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覺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

知覺選擇性是指個體根據自己的需要與興趣,有目的地把某些刺激信息或刺激的某些方面作為知覺對象而把其他事物作為背景進行組織加工的過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知覺選擇性
  • 外文名:perceptual selectivity
定義,作用,影響因素,兩歧圖,

定義

知覺選擇性是知覺特性的一種。個體對作用與感覺器官的刺激信息有意或無意的進行選擇加工的現象。受刺激物的物理特性、知覺主體的態度、興趣、期望和知識經驗等因素的影響。
強度大、對比鮮明、運動變化符合人的興趣和期望的刺激物容易被選擇為知覺對象。有利於個體從作用於感官的刺激物中選擇少數重要的或其重要方面進行反應,排除次要刺激物的干擾,從而更有效的認識外界事物,適應外界環境。

作用

知覺選擇性作用於人的客觀事物是紛繁多樣的,人不可能在瞬間全部清楚地感知到;但可以按照某種需要和目的,主動而有意地選擇少數事物(或事物的某一部分)作為知覺的對象,或無意識地被某種事物所吸引,以它作為知覺對象,對它產生鮮明、清晰的知覺映象,而把周圍其餘的事物當成知覺的背景,只產生比較模糊的知覺映象。知覺的選擇性既受知覺對象特點的影響,又受知覺者本人主觀因素的影響,如興趣、態度、愛好、情緒、知識經驗、觀察能力或分析能力等。知覺的選擇性與知覺的其它特性是密不可分的,被選擇的知覺對象通常是完整的、相對穩定的和可以理解的。
人在知覺事物時,首先要從複雜的刺激環境中將一些有關內容抽象出來組織成知覺對象,而其它部分則留為背景,這種根據當前需要,對外來刺激物有選擇的作為知覺對象進行組織加工的特徵就是知覺的選擇性。
由於人每時每刻所接觸到的客觀事物眾多,因此不會,也不可能對同時作用於感覺器官的所有刺激信息進行反映,而是主動地挑選某些刺激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而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擾,以形成清晰的知覺,並迅速而有效地感知客觀事物來適應環境。
所以,人們總是有選擇地只對自己有重要意義的刺激物作為知覺的對象。知覺的對象能夠得到清晰的反映,而背景只能得到比較模糊的反映,這樣,我們就可以遊刃有餘地清晰的感知一定的事物與對象。例如,在課堂上,學生把黑板上的文字當作知覺的對象,而周圍環境中的其他東西,比如頭頂的電扇、牆上的標語、同學的面孔等便成了知覺的背景。
你在街上碰到了自己的朋友,在你與朋友交談的過程中,你們所聽見的不只是對方的話語,而且還有商店打折促銷的廣告聲、汽車發動機的噪聲、行人的說話聲等。在這種情況下,你的朋友的說話聲是你的知覺對象,他的講活你聽得很清楚。而其他聲音則是這種談話聲的背景,儘管聲音很大而你仍然聽不清楚。喧鬧吵雜的餐館裡,你卻能夠辨析出你的朋友在喊你的名字,這通常被成為雞尾酒現象。
當注意指向某個事物時,該事物便成為知覺的圖形,而其他事物便成為知覺的背景。當注意從一個圖形轉向另一個圖形時,新的圖形就會“突出”而成為前景,原來的知覺圖形就退化成為背景。因此,支配注意選擇性的規律,也決定著知覺圖形如何從背景中分離出來。

影響因素

1.受客觀刺激物特點的影響
(1)刺激物強度大、對比明顯、顏色鮮艷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光線強、聲音響、輪廓分明的刺激物容易被成為知覺對象而被加工。反之,光線暗淡、聲音微弱,輪廓模糊的刺激物不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2)刺激物在空間上的接近、連續,或形狀相似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符合知覺組織的原則,當在其他條件相同時,空間上彼此相鄰或接近的刺激物,或者具有連續性的刺激物、在視野中相似的刺激物等,都容易組成圖形而從背景中凸顯出來被知覺加工和處理。
(3)刺激物符合“良好圖形”原則,即圖形具有簡明性、對稱性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在視野中,對稱部分、具有良好連續的部分、存在簡單結構的部分等容易組織為圖形而成為知覺的對象。
(4)刺激物輪廓封閉或趨於閉合時容易成為知覺的對象。
2.視野中封閉或趨於閉合的部分容易組組織為圖形而成為知覺的對象,它符合知覺組織的閉合原則。
3.知覺選擇性受人的主觀因素的影響
4.人的知覺選擇性不僅依賴客觀刺激物的物理特性,還與知覺者的需要和動機、興趣和愛好、目的和任務、已有的知識經驗以及刺激物對個體的意義等主觀因素密切相關。

兩歧圖

右圖是說明知覺選擇性即知覺中對象與背景關係的兩歧圖,1915年由丹麥心理學家Edgar Rubin 提出。兩歧圖既可以看成是一隻杯子,也可以看成是兩張人臉。如果你盯著圖中白色部分看就會看到一隻杯子,那么圖中的白色部分(杯子)就是知覺對象,黑色部分(人臉)就會成為知覺的背景;如果你盯著黑色部分看就會看到兩張人臉,那么圖中黑色部分(人臉)就是知覺對象,白色部分(杯子)就會成為知覺背景。
知覺選擇性-兩歧圖知覺選擇性-兩歧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