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唐關

瞿唐關

瞿唐關,古關名,也作“瞿塘關”,位於瞿唐峽而得名,亦稱江關。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地勢險要。唐末張武做鐵鏈橫絕大江,稱“鎖峽”。南宋末徐宗武於白帝城下立攔江鎖鏈7條,鐵柱2根,後世也稱“鐵索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瞿唐關
  • 位於:瞿塘峽
  • 亦稱:江關
  • 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
地理位置,史料記載,一首民謠《灩澦歌》,

地理位置

瞿唐關,古代關隘名,位於瞿塘峽而得名,亦稱江關,故址在今重慶奉節東。地勢險要。唐末張武做鐵鏈橫絕大江,稱“鎖峽”。南宋末徐宗武於白帝城下立攔江鎖鏈7條,鐵柱2根,後世也稱鐵索關。
瞿唐峽亦作“ 瞿塘峽 ”, 峽名,為 長江 三峽 之首,也稱 夔峽 。西起 四川省 奉節縣 白帝城 ,東至 巫山 大溪 。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號稱 西蜀 門戶。峽口有 夔門灩澦堆

史料記載

瞿唐關,在夔州府城東八里,以瞿唐峽而名,峽在城東三里,或謂之廣溪峽,三峽之一也。瞿唐之名著,而廣溪之稱隱矣。《樂府解題》曰:瞿,盛也;唐,陂池也。言盛水其中,可以行舟。又云:"夏則為瞿,冬則為唐"。
瞿唐峽為三峽之門,兩崖對峙,中貫一江,灩澦堆正當其口,於江心突兀而出。《水經注》:白帝城西有孤石,冬出水二十餘丈,夏即沒,秋時方出。諺云:“灩澦堆大如象,瞿唐不可上,灩澦大如馬,瞿唐不可下。蓋舟人以此為水候也"。亦謂之“猶豫堆”。《益州記》:灩澦,亦曰猶豫,言舟子取途不能決水脈也。
宋淳熙中,有成鏞者,遣人垂繩墜石以約之,凡八十四丈。當夏時江漲,灩澦上水,猶三十餘丈也。范成大《吳船錄》曰:天下至險之處,瞿唐、灩澦是也。每一舟入峽數里,後舟方續發,水勢怒急,恐猝相遇,不可解析也。峽中兩岸,高岩峻壁,斧鑿之痕皴皴然,而黑石灘最號險惡,兩山束江驟起,水勢不能平也。
陸游入蜀記》:瞿唐關,即故夔州,與白帝城相連,關西門正對灩澦堆,碎石積成,出水數十丈。土人云:歲旱時,石露大半,有三足,如鼎狀,關城下舊有鎖水二鐵柱。唐天復初,時忠義節度趙匡凝並荊南地,因遣水軍上峽襲王建夔州,敗去,萬州刺史張武因請於王建,於夔東作鐵ㄌ,絕江中流,立柵於兩端,謂之鎖峽。從之。又宋景定五年,守將徐宗武於白帝城下岩穴,設攔江鎖七條長二百七十七丈五尺,五千一十五股,此其故址矣。《志》云:瞿唐關即故江關,巴楚相攻時置。漢有江關都尉,治魚復。《華陽國志》:江關舊在赤甲城,後移在江南岸,對白帝城故基,即今瞿唐關之江南岸矣。後漢建武四年,岑彭破田戎於夷陵,遂謀伐蜀,留馮駿軍江關。既而公孫述復使田戎出江關,招其故眾,欲取荊州,不克。九年,公孫述復遣田戎等下江關,擊破馮駿等軍,遂拔巫及夷道夷陵,因據荊門虎牙詳見湖廣重險荊門。十一年,岑彭等大破田戎於荊門,遂帥諸軍長驅入江關。或謂之捍關捍關,見湖廣長陽縣。然後《志》曰:魚復有捍關。蓋即以江關為關也。法孝直言,魚復、捍關,臨江據水,實益州禍福之門,是也《三國志》:法正與劉璋箋曰:魚復與關頭,實為益州禍福之門。今二門悉開,堅城皆下。宋泰始三年,以三峽險隘多寇賊,乃立三巴校尉鎮江關。又大江自瞿唐關而下,謂之峽江,亦謂之鎖江。唐天復三年,王建取夔、忠、萬、施四州,議者以瞿唐蜀之險要,乃棄歸峽,屯軍夔州。天元年,山南東道趙匡凝遣水軍上峽攻王建蜀夔州,守將擊卻之。五代乾化四年,高季昌攻夔州,縱火船焚蜀浮橋,蜀將張武舉鐵鑮拒之,船不得進。會風反,焚溺甚眾,鐵鑮即武所作也。先是峽上有堰,或勸蜀主乘夏秋江漲,決之以灌江陵。毛文錫曰:高季昌不服,其民何罪?乃止。後唐同光三年,伐蜀,命荊南高季興分道前進,自取夔、忠、萬三州,季興嘗欲取三峽,畏蜀峽路招討使張武威名,不敢進,乘唐兵勢,自將上峽,取施州,進至鎖江。復為張武所敗,遁走。宋乾德二年,遣劉光義等伐蜀,以地圖指鎖江曰:我軍溯流至此,慎勿以舟師爭勝。明初伐蜀,命湯和等由瞿唐趨重慶,時夏人守瞿唐,以鐵索橫斷關口,又於鐵索外北倚羊角山,南倚南城寨,鑿兩岸壁,引繩為飛橋,嚴為守備。和克歸州,而進至夔州大溪口,分遣別將,一出赤甲山逼夔州,一出白鹽山下逼夔州南岸,攻其南城山寨,而自引軍攻其飛橋,皆不利,引還。旋自白鹽山伐木開道,由紙牌坊溪在府東十里趨夔州。廖永忠帥所部兵先至舊夔州即白帝城,敗蜀兵,乃進兵瞿唐關,密遣奇兵舁小舟逾山渡關,出上流,乃率精銳出黑葉渡,以一軍攻其陸寨,一軍攻其水寨。陸寨先破,上流兵適至,下流舟師合進,瞿唐之險遂下,入其夔州。湯和亦至,於是和帥步騎,永忠帥舟師,乘勝抵重慶,沿江州縣,望風奔附,而明出降矣。瞿唐為蜀之東戶,不亦信哉?

一首民謠《灩澦歌》

灩澦大如象,瞿塘不可上。
灩澦大如牛,瞿塘不可留。
灩澦大如馬,瞿塘不可下。
灩澦大如袱,瞿塘不可觸。
灩澦大如龜,瞿塘不可窺。
灩澦大如鱉,瞿塘行舟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