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大V“童瑤”詐捐事件

知乎大V“童瑤”詐捐事件

2015年5月前後,有知乎網友通過知乎平台發布長文,稱自己系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女大學生,家境平平,父母為其湊足手術費用並進行了手術,此後遭遇手術失敗,其生無可戀,不願繼續靠藥物維持生命。

此後,一名為“童瑤”的知乎大V推薦該文,並稱自己親自去看望了前述網友,希望為其募捐。由於“童瑤”擁有近6萬冬粉,發起募捐後不少網友紛紛獻出了自己的愛心。

此後,有大量網友質疑其在受捐後仍長期匿名,對該賬號進行了人肉搜尋,並指兩個知乎賬號其實為同一人所有,該男子姓童,籍貫為江蘇省蘇州市,現年25歲。

事件過程,事件結果,社會影響,

事件過程

2015年5月知乎上一篇名為《長期被疾病折磨,結束生命是最好的選擇嗎》的提問帖。題主@ck小小在帖子中稱,自己是一名患有先天性心臟病的22歲的女大學生,因小時候錯過了治療,病情一直靠藥物維持。父母決定用所有積蓄來為她做次手術,沒想到手術卻失敗了。希望破滅的她,想結束自己的生命,不再拖累父母。
由@ck小小發起的話題,迅速得到了以煲制心靈雞湯走紅的大V童瑤的回覆。童瑤在回覆中耐心勸說,甚至表示自己與題主患有同樣疾病,願意提供其主治醫師的電話以及經濟幫助。
知乎大V“童瑤”詐捐事件
在知乎網站上,大V童瑤憑藉早先“青梅竹馬是一種怎樣的體驗”的熱門回答贏得了近6萬的點讚,一躍成為知乎熱門人物。清純的頭像、可憐的身世、加上自強不息的生活態度,為其贏得了知乎女神的稱號。
童瑤曾講述自己自幼父母雙亡,患有先天性心臟病,但仍然自強不息考入復旦大學,後去英國交換深造,回國後自己在蘇州經營了一家花店,並嫁給了從小青梅竹馬男友的故事。
似乎由同病相憐的童瑤來推薦這篇帖子,再適合不過了。她充滿人性光輝的勸說回復,輕鬆為@ck小小斬獲了“14K”(相當於1.4萬份——記者注)回帖。此後,她又在回答中表示自己已經親自去看望了患病的@ck小小,還為其捐了款。
在大V童瑤的帶動下,大量網友伸出援手表示要為她捐款。而隨後@ck小小在知乎上公布了自己的支付寶賬號,對網友們的捐款表示由衷的感謝,並表示如果能活下來,將來參加工作後一定如數奉還。
一樁充滿愛的善舉似乎就此圓滿,直到1月14日,知乎用戶@李孬孬將這平靜打破。
他發現那個患病女大學生的知乎賬號@ck小小已經半年多沒有動態更新,連聲謝謝都沒有,手術狀況也不得而知,這很不符合常理。他還發現,此ID是一個零回答、只有一個關注(關注人為童瑤)、連頭像都沒有的全新小號。進一步搜尋後,他發現@ck小小竟然是兩個英雄dota中英雄的名字組合。
隨著同情捐款的熱度被時間冷卻,大家也開始了理性的質疑。為何一個患病的女生用了dota的名字?為何接受捐款後她仍保持匿名狀態?為何她的支付寶賬號關聯人是個男的?
網友經過人肉搜尋發現,@ck小小的支付寶賬戶竟然是一個名叫童超的男性。後又有網友進一步調查,發現童超曾在貼吧炫耀過15萬餘額的支付寶賬戶,炫耀過新買的蘋果手機和pro電腦。
至此,@ck小小疑似與@童瑤的關係鏈條開始逐漸清晰。有網友質疑,此次事件很可能為童超自導自演的雙簧騙捐。
然而,當網友還在質疑不敢相信之際,“童超”的出現坐實了這一猜想。2016年1月15日14:00,神秘的“童超”現身知乎,發帖承認自己操縱@ck小小與@童瑤兩個賬號進行詐欺,並向善良的網友道歉,表示正準備和父母一起去公安局自首。對於詐欺的錢財,他表示“自然要原封不動退還給大家,我的那個支付寶請大家不要再修改密碼了,我要進去核對賬單,一個一個的把錢退還給大家。請大家稍微等待一下。”
但隨後不久,這個“童超”又刪除了言論,至今下落不明。
對於這起“童瑤事件”,知乎平台認證賬號“知乎小管家”發帖表示,作為平台方,知乎報警,無法被警方直接立案。因此需要涉及到的網友將自己的身份信息、捐款金額、捐款方式等傳送給知乎官方。知乎蒐集信息後,再向警方遞交相關證據材料。
據“知乎小管家”19日更新的信息顯示,已有超過400名用戶向知乎官方反饋捐款信息,網友此前累計捐款總額已超過7萬元;知乎已跟各個涉案地區的警方陸續取得了聯繫。在警方和部分警界知友的指導下,儘可能地固定證據。

事件結果

在知乎網用“ck小小”與“童瑤”兩個賬號上演雙簧苦情戲,騙取網友數十萬元捐款的犯罪嫌疑人童某,19日已向其戶籍所在地安徽無為縣公安局投案自首。童某,男,1990年出生,高中肄業,長期在蘇州一工廠做操作工。童某已被警方刑拘。

社會影響

中國政法大學朱巍教授告訴中國青年報記者,知乎作為網路平台,提供空間服務,適用於法律上的“避風港”原則,平台處於技術中立。但如果平台對內容進行了加精、推薦、轉載、置頂等操作,則需承擔法律責任。
他表示,2015年國家網信辦已經發布了網路賬戶十條規定,平台要對平台用戶實行實名制管理。如果網路平台出現詐欺、誹謗等事件,平台如未能提供溯源用戶的實名信息,要承擔相應責任。
現如今,類似“童瑤事件”利用同情心的網路詐欺案時有發生。2011年“7·23”動車事件,就有不法分子在微博上假冒遇難者家屬,借用他人照片發微博騙捐。2015年,又有人在微博上謊稱自己的父親在天津濱海新區爆炸事件中身亡,騙取了數千名網民捐款近10萬元。
針對目前多發的網路騙捐,還有學者表示,“網路是一個虛擬平台,詐欺成本太低。應該進一步加大對網路造謠傳謠的打擊懲處力度”。
“現下已經成立了很多程式和金額很透明的慈善機構,建議大家通過正規渠道去獻愛心,不要輕信網路平台未核實的信息,這樣才能讓善心更有保障。”朱巍說。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