眺遠齋

眺遠齋

眺遠齋俗稱“看會樓”,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位於頤和園萬壽山後湖景區,是一座面闊五間、前後穿堂的大殿,建築面積239.4平方米,高3.75米,是慈禧太后在眺遠齋看會時的方便之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眺遠齋
  • 占地面積:239.4平方米
  • 建造時間:光緒十七年(1891)
  • 別稱:看會樓
歷史沿革,環境布局,建築結構,景點故事,

歷史沿革

眺遠齋的建築始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雖然年代較晚,但因是專供慈禧太后使用的建築,使用的材料和施工質量等都代表了當時的建築水準,木作、石作、磚瓦作等工藝都比較考究。如建築前的院牆中間,用細磚鑲嵌成“萬字不到頭”的花牆,標明了眺遠齋的建築級別尤其是護牆轉角處的磚花,雕刻成富麗堂皇的牡丹圖案,浮雕有很強的立體感,是頤和園晚期建築磚雕的經典作品,民國年間對眺遠齋建築進行過整修。1949年解放後得到很好的維護。

環境布局

眺遠齋位於北京市頤和園萬壽山後湖景區。在後河東端北岸,建築坐南朝北,四周出廊,是一座面闊五間、前後穿堂的大殿。建築地基較高,可以眺望園外的景色。慈禧駐園時,每年的陰曆四月初八登臨此處觀看民間的香會。大殿西面建有三間硬山式小房名“嘉木樹庭”,是慈禧太后在眺遠齋看會時的方便之所。兩座建築中間用爬山廊相互連線。眺遠齋南面台基前修建八字形的瞪道,殿前的湖岸邊還有一座石砌的碼頭,供慈禧太后乘船之用。
眺遠齋

建築結構

眺遠齋的建築面積239.4平方米,高3.75米。歇山式屋頂,金磚地,圓柱圓鼓鏡柱礎。繪蘇式彩畫。懸掛匾 “眺遠齋”,楹聯,絳闕珠宮三千世界,春城夏國百五光陰。前、後檐裝修坐凳嵋子,倒掛媚子。明間裝修四扇步步錦隔扇門,中間簾架玻璃門。次、稍間步步錦支摘窗,上橫披窗。齋前疊落台一座,平台一座,兩邊踏跺兩座,磚砌台明石角柱台基,垂帶式、如意式台階。月台四面並平台踏跺上有宇牆,磚飾萬字不到頭、十字花、棱花、六邊形、海棠花形圖案。齋內裝修雞腿罩、落地、橫披窗,齋西爬山廊5間,山面東接眺遠齋,西接夾木樹庭。
眺遠齋

景點故事

看會樓的來歷
慈禧在眺遠齋觀看的是北京歷史上從明朝至清末香火延續不衰的妙峰山廟會,妙峰山在頤和園西北方向,是西北山麓的主峰。山頂有碧霞元君祠,因祠內供奉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像,所以,京城的老百姓又稱其為娘娘廟。北京歷史上的廟會每年四月初一開廟,火連續半月不絕。廟會分“文會”和“武會”,文會有粥茶老會(施捨香客粥茶)、盤香老會(施捨香客各種盤香) 、燃燈老會(施捨香客燈籠和蠟燭)、拜席老會(供給香客一草蓆供睡眠用)等。武會則以武打、雜耍等動作表演為主,有舞獅、秧歌、五虎棍、少林拳、踩高蹺、跑旱船等其他種類的民間演出。趕廟會的民間藝人及香客從京城內徒步走到妙峰山,沿途須經過頤和園。
當年,頤和園後面不像現在高樓林立、房屋比鄰,只有一個名為大有莊的小村落。進香的百姓從城內走到頤和園時,已到中午,許多人便在大有莊內休息用餐,日久天長,大有莊就成了妙峰山廟會途中的一道風景。除進香的香客和表演的藝人外,達官貴婦的轎夫、做買賣的商販、要錢的乞兒等芸芸眾生,世間萬象,一時間匯聚此地,形成了老北京民間風俗的圖畫二為了讓慈禧太后足不出園,就能目睹每年廟會的盛況,管園大臣便和園內緊靠路邊、面對大有莊的位置添建了高踞地面的眺遠齋大殿。慈禧看廟會時就坐在大殿內的寶座上,居高臨下正好輕鬆地俯視園牆外廣場熙熙攘攘、車水馬龍的人流和各種精彩的獻藝。當年的路面兩邊是黃土,中間用條石鋪成,路面比現在的柏油路面低很多,進香的人誰也不了解眺遠齋的面目,只能從園外向園內觀望,因此,總覺得眺遠齋高居地面之上,像一起的高樓.所以,眺遠齋又有“看會樓”之稱。
眺遠齋不能眺遠
現在在眺遠齋向北不能香到牆外的風景,高大的園牆擋住了人們的視線,現有的園牆已經不再是當年的了。這是因為晚清政府一系列的投敵賣國的行徑已經引起了國內革命志士的強烈不滿。1905年,清政府打著向國外學習的幌子派載澤、紹英、端方、徐世昌、戴鴻慈五位大臣到日本、美國等國家考察,國內的一些革命人士早已做好了準備,9月24日,其中一位安徽人吳越埋伏在正陽門火車站,等到五位大臣到達時,他引爆了自己身上的炸藥,載澤等五位大臣和一些隨從被炸傷,而吳拋卻犧牲了生命。這一炸可嚇壞了慈禧太后,她生怕也炸到自己頭上,趕忙命人將頤和園的園牆加高了一米多,眺遠齋再也不能“眺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