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勒寨

石勒寨

石勒寨位於太行山龍脈之地北源山下上半里。《武鄉縣誌》記載:“石勒城在武鄉縣北源山上半里,周圍四百六十步。晉永嘉末,勒屯兵於此,今建文廟。”現在雖城池堒毀,文廟無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勒寨
  • 外文名稱:shi le zhai
  • 地理位置:武鄉縣城往東5公里的故縣鄉故縣村
  • 占地面積:100畝
  • 開放時間:早9晚6
  • 景點級別: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著名景點:古城區
石勒寨背靠北山,依山形而建城牆。留一南寨門,上寫‘龍門’倆字。石勒城最高處為北台頂,是後趟國皇家祭天台。祭天台後為祥雲崗 。
石勒寨地下有浩大軍事工程。兵洞縱橫交錯,四通八達。擁有軍事和生活二大功能。兩種造型,不同用途的兵洞。方頂洞為皇家出入通道,設有秘密瞭望孔和生活洞穴。主要用於護衛和觀察敵情以及生活起居;洞穴結構為上下直角,左右通道結構。其特點是“上下短距離通行防追禦敵,左右通道一真一假護衛擊殺”。桃尖頂洞主要以平直通行,上下二層為主體結構。其結構特點:洞中有洞,洞洞相連。洞頂通天,洞下通水。真洞假洞,真假不一。洞口眾多,防守兼攻。假斗洞穴結構造型特別。其特點有運送,迷惑、阻擋、擊殺、防水、防火、排煙、生活,起居,儲存等攻能。主要用於防禦、出擊以及生活三大功能。地下兵洞上能連崗,中能通灈,下能接水 。在冷兵器時代,兵洞配合城牆防守,形成完美的防禦工事。
石勒寨地下兵洞具有明顯的羯胡民族文化特色。其兵洞結構穾顯羯胡民族之智慧與洞穴情結。建築風格與現在當地住宅窯洞建築風格一至,為桃尖頂洞建築風格,區別於漢人窯洞建築。在防禦上兵洞的結構又與[石勒皇陵墓葬區]一處地上建築防禦結構一致,功能相同。
根據當地傳說,以及地理位置特點,石勒寨為龍頭之地,龍身延伸至賈豁鄉與榆社交界處。從地理結構來講,從石勒寨算起至賈豁與榆社交界處正好為九重山,即層層而上九個台階。
站在北台頂環顧四周,正映風水學術“南亭川”格局。石勒寨東西倆側重山環抱。特別是東山由如一條栩栩如生的下山蛟龍,活靈活現。在龍頭之處叫石疙瘩的地方有一被封存的千年土窯洞,傳說為石勒出生地。
西山形似一隻臥虎,雖已被破壞,但整個山形還存在,假以想像亦能勾勒出虎形。
石勒寨的正前方為朱雀南神山。南神山為佛教聖地。有史為證,南神山當初佛教神僧佛圖澄大和尚曾在此結矛蓬而居。
石勒寨正南隔河相望正是一馬平川的南亭川。南亭川連綿數里,可容千軍萬馬。正對白虎山之處的南亭川之地,有一古老點將台遺址。傳說為石勒點將台。
在南亭川與石勒寨之間有一條自西緩緩而來,蜿蜒向東的漳河水由如玉帶纏腰一般。
石勒寨背後玄武之地臥龍山。臥龍山正處在古道 關之東。
據長治市原市委副書記、市人大主任,當地土生土長的東河溝村人張松義先生介紹。早上天亮時,站在北台頂向南望去,看上去像一波波麥浪的地氣非常濃厚。那是脈穴很大的像征。其它地方很少遇到。
古人講究風水。同時以先設寨後建城的古代建城慣例,自北魏開始,武鄉縣縣城由原來的榆社縣社城所在地遷移到石勒城,即現在的武鄉縣故縣鄉故縣村。
故縣鄉故縣村自北魏年,到一九四七年曰本人燒毀,武鄉縣在此有一千四百五十七年的縣城史。
故縣村西有龍湖,東為南神山,面朝南亭川,背靠石勒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