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湖古道

瞿湖古道,是明清與民國時瑞安湖嶺至溫州鹿城必經之路,也是溫州府傳遞文書的驛道。這條古道,起於瑞安市湖嶺鎮湖嶼橋老街,止於今甌海瞿溪鎮瞿溪老街,古道長達40華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湖古道
  • 起點:湖嶺鎮湖嶼橋老街
  • 終點:甌海瞿溪鎮瞿溪老街
  • 長度:40華里
造紙作坊,紅楓嶺,新亭,下庵亭,十二盤,分水城,石崖屋,

造紙作坊

步下湖嶼橋老街紙亭右面石級,走過天燈(汀)埠(因亭設“天燈”而名),穿越200來米長的防洪石壩,前面便到三溪廟(因廟前有三條溪水經過而得名)。轉向東走,是造屏紙村落——湖東村(原名東岙)。穿村而過,農舍邊還可見造紙作坊——紙碓、紙槽遺址。

紅楓嶺

在東岙壠(豬娘山山嶺)拾級而上,山坪上建有硬山式屋頂的“東岙亭”。山不高,但山林茂密,空氣清新。在密林東首,當地人稱馱墳降。傳說,馱墳是北宋永嘉學派先聲周行己的墓地(系三十六葬中一座)。再往東走,那頭有一小山村名叫楓樹頭村。村下首有一條嶺,因嶺兩旁植滿參天古楓樹,入深秋有“霜葉紅於二月花”之景觀,故又被命名為紅楓嶺。

新亭

循山邊行兩三里,眼前是石埠坪村,村西有座屋頂歇山結構的亭,名叫新亭。當年造紙行情好時,湖嶺紙農擔紙去瞿溪賣,熱天若路過此亭,必入內小歇納涼。好行善的人為紙農解渴,捐資金在亭內設石茶缸,燒伏茶供應,此義舉深受行人好評。石埠坪村東首三岔口緊挨黃家壟村,今兩村已合併為一個行政村。
折東南方向徒步行走2.4華里,有一個由東南垟等村組成的行政村——東南村。出村轉向前,橫過石橋西首,轉眼就到一個由陳姓聚族而居、繁衍生息的村落——橋頭村。拐彎5華里有一座歇山式娘娘宮,宮旁有一個僅2戶人家的北源宮小村。

下庵亭

東南垟東邊,即另一行政大村——林源村,村上主要副業是造屏紙,路下至今尚遺留著造紙作坊。出林源村,徑直朝東行走2.2華里,前面便是上甲村。在其南0.4華里處,有一小村名下庵堂村。在村邊道上,依山面溪,建有一座廊亭,名喚下庵亭。
下庵亭,建於清光緒丙子年(公元1876)。亭頂似民居,硬山式屋脊,為木石結構,上方橫樑拱斗相托,刻有精美圖案。亭三面砌岩牆,左右兩邊牆留有門洞,古道從中穿過,它是一座硬山式半封閉的廊道古路亭。據村上一位姓林的老人說:“過去這條古道是上通湖嶺山區各鄉村,下通瞿溪及溫州城底的交通要道。那時,這亭就是瞿湖古道上的咽喉,南來北往行人必歇之地。”老人還回憶說:“早年這裡可熱鬧呢,不但白天過往客商絡繹不絕,而且夜裡擔紙客腳步仍未停歇;山路上夜行人舉燈籠火把過往,比二月二放燈還鬧熱!”

十二盤

出下庵亭,進入兩面巨峰聳立、崢嶸陡峭的峽谷。古道就在右邊懸崖峭壁下,似蛇腹蜿蜒順山向東伸延。因古道在此打了十二個轉折,故名十二盤。十二盤,山水風光極好:峭壁間飛下一綹綹瀑布,在山谷中發出雷聲似的迥嗚,寒氣襲人;山澗里流淌著碧玉似的溪水,清澈見底,掬來解渴勝似甘露;在水邊平坦的大岩石上,還呈現著形似鑊的“仙人鑊”和狀如足印的“仙人足跡”等岩石奇觀;仰望兩岸山崖,只見崖邊爬滿綠色藤蔓,藤蔓間垂下一束束顏色各異的山花,遠看是山花爛漫,五彩繽紛。人行走在十二盤間,猶入仙境。

分水城

隨分水城嶺,向上踏蹬719層石級,在永(嘉)瑞(安)交界處(今甌海與瑞安交界地),有一條建於元末明初的古城牆,上刻“分水城”三字。城牆由條石疊成,長約1000多米,闊約5米,高約10多米。城牆西面以高山為屏障,南為大伏山。站在城頭,俯視四周,氣勢雄偉壯觀。據《永嘉縣誌》記載,分水城有其獨特價值:它既是永瑞兩縣縣界象徵物,又是永瑞交通要塞,是古代軍事防禦建築,起有保衛溫州府作用。出分水城,往北下行約三十來步,可見一座三間、平頂石結構的古亭,名為“永瑞亭”。入內,亭石柱上刻有“庚辰年冬立”(大約是建於清光緒六年)。
依古道往下行,漫山遍野開滿山花,若駐足回望分水城與古亭,真有:“長亭外,古道邊,芳草碧連天”的古道經典意象。山邊多處還聳立著好多奇崖怪石,不但以形似得名,而且還流傳著美妙動聽的故事。如:蛙蟆崖,傳說這隻蛙蟆原在青田,因吃掉田裡麥苗而被農民趕到這裡,鏟去一條腿,坐化為石崖。“船樁崖”,傳說古時神仙划船停泊在此,在岩上系過纜得名。金雞崖,傳說這隻金雞是從青田方山飛來,因它作怪被五雷轟化為石頭。還有傳說由賣俏人的乾糧麻糍化成的麻糍崖,傳說因賣俏人成仙上天去,留下俏籠化為俏籠崖等。

石崖屋

自分水城北行五華里,有一塊神奇獨特的天然大石岩——石崖屋(原稱仙人屋)。岩底下約有70多平方米空間,能容納300餘人休息。背上平坦,崖上刻有“石崖屋”3字,系王卓於民國廿七年(1938)書的隸書體。岩前古木參天,泉水叮咚。石崖屋內立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由進士出身、任廣西學政的瑞安人——孫鏘鳴撰的《分水城至瞿溪、雄溪兩路種樹記》碑文。碑文內容讚頌瑞安對坑地方王某和信士、鄉耆等人資助築路造林的義舉。此舉,真正解決過往行人行路、納涼難。
離石崖屋下行,山路分為左右兩條:左路到瞿溪橫坑嶺腳,約15華里。嶺腳邊有“知止亭”,亭內石柱上有“知心雄流水,止步仰高山”嵌字聯。亭下有潭,越溪有古汀步,才轉入瞿溪老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