道人。30年代末學習版畫, 1943年參加中國木刻研究會,金石書畫、版本目錄之學師從著名考古學家王獻唐先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石可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山東諸城舜王街道
  • 出生日期:一九二四年生
  • 職業:畫家
  • 主要成就:獲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等
  • 代表作品:《石可版畫選》、《魯硯》、《論語箴言百印》等
  • :無可
  • :未了公
  • 又名:石之琦
個人經歷,個人作品,社會評價,

個人經歷

版畫作品曾獲第一屆全國青年美展一等獎,第六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優秀作品獎。代表作品有《門》、《魯難未已》、《孔子生平事跡圖》等。大型雕刻壁畫《孔子事跡圖》(長期陳列於曲阜孔廟詩禮堂)曾獲日中文化交流中心頒發的1990年度金獎、新加坡東方哲學所頒發的金獎。1991年被中國美術家協會授予“中國新興版畫貢獻獎”。其版畫、陶藝、魯硯曾兩次赴日本展覽,並赴香港、新加坡、美國等地展覽。
石可
曾任青島市文聯副主席、青島市美協副主席、山東美協副主席、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版畫家協會會員、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國工藝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孔子基金會理事、第四、五、六屆省政協常委。
石可先生是使魯硯重顯於世的人。他多年來選擇良石,精心製作,馳名中外,早為鑑藏家所珍賞。他在大汶口-龍山文化古陶藝術美學的發現和發展方面,做出了可喜的貢獻。同時,還在我國古陶藝術的基礎上,創製了巨幅連環陶畫:《孔子生平圖》。
石可先生是位實踐家,他的足跡遍印山東半島的山山水水,使他摸清了多種魯石的分布情況,以及特性和特色。從漢瓦硯到唐、宋古硯,石可先生都悉心揣摩,對於鄉賢高南阜的制硯技藝,有更深刻的領會。因之,石可先生製作的魯硯,都因石制宜,醇古大方,風格獨具。
石可先生不僅把名字和石頭聯繫在一起,而且把生命也和石頭聯在一起。他每發現一塊美石,就如天文家發現一顆新星一般,簡直欣喜若狂。但是在十年浩劫中,愛石成癖成了他的罪狀。造反派要他親自推著小車把他胼手繭足搜求來的石頭,傾倒到海里。他當時真想以身殉石,但是想到這一撮人,不會把人間美石都消滅掉的,只要有石在,就有石可在。他沒有死,他要和石頭在一起生。現在,石頭在他手中,煥發出新時代的生命,成為人們生活中的花朵,這正是他把自己生命傾注進去的結果。
石可在荒煙蔓草中尋石問陶之際,忽然發現了一個遠古的"坩堝",他為此事,曾要我為他題"坩堝發現者"五字贈他。我認為這比什麼都更能表現石可這個人的愛國心。在四五千年前,我們的先民已經使用坩堝了。他找到這個證據更增加了我們民族的自豪感?
石可先生為了實現龍山文化復興的大業,觀摩三千萬件出土實物,找尋出它們中間的演變脈絡,從最初的實用器物,發展到明器,而形成一種蛋殼陶,一直到形成為銅器造型的前身。他的百餘件作品,就是按照這種歷史的發展,來使龍山文化的美學完整地呈現在我們面前。龍山陶器雖然製作規模很大,但還沒有固定的模式。據石可先生研究,他認為每件出土陶器都是一件獨特的手工藝品。他選出了有典型性的七萬多件陶器來,又選出有代表性的加以複製。所以,在這次展出時,參觀者和鑑藏家們不僅可以看到大汶口-龍山文化的美學的再現,而且,可以看到歷史的軌跡,總是伴隨著真、善、美前進的。
石可先生是一位不知疲倦的探索者,他用幾年的工夫,又製作了《孔子生平圖》,也就是新《聖跡圖》,他吸收《武梁祠》的藝術神髓,使作品更富於真實感和立體感。為了配合這些形象,石可先生還選出一萬條《論語》上的話,刻為箴言章,使人們對這位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作更進一步認識。

個人作品

出版專著有《經學分類法》、《國學圖書分類法》、《山東圖書分類法》、《人民的新時代》(個人木刻集)、《石可版畫選》、《魯硯》、《論語箴言百印》等。

社會評價

藝術大師劉海粟贈給石可以"石敢當"的美稱,李苦禪題他製作的魯硯:"恨南阜未見",可謂定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