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城市

知識城市

知識城市(Knowledge City),指通過研發、技術和智慧創造高附加值產品和服務,從而推動城市發展的城市。這些城市在社會的各個領域,都執行一種鼓勵知識培育、技術創新、科學研究和創造力的發展戰略,將知識置於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的中心地位,將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規劃相結合,促進知識傳播和創新,為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可持續的城市大環境,從而為城市打造在未來國際競爭中的核心地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識城市
  • 外文名:Knowledge City
  • 定義:推動城市發展的城市
  • 提出者:瑞典Lund大學雷夫·艾德文森
背景,理念,指標體系,峰會,典範,重慶轉型,主要特徵,

背景

知識城市是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在歐美興起的一個新概念,是一種全新的城市發展理念和戰略。其核心是,在知識經濟和社會發展背景下,從戰略上超越傳統工業社會城市發展模式,有目的地鼓勵市民平等學習與分享知識,通過知識培育、技術創新、科學研究來提升創造力,從而減少物質消耗與污染,達到城市經濟與社會特別是市民個人的協調發展。隨著知識管理這一新型的學科領域近年來的不斷發展,以及經濟的迅速發展對城市在國家和地區發展中日益突出的地位,“知識城市”這一子領域內的研究逐漸受到人們的廣泛關注。到目前為止,國外對其的研究剛剛展開,直接的研究仍然很少。但是其理論基礎如“知識工作者”、“知識社會”、“知識經濟”、“知識管理”等已經有了一定的發展歷史,並已經開始產生較為深刻的社會影響。

理念

矛盾
新古典經濟學認為,勞動和資本是決定生產的兩個主要因素,而知識、生產力、教育和知識資本則被視為體系外一些無關緊要的成分。但隨著上個世紀80、90年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步伐的加快和現代信息網路技術的發展,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以後,誕生了“建立在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和套用之上的新型經濟”(OECD)。這種被稱為知識經濟的表現出這樣一些特點:科學和技術研究開發日益成為知識經濟的重要基礎;信息與通訊技術在知識經濟的發展過程中處於中心地位;服務業在知識經濟中扮演了主要角色;人力的素質和技能成為知識經濟實現的先決條件等(科學周刊,李春芳)。就在知識經濟處在快速發展之際,作為知識密度最高的城市,無論是步入後城市化時代的西方國家,還是處在城市化起步和快速發展階段的開發中國家,普遍面臨著“城市失業率居高不下;城市基礎設施得不到合理使用和維護;空氣、水資源和噪音帶來的環境污染嚴重;由無家可歸和犯罪導致的社會衝突變得更加尖銳”等四大矛盾,且越來越尖銳複雜,直接危及社會的穩定和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以知識為基礎
面對上述種種矛盾,城市社會學家、知識管理工作者和城市管理者深知,處在知識經濟浪潮中心地位的城市,只有強化“以知識為基礎”(knowledge-based)的知識基礎設施建設,整合城市資源,加速城市轉型和產業結構調整,全面提升人力資本的戰略地位,才能促使城市全面升級,贏得競爭的主動權和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正如新增長理論(Romer,1986;1990)認為的那樣,在一個城市,“技術和知識是提高生產力的關鍵因素,而人力資本則是GDP增長的核心”。一個城市要想擁有持續的競爭力,成為“智慧搖籃”的孵化器和擴散中心,就必須高度重視城市的知識含量。比如在美國,被喻為“符號分析師”(symbolicanalysts)的知識工作者已經超過60%,“以知識為基礎”第三產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在紐約、舊金山、芝加哥等,已經超過80%。
在上世紀90年代,美國城市開始轉型時,歐洲的一批知識管理專家從知識與可持續發展的聯繫中,加大了對城市的研究,比如英國倫敦、荷蘭阿姆斯特丹等,提出了把歐洲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的戰略思考。
E100 圓桌論壇
在全球知識經濟快速成長,城市面臨承載力超負荷運轉之際,2004年9月,世界各國一些城市的市長、知識管理工作者和知深學者齊聚巴塞隆納,出席了專題探討“知識城市”的論壇——“E100 圓桌論壇”( E100 Roundtable Forum),以知識城市(Knowledgecitv)為主題進行了廣泛的研討。會議發表了“知識城市宣言”(Knowledge City Manifesto),對“知識城市”的定義和衡量標準進行了明確的闡釋。從此,“知識城市”作為一種全新的理念為國際社會所認同,並融入到許多國家的城市發展戰略之中。該城市發展理念誕生以來,在知識經濟的驅動下,許多國家通過“復興城市”( urban regeneration)計畫,迅速將原有一些工業城市或處於“頹勢”的城市轉型為知識城市。從目前世界成功轉型的知識城市案例來看,國家、區域的政治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時尚潮流城市、文化教育旅遊明星城市、生態環境樂園城市和技術樞紐城市最容易轉型為知識城市。
知識發展在中城市套用
2007年,墨西哥蒙特雷市召開的“全球知識發展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首屆世界知識城市高峰會”發布了“2007年最受尊重知識城市報告”,制訂了一套較為詳細的知識城市評選指標,並評選出了“最受尊重的知識城市”,提出將知識發展套用於城市計畫和管理中,會給未來的發展帶來理性的、積極的影響。
“知識城市”受到重視
知識城市這一概念和理論提出的短短十幾年中,無論是學者還是政府管理人員很快達成了共識,目前世界上已有很多的城市把目標集中在制定和實施21世紀“知識城市”的戰略規劃上,如墨西哥的蒙特雷、澳大利亞的墨爾本等,都制定了“知識城市”發展戰略。
知識城市這個概念涉及到城市生活的諸多不同方面,因此發展知識城市的進程必須得到整個社會的支持,如地方政府、市民、民營部門、中介組織、大學等。這需要一項連貫的策略,從考察城市的優勢、地方政府的政治意願、監管環境、發展知識共享型文化的人口資源和能力。

指標體系

知識城市作為一種發展戰略,自然有其一套硬性的衡量指標。目前,廣為認同的是2004年巴塞隆納《知識城市宣言》中的有關“知識城市”的標準。按照歐洲的定義,衡量知識城市的指標體系包括:衡量知識城市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11個方面,具體包括:(1)有途徑讓知識為廣大市民所使用;(2)公共圖書館網路系統符合歐洲制定的標準;(3)所有的市民能夠使用新的通訊技術;(4)所有的文化服務設施能夠適應中心教育的戰略;(5)擁有一份報紙,閱讀水平達到歐洲的平均水平;(6)學校的網路系統能夠與藝術指導相連,並能夠輻射整個城市;(7)尊重市民文化的多樣性;(8)城市街道具有文化服務的功能;(9)擁有足夠的場地和資源,以供社區和團體開展文化活動;(10)市民中心對多樣性開放,使人們能夠建立起面對面的直接關係;(11)為其他國家和地區的人們提供能夠表達意見的便捷工具和手段。評選分為兩個階段,首先由100個專家、學者組成的評審團來對符合條件的城市進行提名,而後根據不同指標,進行兩輪嚴格的評審,最終確定獲選城市。
由此可見,“知識城市”強調城市知識化、網路化、虛擬化、人文多樣性、知識資本和競爭力。因此,“知識城市”應該是一個“創造力城市”(Creative city)、“科技城市”(Science City)和“數位化”(digital City)城市的頂點(culmination)和最高合成(synthesis),是科學與藝術和諧統一的城市。
為了加速“知識城市”的成長,國際上許多城市還特別重視在商業、教育和藝術等方面的創新能力,以便讓市民每個人都能夠感受到知識的激勵和活力,在相互學習政策,掌握產生能量和合作創造的實踐方式方法中,構築起“知識區(Knowledge Zone)”。而這些“知識區”既是一個地理區,也是產品、服務、工業的切片或實踐區,它會突破地理和產業界限,將創新的實踐活動連線在一起,讓知識從原始點(the point of origin)自由流動,以滿足創新的客觀需求,並裂變成一種知識創新的機會。

峰會

世界知識城市峰會由新巴黎俱樂部主席、被譽為“知識資本”之父的雷夫·艾德文森教授發起,由世界資本學會和新巴黎俱樂部倡導、主辦,其主旨是將知識管理和智力資本規劃相結合,促進知識傳播和創新,為創造高附加值的產品和服務提供可持續的城市大環境,從而為城市打造在未來國際競爭格局中的核心地位。會議是一個旨在探討將知識置於城市規劃和經濟發展中心地位的國際性學術會議,每兩年舉辦一次。首屆峰會於2007年10月在墨西哥第三大城市蒙特雷市召開,並評出新加坡、波士頓和巴塞隆納三個最受尊敬的知識城市。
第二屆世界知識城市峰會將於2009年11月5、6日在深圳五洲賓館舉行,本屆峰會由世界資本學會、新巴黎俱樂部和深圳市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共同主辦,深圳市人民政府提供支持,市社會科學院、香港理工大學知識管理研究中心、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研究生院共同承辦。作為第十屆“讀書月”的活動之一,全球一百多位學者將出席峰會探討“成長中的新興知識城市”。此外,會議將頒發第二屆“最受尊重的知識城市”獎等稱號,西班牙瓦倫西亞、西班牙巴塞隆納、美國波士頓(哈佛大學所在地)、英國曼徹斯特獲得“最受尊敬的知識城市”稱號,年輕的深圳則獲得“傑出的發展中的知識城市”稱號。此前,入圍本屆“最受尊敬知識城市”提名前十位的還包括土耳其伊斯坦堡、澳大利亞墨爾本、加拿大蒙特婁等城市。

典範

目前得到公認的這類具有全球知名度的知識城市有倫敦、曼徹斯特、巴塞隆納、斯德哥爾摩、紐約、波士頓、代爾夫特、慕尼黑、里斯本、匹茲堡、蒙特婁、都柏林、東京、新加坡等。自“知識城市”戰略實施以來,許多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並結合自身城市發展的情況和城市改造,始終著眼於未來的可持續發展,如英國的倫敦、曼切斯特,西班牙的巴塞隆納等,更多的則是把目光集中在制定和實施21世紀“知識城市”的戰略規劃上,又如墨西哥的蒙特婁市(Monterrey City),市長把建設“知識城市”列為政府五項優先實施的工作之一;澳大利亞的墨爾本市(Melbourne City)制定了到2010年把該市建成“知識城市”的宏偉藍圖;荷蘭的德爾芙特(Delft )市提出從土地、水資源、信息技術、創新運輸系統、環境技術五個方面著手,把該市建成“知識城市”;美國紐約市則在改造舊城區中以激活中心城區為目的,加強地產經濟、創意產業的培植,使城市轉型為充滿活力的象徵經濟(symbolic economy)的發源地,對美國其他城市的轉型產生重要影響。除此之外,還有印度的海德拉巴得、埃及的開羅、德國的法蘭克福、荷蘭的阿姆斯特丹、瑞典瑪爾墨(Malmo)、丹麥的奧里桑德地區(Oresund)以及波羅地海沿岸12個國家的城市,都制定了“知識城市”發展戰略。
倫敦
以文化藝術活動為先導提升城市知識品位
倫敦既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十分豐富的世界名城,又是國際社會公認的“知識城市”,也是世界公認的五大城市圈的全球中心城市之一。近年來,倫敦則把目光轉向“知識城市”的打造,其典型標誌就是“城市創新引擎”(urban innovation engine)極為突出。(1)高度發達的資本市場。倫敦是世界金融、保險、股票交易中心。目前城內共有500多家銀行,銀行數居世界大城市之首,僅外國銀行就有470家,每年外匯成交總額約3萬億英鎊,是世界最大的國際外匯市場。同時,倫敦城又是世界上最大的歐洲美元市場,石油輸出國的石油收入成交額每天可達500多億美元,占全世界歐洲美元成交額的1/3以上。倫敦城擁有保險公司就高達800多家,其中170多家是外國保險公司的分支機構。倫敦股票交易所為世界4大股票交易所之一。(2)完善的文化藝術基礎設施。倫敦歷史文化資源豐富,信息交流和傳播業發達。數百家各類大小博物館、圖書館、藝術館、展覽館、市民中心遍及整個城市。建於18世紀的大英博物館,是世界上最大的博物館,集中了英國和世界各國許多的古代文物。倫敦大學、皇家舞蹈學校、皇家音樂學院、皇家藝術學院和帝國理工學院等舉世聞名,其中成立於1836年的倫敦大學擁有60多個學院。來自世界各國的學生構成的文化多樣性,在這裡表現得淋漓盡致。倫敦著名的《泰晤士報》、《金融時報》、《每日電訊報》、《衛報》、《觀察家報》、《周刊》等報刊和英國廣播公司(BBC)以及路透社,每天都是世界的關注的焦點。(3)四通八達的門戶。倫敦擁有希思羅和蓋茨維克兩個國際機場。而希思羅機場是歐洲客運量最大的機場,平均每分鐘有一架飛機起降。市內9條全長414公里的捷運幹線,延伸到城市的每個角落,極為方便。除此之外,通信服務、公共汽車服務、計程車服務和港口服務堪稱世界一流。正是這些豐厚的歷史文化,完善的基礎設施,發達的教育和金融服務業,便捷的門戶交通等,使倫敦成為世界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才流的中心,每年來此從事商務和旅遊的人數達到800多萬人。(4)以文化藝術活動為先導。即使這樣一個充滿活力的“知識城市”,自2004年歐洲倡導實施“知識城市”戰略以來,倫敦市政當局更是以此為契機,瞄準更高目標,繼續挖掘利用“城市創新引擎”新的內涵,以文化藝術活動為依託和紐帶,通過在本市或是直接走出去等方式,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科技博覽、教育交流活動,來增強倫敦作為典型“知識城市”的品位和影響力。據統計,僅2006年倫敦各種重大的文化藝術活動就應接不暇,其中,喜劇活動11場、家庭活動23場、電影活動11場、歌劇節9場,體育賽事24場、重大事件8場、舞蹈活動4場、節慶活動24場、各種展覽36個,音樂活動39場,戲劇活動64場、古典和傳統藝術4場,始終讓城市的主人和外國訪問者感受到藝術無處不在,知識無處不有。
曼徹斯特
創意產業成為“知識城市”的核心地位
英國老牌工業化城市曼徹斯特也是國際公認的“知識城市”典範。2004年以來,城市當局不斷創新,繼續制定出贏得未來話語權和核心競爭力的發展藍圖,旨在讓曼徹斯特成為“創意產業之都”。為此確定了兩大目標:即確保城市的復興計畫得到認同和支持,使之成為一個震撼性的文化和知識之都;鼓勵本地市民圍繞五大主題踴躍參與文化活動。(1)文化之都,即建設、持續發展文化基礎設施,保護文化投入的利益;(2)文化與學習,即確立文化在學習、提高教育水平中的角色地位;(3)文化大同,即鼓勵市民參與文化活動;(4)文化經濟,即推進可持續發展的文化經濟;(5)文化行銷,即協調開展各種行銷活動,提升城市文化形象。更為重要的是曼徹斯特深刻地意識到“21世紀的成功城市將是一個文化城市”;“文化是知識經濟中至關重要的創造力”。因此,城市當局和利益攸關人自覺把發展文化產業和”知識城市”戰略放在城市發展的核心地位上。幾年來,已經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
西班牙巴塞隆納
文化成為主導“知識城市”的創新引擎
西班牙的巴塞隆納是“知識城市”戰略的發源地。在世紀之交制訂了新世紀第一個10年的發展戰略,提出“城市即文化,文化即城市”的戰略構想,並在進一步反思該城市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的發展歷程之後,明確提出21世紀巴塞隆納將開始第三次“轉型”發展,重點在內容產業、知識產業和可持續發展上,可見文化產業將在新世紀的轉型中發揮主導性作用,成為“知識城市”新的“創新引擎”。
為了實現上述發展戰略,巴塞隆納市政當局在知識層面上主要抓好六項工作:(1)強化巴塞隆納作為一個文化內容生產“工廠”的能力;(2)使文化成為社會凝聚力形成的關鍵因素;(3)使巴塞隆納融人數位化文化潮流;(4)動態保存文化遺產;(5)充實非凡的大都市的文化空間;(6)充分發揮巴塞隆納作為一個國際文化交流與推廣平台的作用。另外,巴塞隆納市政當局還提出了要實行全新的文化管理模式,即契約、自治和評價;充分認識到在現代社會中文化管理的法治化、社會化和科學化趨勢。
都柏林
以高新技術為先導,增強城市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
瀕臨愛爾蘭島東岸的都柏林彎的都柏林,憑藉該國近10年來迅猛發展的經濟,在打造知識城市中克服了許多障礙,發揮了領軍作用,主要表現為,通過將傳統的投資與新的資本化方式的結合,強化了城市中知識的作用,加速了城市和產業的轉型和升級,尤其在是將其工業結構轉換到高科技領域方面進行了艱苦的努力。
在上個世紀80年代,都柏林還是一個衰退的工業城市,經濟狀況異常嚴峻,產業大多集中在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人均GNP只有60%,遠遠低於歐洲的平均水平;失業率居高不下,教育水平也很低。要想把這樣一個城市轉變為知識城市難度可想而知。但是,市政當局在愛爾蘭中央政府的支持下,緊密依託地方發展機構,匯聚各方力量,僅用不到十年時間就成功地將城市轉型為一個典型的知識城市。他們的主要做法是,通過結構性和系統性的努力,採取吸引高科技跨國公司到該市投資,使外資公司的總數超過1000家;提供廉價、受過良好訓練的勞動力;減免或降低稅收(企業稅僅為12.5%,遠遠低於英國的31%);強化教育投入,1985年以來,政府在教育上的公共開支增長了150%,並一直是政府制定國家發展戰略規劃時的首要開支。如今,愛爾蘭還實現了免費大學教育,成為目前世界上15-29歲年段人口在校就讀率最高和人均受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

重慶轉型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中國城鎮化已經進入快速發展階段,在新城市不斷誕生的同時,原有的一些工業城市、資源型城市、港口城市等面臨著轉型的極大壓力和挑戰。有鑒於此,今天的中國城市,無論是老城市轉型,還是新城市誕生,都在積極探索"知識城市"之路。重慶作為國家賦予的"五大定位"中心城市,其城市功能定位、產業結構組成、以知識為發展基礎,都佐證了重慶作為我國目前最有條件轉型為國際化"知識城市"核心競爭優勢。自2003以來開工建設的大學城,便是重慶為國際化轉型,乃至西中國大發展打造知識人才培養、儲備、輸出的"西部之腦",所跨出的極其重要的一步。
重慶成"知識城市"轉型首站 "知識城市"(knowledge city)是上個世紀90年代在西方城市轉型、復興中誕生的一種城市發展新理念或"流派",其宗旨是要在全球化和知識經濟的背景下通過充分利用現有城市的社會、經濟、文化資源,實施以"知識為基礎發展"戰略,加速城市社會、經濟空間結構轉型,以促進可持續發展,提升城市參與全球循環的核心競爭力。 "知識城市"發展理念誕生以來,在知識經濟的驅動下,許多國家通過"復興城市"計畫,迅速將原有一些工業城市或處於"頹勢"的城市如倫敦、曼徹斯特、巴塞隆納、斯德哥爾摩、都柏林、代爾夫特、慕尼黑、里斯本、紐約、波士頓、匹茲堡、蒙特婁、東京等轉型為國際公認的"知識城市"典範。 分享知識的有效途徑、"以知識為基礎"的第三產業、公共圖書館網路系統、文化服務設施、市民文化的多樣性、城市街道具備文化服務功能、擁有足夠的空間綠地等因素,是判斷一個城市是否具備"知識城市"特徵的主要標準。從目前世界成功轉型的知識城市案例來看,政治經濟中心、金融中心、時尚潮流城市、文化教育旅遊明星城市、生態環境樂園城市和技術樞紐城市最容易轉型為知識城市。 綜觀世界成功知識城市的範例、知識城市應該具備的基本特質,重慶具有區域經濟、金融、時尚潮流、文化旅遊教育中心和生態環境樂園以及多元文化形態等多重城市特質,在我國是最有條件轉型為國際"知識城市"的城市。

主要特徵

知識城市在執行硬性標準的基礎上,一般具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城市基礎設施完善
成為“數字城市”(Digital City)。 知識城市首先是宜居的城市,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生活環境,城市各方面基礎設施健全,注重城市的開放性和資源的整合性,優先構架城市網路,全球聯網實現知識資源共享。
以創新為動力
成為“創新城市”與“科技城市”(Innovation City and Science City)。知識城市的產業結構向高附加值、知識型產業演進,以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的知識型服務經濟對城市經濟的貢獻率占有主導地位。同時積極發展高新技術產業,鼓勵創新。
資本市場發達
成為“金融之都”(Finance City)。知識城市具有完善的金融資本市場,充分挖掘城市自身的特質,增強城市的吸引力和承載力,廣納國際性大公司總部落戶,以構建區域性和國際性的資本市場和運營中心。
完善文化基礎設施
成為“人文城市”(Culture City)。注重文化的多樣性和包容性,以博大的胸懷接受不同文化,並創造條件使之融入到城市的主流文化之中,發揮“創新引擎”的功能。
吸引人才
成為“智本城市”(Intellectual Capital City)。知識城市有良好的教育基礎設施,把吸引人才放在突出位置,制定包括住房、福利、薪金等在內的優惠政策,廣納國際性人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