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都石上割雞擔燈

基本介紹

  • 項目名稱:寧都石上割雞擔燈
  • 主題詞:民俗,石上割雞擔燈
  • 認證級別:省級
  • 項目分類:民俗
  • 國家:中國
  • 認證時間:2010年
  • 認證批次:第三批
  • 申報地區或單位:中國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
簡介,歷史淵源,基本內容,基本特徵,瀕危狀況,

簡介

石上割雞擔燈是一項典型的客家民俗文化活動,其傳承在江西寧都石上村,已有1000多年的傳承歷史。頭一年,所有生了男孩的家庭,在次年的元宵節前一天,也是就正月十四下午4點,都必須到村頭漢帝廟裡祭拜——割雞,所謂的割雞,就是殺雞,用刀抹雞脖子,因客家人忌諱“殺”,所以叫“割”。擔燈的由來,據說和李長貫的兒子李漢靈有關。由於李長貫年年朝拜漢帝廟,李漢靈的老婆竟然生了3對雙胞胎男孩和2個女兒,人丁興旺,家財富聚,四周鄰人非常艷羨,也紛紛來朝拜漢帝廟,漸成風俗。而擔燈的個數,6盞長桿上的燈,暗喻6個男孩,前面2個小燈,暗喻2個女孩。有男有女家族傳承,六和八本身都是吉利數,也叫好事成雙,龍鳳呈祥。

歷史淵源

石上割雞擔燈已有1000多年歷史。相傳唐朝未年,從山東,浙江,湖南等地遷來幾十戶人家在石上建草蓬居住。其中有一李姓人家,戶主叫李長貫,他家有萬貫家財,年紀已五十多歲,妻子也有四十多歲了,卻未生得一男半女,夫妻兩為此心情一直不好。一夜,妻子突然做了一個夢,夢見在村子南面的河壩邊有一座漢帝廟,她就進到廟中朝拜,自己竟然生了一個兒子。第二天,丈夫聽了她的夢境後,念念有詞地說:“如果真能圓了這個夢,我就按你夢中所見的地方,建起一處漢帝廟。並塑漢王金身,年年都去殺雞朝拜。”這樣說過不久,婦人果然懷了孕,並在當年十二月十四日生下一個男孩,取名為李漢靈。為此,李長貫履行了他的諾言,在婦人所夢之地建起漢帝廟,並塑起了漢王和玉帝等神像。這個廟是在次年正月十四李漢靈滿月的那天竣工。這一天,李長貫夫妻帶著兒子漢靈,拿著香燭、鞭炮和一隻大雄雞,前去廟裡朝拜。
20年後,李漢靈娶妻生子,十年內連生了三個雙胞胎男孩,之後還育有兩女。李漢靈感激上蒼和漢帝菩薩,不斷地做善事、好事,得到了村民的一致好評。村人認為漢帝菩薩能顯靈,能保佑自己生兒育女,家庭興旺。漸漸地每年正月十四,村人都會拿著香竹、鞭爆,提著大雄雞到廟內,殺雞、燃燭、焚香、放鞭炮,進行朝拜,以示祭祀。到了十五元宵節那一天,還要擔著兩盞燈籠到漢帝廟去朝拜。當時,人們把這項民俗活動叫做:殺雞。後來人們認為一個“殺”字帶著血腥味,不吉祥,便將“殺雞”改稱作“割雞”。到元朝仁宗(1312年),這項活動由“割雞”演變成了“割雞擔燈”,其中所擔的燈叫“世燈”。到1875年,這項活動中又加進了龍燈。新中國成立後(1957年),又加進了馬燈。“文革”時期停止了活動中的舞燈活動,而“割雞”一直在進行。之後,漢帝廟被拆,村人照樣在漢帝廟的地址割雞。改革開放後,漢帝廟被重修,相關活動也得以恢復,且規模越來越大,在相同製品的製作方面,越來越精良,在外界的影響越來越大。

基本內容

一、初九馬燈隊組織頭年新添丁戶開會抓鬮,確定“割雞擔燈”隊伍的先後次序。
二、十二至十三日親戚道賀:添丁戶的親戚,朋友,送上禮物進門道賀,恭賀添丁大喜。新生兒外公外婆送禮將出錢顧請一班“割雞擔燈”時的鼓樂隊(約600-700元),送上一串100元左右的鞭炮;兩隻大雄雞;麵條4斤;果餅2斤;香菸1條。
三、正月初十四割雞:馬燈會打過一聲神銃之後,割雞戶迅速進到漢帝廟,放爆竹,擺供品,燒香燃燭;神台前殺雄雞,並將雞拿回家製成第二天擔燈時的供品。等所有的割雞戶完成割雞程式之後,隊伍游往佘公廟、六房祠(李氏的總祠),並燃炮祭拜。之後還需前往南街、十字街、文化宮、鎮政府、東街、北街、十字街、老街、老宮廟(清源祖師堂)等地,之後各割雞戶回到各自的分祠。
四、正月十五,擔燈。擔燈儀式程式較割雞儀式更為複雜,其目的主要是帶領新添的人丁去參拜祖先和神明,以期獲得他們的護佑。
割雞、擔燈儀式結束後,整個活動並未結束,之後還有由馬燈會組織的唱戲。

基本特徵

石上村的“割雞、擔燈”活動,流傳幾百年,內容豐富多彩,是石上人正月鬧元宵的主要活動。作為一種民俗文化,它集祖先崇拜、神明崇拜、鬧元宵、燈彩等諸種活動於一身,以其獨特的魅力吸引了以李氏宗族為主的石上村一代又一代人的參與。

瀕危狀況

作為一種迷信色彩很濃的傳統活動,寧都石上割雞擔燈有不融於當今時代的地方。“割雞、擔燈”活動本身的弊端,再加現代化對農村傳統觀念的衝擊,已經使一部分年輕人對這一活動失去興趣,認為費時費錢,划不來,沒意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