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上村(江西省寧都縣石上鎮下轄村)

石上村(江西省寧都縣石上鎮下轄村)

江西省寧都縣石上鎮下轄村位於石上圩鎮,是石上鎮人民政府駐地所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石上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所屬地區中國江西省贛州市
  • 政府駐地:梅江鎮廣場南路
  • 電話區號:(+86)0797
  • 地理位置: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
簡介,風俗,

簡介

位於石上圩鎮,是石上鎮人民政府駐地所在。全村轄28個村小組,880戶農戶、3039個農業人口、1525個勞動力。有土地面積47974畝,其中耕地3654畝,林地44275畝,水面45畝。村內以種植水稻、西瓜、白蓮和三黃雞養殖為主,礦產資源主要有樟蓮湖溫泉、瑩礦等。村內主要客家民俗文化活動有“割雞”,是頭年村內居民生了孩子的家庭在次年元宵節期間“割雞”以示祝賀添丁納福,人丁興旺。境內還有湖州佛岩教景點。

風俗

相傳明朝萬曆年間,村里一位姓李的財主,因夫人陳氏得夢而建漢帝廟,廟建成後果然生下一子,取名漢靈。次年正月十四日,漢靈彌月之喜,李財主到漢帝廟殺雞敬神。自此,村里人生了兒子,都會去廟裡殺雞。因客家人忌諱“殺”字,故稱“割雞”,從此,在村里便逐漸形成為一種奇特的習俗。還傳說漢靈一生樂善好施,曾獨資興建一座大木橋,架通了梅江東西兩岸。時值元宵節,大橋落成,漢靈的夫人生下第五個兒子,正好三朝湯餅之喜。漢靈非常高興,一邊大辦喜宴,一邊請巧扎匠(俗稱“紙紮師傅”)趕製六盞花燈,以每子一盞,共五盞,困取“好事逢雙,再添新丁”之意,故以六盞合成一擔。當晚,漢靈親自挑著一擔燈,敲鑼打鼓去游廟、遊街、游村。從此,石上村便形成了民眾性的“擔燈”習俗,並約定俗成,挑燈人必須是德高望重者。這就成了遐邇聯名的“割雞擔燈”。
“割雞”,奇就奇在搶先開割,說是“先割雞,先興發,先開人”。為此,在先前,吵口鬥毆之事常有發生。解放後,當地要民政府責成有關部門出面調解引導,以防爭吵。故從1956年起,每年正月十四日上午由有關幹部召集添丁戶拈鬮,安排“割雞”與“擔燈”次序。當天下午5時起,以打銃為令,按序“割雞”。每割一雞響一銃。割雞完畢,進行“敬神”與“傳福”。即由一長者(指定的挑燈人)端著點燃一對大紅蠟燭的燈架,並配二青年保護,隨後一人手提竹籃,內盛一隻煮熟的著了紅色的全雞和茶酒各一盅到漢帝廟、社公廟、穀雨廟、祠堂、青源祖師壇敬神。接著到親友家敬神,意為傳福,預祝來年都能添丁“割雞”
“擔燈”,早期是從神廟游到街上,再游遍全村。清末至2017年,先擔到各自祠堂內鳴炮,然後繞村一周。繞村時,每一擔燈只配一鑼,謹慎肅穆,每一位擔燈人要二人保護。一路上不鳴炮,只敲鑼,俗說“鑼聲治邪”。此話道出了繞村游燈實含“喜神逐邪”之意。繞村走完,進行游祠、游廟、遊街。游完街,分散活動,各自到親友家“游燈傳福”。
“擔燈”以鳴銃發令, 正月十五日下午5時響第一銃,“擔燈”到各自祠堂內鳴爆;第二銃到村口涼亭邊集合,以龍燈、竹子燈導行,“擔燈”按鬮序隨行。正月十五日下午7時後結束,約歷時2小時,行程5公里。游燈結後,禾坪上(今在農民文化宮內)響起了演戲的鑼鼓。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