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故居

矛盾故居

茅盾先生的故居著名的有兩處,一處在北京,一處在烏鎮。北京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是茅盾1972年後居住的地方,1985年3月27日正式開放。烏鎮故居是茅盾先生出生和成長的地方,是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矛盾故居
  • 位置烏鎮觀前街和新華路交界轉角處
  • 面積:600平方米
  • 樣式:仿日本住宅
烏鎮故居,北京故居,故居感想,

烏鎮故居

矛盾故居在桐鄉烏鎮觀前街和新華路交界轉角處。是一代文豪茅盾誕生和度過童年、少年時代的地方,1988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故居面積有600平方米,坐北朝南,分前後兩幢,前幢是3間平屋,是茅盾的臥室、書房、會客室等,有一別致的小庭園。後園有1934年茅盾親自設計翻修的書齋和手植的天竹、棕櫚。據稱這所房屋是用《子夜》稿酬所建,式樣仿日本住宅。後幢是二層小樓。整個建築採用我國傳統的木構民居形式,簡樸無華。東鄰有茅盾母校立志書院,現為紀念館,收藏和陳列著包括茅盾國小時代作文本在內的大批文物與圖片,連同修真觀戲台、唐代銀杏、昭明書室及典型的水鄉古鎮風情,融匯成一部生動的茅盾研究活辭典。

北京故居

茅盾的故居位於東城區交道口南大街後圓恩寺胡同13號,在溫馨的四合院中,老人用人生最後的6年多時光寫出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
故居閉館翻修後本月起重張開館
解放後至1965年,茅盾曾出任新中國第一任文化部長。“搬來四合院之前,由於夫人孔德沚去世,茅盾傷心加之身體日漸衰弱,曾經從原文化部宿舍樓的樓梯上跌 落,此時,大家都認為他不適合再住樓房。”1974年12月,茅盾遷入後圓恩寺胡同的兩進標準四合院,直到1981年2月入院治療,他在這裡度過了6 年的晚年生活。1985年故居正式對外開放。
2013年,茅盾故居起居室受潮,盛放衣物的樟木箱子和寫字檯抽屜也因鎖生鏽無法打開。故居於去年9月 24日開始閉館翻修,更換地板、在臥室加了暖氣、重新粉刷了油漆後,於本月1日重張開館。
走進四合院,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影壁上鄧穎超題寫的“茅盾故居”四個金字。院內的樹木已抽出綠芽,午後疏影斑駁。碧綠的葡萄架下,木製小鞦韆悠悠蕩蕩,那是家人為茅盾小孫女安裝的。老人健在的時候,曾時常陪孫女在這裡玩耍。
“茅盾先生人生中最後的6年在這裡度過,儘管時間不長。但他的精神還是愉快的。”茅盾故居主任郭麗娜說,他的兒子、兒媳、孫子和孫女都住在這裡。家裡有小院子可以種植一些花草,平常、接地氣。
在四合院中完成回憶錄
四合院的前院闢為展廳,介紹茅盾的生平和著作,正房前有一尊漢白玉的茅盾半身像。1974年茅盾一家搬到這裡。
“那時茅盾總在會客廳沙發上看書,前廳有花,環境好,老同事一進門,隔老遠就打招呼,他也能最早聽到。在與老朋友的信息交流中,他心情也很愉悅。”文壇新秀把書寄給他,他也有求必應,幫助年輕人修改書稿。
後院是茅盾的書房兼臥室,屋內陳設保持著茅盾離開後的原貌——幾件舊家具,一張單人床。“這些物品和家具大多是公家配置的,走到哪家基本都有這幾件,先生生活非常節儉,自己的東西很少。這些被子、床單、衣服很多是補丁套補丁。”
茅盾臥室的床頭案几上放著書籍、資料和收音機,還有一排大大小小的藥罐。在這裡,茅盾先生完成了他最後的作品——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郭麗娜感慨道,自打寫回憶錄起,茅盾的生活就變得非常緊湊。“他非常細心,又追求完美。每一件事過去這么長時間,要查很多資料,他從大量舊報紙和文獻中查詢具體時間。那時候,他的身體已經極其不好,有嚴重的肺氣腫,一隻眼睛接近失明,寫回憶錄非常辛苦,但也一門心思要把回憶錄寫出來。”
至1981年去世時,茅盾自己完成的手稿有40萬字,回憶錄記敘了1934年之前的過往。1934年之後的部分,由茅盾的兒子、兒媳根據他的錄音機口錄整理完成。

故居感想

(1)“茅盾故居”座落在觀前街,和“立志書院”相鄰。故居的對面是“林家鋪子”,據說茅盾的同名小說就是以這家店鋪為原型創作的 。“茅盾故居”和烏鎮的老屋並無二致,粉牆黛瓦、板門木欞。不同的是,進入故居後,首先映入我們眼帘的是文學巨匠茅盾的塑像。從“茅盾故居”的介紹中,我們了解到,茅盾從小生長和生活在這片土地上,是這裡的民俗和文化滋養了他,他也是從古鎮出發走上革命道路,同時走上文學創作的道路的。
(2)茅盾原住觀前街中段,如今自然也落了東大街的戶口。他家是一幢四開間兩進深磚木結構樓房,總面積450平方米。1983年經中央批准按原貌修整,將原來的過道定為進入故居的大門,大門上方懸掛著陳雲題寫的“茅盾故居”匾額。他家鄰的隔壁就是他小時候上學的立志初級國小,他在家聽到鈴聲才去上學也不會遲到。茅盾10歲轉入植材高級國小,14歲考入浙江省立第三中學,18歲考入北京大學預科班。他的童年和假期都是在家鄉渡過的。東大街,街長不到一公里,麻石地、木板房,街邊有多間茶館,其中有間“訪盧閣”茶館就是茅盾的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一書中說到他祖父與本地紳士和富商常去的茶館。

(3)一座城因為一個人物而有名,一個人物因為一座城而成長。一道風光之所以雋永,不是它材質,而是誰在其中。鳳凰是因為沈從文,而烏鎮是因為茅盾。茅盾故居,靜靜佇立於街角。茅盾十三歲前住在烏鎮,烏鎮的風土人情融入了他的生命里,作品裡。《林家鋪子》、《春蠶》、《秋收》、《殘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