矮嶺村民小組

矮嶺村民小組是惠陽經濟開發區拾圍村的一個自然村,是革命老區,也是統籌城鄉發展示範點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矮嶺村民小組
  • 百科名片:惠陽經濟開發區拾圍村的一個村
  • 歷史沿革:曾出過3位老紅軍、11位革命烈士
  • 村情簡介:農村一保五難等已基本解決
  • 經濟建設:村道建設的同時開發區發該村幹部
  • 會議決策:保護老村莊,建設新村莊
歷史沿革,村情簡介,經濟建設,村貌建設,推薦村民就業,革命紀念館,舊祠堂里醞釀會議決策,被稱為“東江紅都”,村民收集紀念館資料,

百科名片

該村打破城鄉壁壘,探索出一條具有區域特色的城鄉一體化發展之路,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變得豐富多彩。如今,該村民小組集體年收入達300萬元,村民每人月分紅500元。
此外,村民通過務工、經商、房產出租等方式增加收入,人均年純收入超過1萬元。矮嶺革命歷史紀念館先後被區、市、省三級黨史部門授予“黨史教育基地”並掛牌,每年“七一”都有不少黨員來這裡參觀接受教育。
矮嶺村民小組位置圖

歷史沿革

矮嶺村民小組隸屬惠陽經濟開發區拾圍村委會。村里曾出過3位老紅軍、11位革命烈士。據黨史記載,矮嶺村民小組是個革命的村莊,在1952年,該村被惠陽縣人民政府授予“矮嶺仔村革命老區”的光榮稱號。該村對革命的貢獻主要有:
一、1929年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中共惠陽縣委機關設立在此,成為指揮惠陽土地革命的中心。
二、1940年,中共前東特委(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在此辦公領導革命鬥爭,很多決策在該村形成,對及時扭轉東江人民抗日游擊戰爭的被動局面,開展東江游擊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
三、抗日戰爭期間,該村7位村民為革命獻身。由於矮嶺村距惠陽軍事、政治、文化重地淡水不遠不近,且土地貧脊,全村人口較少,國民黨淡水反動當局往往放鬆對矮嶺的清剿。該村民眾思想覺悟高,家家戶戶都成為革命的堡壘戶,為革命鬥爭提供了優越的地理環境和堅實的基礎。
1930年10月5日,潛入惠州開展“兵運”工作的中共惠陽縣委書記劉克禮和紅四十九團派來搞“兵運”的黃世梅(中共黨員,秋溪鄉矮嶺仔人),被敵一排長告密而遭逮捕,7日,英勇就義於惠州五眼橋。
1931年 9月24日,在中共惠州縣委領導下,團惠州縣委發動淡水區塘尾、蓮塘面、灘頭、矮嶺仔、周田、上土湖、下土湖等7個團支部,以團員為骨幹組織了40多人的敢死隊,拿著10多支槍和大刀、尖串等武器,由隊長葉賤生(又名葉振良)、副隊長葉偉如、黃永粼、黨代表黃開率領襲擊作惡多端的新圩田畝捐稅所,擊斃田畝捐稅所警隊隊長劉英和田畝捐主任丘中奇,繳槍六、七支,電話機一部。
1935年 春,淡水區矮嶺仔黨支部書記黃開率領13名黨員到荒山野嶺開墾荒地。為掩護身份,掛牌“大同農業公司”。該冬,收穫稻穀200多擔,除解決黨員生活外,大部分救濟貧苦農民。黨支部在民眾中樹立了威信,派出黨員當保甲長,偵探敵人動向,保護黨員活動的安全。
1941年6月,矮嶺仔附近嚴西寮的土匪嚴道東等人在沙坑下水徑打死惠陽縣委交通員葉維新(中共黨員,從黃沙帶檔案去沙坑),繳去左輪手槍一支。縣委令短槍隊消滅這股地方土匪。短槍隊由黃忠率領10多人,在矮嶺仔地方黨配合下,利用土匪擺桌吃飯喝酒的機會下手,擊斃土匪4人,傷其1人。
解放後,淡水與秋長以河為界劃分行政區,矮嶺村因範圍小人口少併入拾圍大隊,由淡水公社管轄,稱拾圍大隊矮嶺生產隊。1997年由惠陽三和經濟開發試驗區(別稱秋長太陽城)管轄,2006年由惠陽經濟開發區管轄,稱拾圍村民委員會矮嶺村民小組。全村總面積2.5平方公里,矮嶺村現有農戶120戶,人口500多人。

村情簡介

矮嶺村民流行講鶴佬話和客家話,村民有一部分姓嚴,大部分姓黃。黃氏先民比附近的客家人較遲到達此地,而選擇河邊地勢不高的嶺墩上建房定居,故名“矮嶺村”,成為講鶴佬的客家人,客家話俗稱“矮嶺仔”。村莊坐落在淡水河中游東岸,村子東邊與南邊分布山嶺,西面地勢平坦,淡水河由南向北穿過村莊西部,原有集體耕地分布在淡水河兩岸,原村民以種植甘蔗、水稻為主,河邊種植竹子。現在所有土地已被徵收,村民從農耕轉向進廠。
矮嶺村民小組現有村集體工業用地9萬平方米,批建地6萬平方米,廠房面積3萬平方米,工業用地全部出租。近幾年,隨著惠陽經濟開發區的發展,在開發區“以地換廠、租地辦廠”的優惠政策推動下,在拾圍村委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矮嶺村的經濟快速發展,矮嶺村民的生活也隨著“水漲船高”。2007年,矮嶺村通過廠房出租、土地出租及其他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00萬元,村民沒田可耕,可出外經商,自己辦廠等,還能每月在村領上固定500元的分紅,加上其他收入,年收入可達10000多元。此外,全村所有村民都參加了醫療保險,農村“一保五難”(即解決最低生活保障、解決看病難、入學難、行路難、飲水難、住房難)等已基本解決。
開發區黨委在拾圍村推出“以地換廠”、“租地建廠”等解決征地問題、發展集體經濟的新路子。該思路不僅可以很好地解決回扣地問題,而且可以帶動第三產業發展,拓寬農民就業渠道,增加農民收入,從而解決農民征地後生活出路問題。目前,矮嶺村已建成“以地換廠”廠房4棟,共3萬多平方米,“租地建廠”出租集體留用地達8萬多平方米,每人每月分紅達500多元。矮嶺村民在征地後的生活出路問題等到了很好解決,並逐步走上了小康生活。

經濟建設

村貌建設

一直以來,矮嶺村民眾出入本村,只有一條狹窄、彎曲的泥爛村道,在雨天,民眾出入非常不便。為了改變這種落後面貌,該村不僅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設村道,而且在村道建設過程中的作物清理、賠償等問題上服從大局。目前,矮嶺村已建成水泥村道4條,共4公里長,已綠化1.5公里。以往交通閉塞的落後小村,如今變得道路縱橫交錯、交通發達。
在抓好村道建設的同時,開發區發該村幹部,利用空餘時間到每家每戶去跟民眾溝通,向民眾宣傳開發區黨委、管委會的新農村建設相關政策、規劃等知識,提倡村民要合法合理建房。這使得亂搭亂建現象在該村得到很好控制,村容村貌整齊有序。為改善衛生環境,該村已按“三清三化”的要求,做好本村衛生工作,已建成垃圾集中堆放點一個,並聘請了專人定點定時清理垃圾。近期將再建設2個垃圾集中堆放點,逐步了改變髒亂差現象,打造舒適宜人的生活環境。

推薦村民就業

村民在征地後,雖然獲得了一定的經濟補償和收益分配,如果不解決就業問題,就難以從根本上增強自身的持續增收能力。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成為一個急需解決的問題。為此,該村在嚴小康同志的帶領下,通過開發區勞動部門免費為村民提供職業介紹、就業指導、崗前培訓,幫助30多名村民進廠就業。同時,他還鼓勵村民自謀職業、自主創業。

革命紀念館

矮嶺村是惠陽的革命老區之一,在革命和抗戰時期,曾出現過3位紅軍和11位烈士,其中黃世梅烈士更是得到過毛澤東、朱德頒發的證書。為了緬懷先烈、牢記歷史,昭示保衛者和建設者的精神風貌,由矮嶺村民小組發動組織,多方籌集資金,建成占地280平方米的矮嶺革命歷史紀念館。館展區分實物區和圖文區,實物區主要展示相關歷史年代的用品用具,圖文區分為: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等六個部分。

舊祠堂里醞釀會議決策

矮嶺村民小組北面一間破舊磚木結構四合院——祥興祠堂是革命舊址。曾擔任中共惠陽縣委交通員的黃其玉老人證實:“當年中共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就設在裡面,中共前東特委書記林平及其夫人也住在這裡。”
該區黨史辦副主任潘新友介紹:中共前東特委主持召開的“上下坪會議”,對及時扭轉東江人民抗日游擊戰的被動局面,開展東江游擊戰爭起到了關鍵作用,而該會議的決策就是林平在矮嶺村民小組祠堂里醞釀出來的。
矮嶺人民繼承革命傳統,發揚老區精神,圍繞“保護老村莊,建設新村莊”的思路推進新農村建設,促和諧穩定新風氣。

被稱為“東江紅都”

“我們村歷史上共湧現出3位享受老紅軍幹部待遇的老戰士,這一位是我們村年紀最大的老戰士,他的名字叫黃開。”在紀念館裡,黃開的大幅照片和事跡展板掛在顯眼位置。站在紀念館內,黃德夫熟練地向記者介紹館內老戰士的事跡。
矮嶺村是一個有著悠久革命歷史傳統的老區。從廣東革命政府東征時期開始,矮嶺村的村民就義無反顧地投身革命。大革命時期,矮嶺是惠州地區革命策源地。1926年,矮嶺村成立了第一個革命組織——— 矮嶺村農會,會員達200多人。1928年春,矮嶺村建立起中共矮嶺支部,黨員有10多人。1929年,中共惠陽縣委機關設立於此,成為指揮惠陽土地革命的中心。1940年,中共前東特委(東江前線特別委員會)在此辦公領導東江人民抗日游擊戰爭。
在土地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矮嶺村曾多次成為惠陽乃至東江地區革命鬥爭的指揮中心,被稱為 “東江紅都”和“小延安”。對於矮嶺村如此輝煌的革命鬥爭歷史,黃德夫很是驕傲。

村民收集紀念館資料

在多年的革命鬥爭中,矮嶺村有11位村民為國捐軀。讓村子裡老一輩村民深感不安的是,矮嶺村的革命鬥爭歷史和烈士的英雄事跡都是靠村里老人口口相傳,沒有過多的文字記載。
“老人一旦去世,曾經在他身上發生過的戰鬥故事就沒人說得清楚。”黃德夫說,隨著老戰士相繼過世,如今村裡有過革命鬥爭經歷的老人已經很少,而且年輕一代對矮嶺村的革命鬥爭歷史也是知之甚少。黃德夫和不少村民覺得,很有必要建一個紀念館用文字圖片把這些歷史記錄下來,教育子孫後代不能忘記先輩們的付出和犧牲。
2005年,村民就開始籌備這個紀念館,後來由於選址問題加上資金不夠,建紀念館的事暫時擱置下來。2007年,村民想方設法籌集到資金,在村里考察一番,決定在村里一個原來叫“大王宮”的地方修建紀念館。當年12月,矮嶺村的革命歷史紀念館開工建設,2009年8月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紀念館建成後,每年都有不少黨員民眾前來參觀。
村民收集資料也花了很多工夫。因為不少參加革命的原矮嶺村村民在外地工作生活,有些已經去世,其後人也在外面工作,要尋找到這些人或後人很不容易,在尋找史料過程中遇到不少困難。花了一年多時間,村民才把建館資料基本收集齊全。
黃德夫表示,作為一名老村幹部,他很樂意做義務講解員,他還要向村委會提議,要在路口設一個顯眼的指示牌,讓更多的人知道這裡有一個紀念館,讓大家都不要忘記先輩們當年的付出和犧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