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濟亭

真濟亭位於泉州市區花巷中段、濠溝墘以東,架在子城的外濠上,占地約0.2畝,為二進單開間的歇山式建築,燕尾式屋脊的兩邊雕有龍鳳,中間星辰日月。原來二進正廳中奉祀民間女巫醫鄞氏,人稱鄞仙姑,頭戴鳳冠,危坐在御輦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真濟亭
  • 地理位置:泉州市區花巷中段
  • 保護對象:匾額“真濟亭”三字亦為其所書,字跡清奇古樸,似朱熹
  • 占地面積:0.2畝
簡介,歷史,

簡介

是南宋·兩知泉州的真德秀所建,匾額“真濟亭”三字亦為其所書,字跡清奇古樸,似朱熹,後人評曰:“西山先生書略似草草作,諦視之,乃非草草者,豈胸次高,故落筆便自不同。” “真濟”兩字,以後成為花巷鋪境的名稱。  真濟亭俗稱仙姑亭,本是一座道教宮觀,亭前有一小橋曰“放生橋”。

歷史

《南安縣誌》記載:“鄞仙姑,三十二都後井(今南安市豐州鎮轄)鄞氏女,幼有神術,年十餘歲,坐機織布,伏睡機上,脫魂到郡城真濟鋪,漂紗於河溝。鄉人入城者見而異之,歸告其父母,父到地呼其名,拍其肩,仙姑在機坐化。郡人神之,塑其像,祀於真濟宮。”
相傳,仙姑父平山,生有四男一女,仙姑俗名“阿乙”,平時沉默寡言,農活家務之餘,上山採藥,為人治病,成為遠近聞名的民間醫生。她擅長婦幼科,在泉郡一帶行醫,拯救了無數婦幼生命。又傳,宋太后患乳疽,四方求醫無效,後經仙姑治療,頑疾痊癒。皇帝大喜,敕封她“太乙仙姑”,南宋·郡宋真德秀親自撰楹聯:“愈母后癰疽,帝中簡命;憫嬰兒苦厄,天乙受經。”
隨著閩南對吳真人(吳夲)信仰的發展,吳真人的侍神也多了起來,楊浚的“白礁志略”中列出大量神譜,鄞仙姑也納入吳真人旗幟下,成為吳真人的身傳女弟子,經書上稱她為上界仙女、太乙仙姑,被元始天尊封為女醫仙姑,協助吳真人行醫救人。 長期以來,人們只知道鄞仙姑配祀於吳真人,卻不知道花巷有她獨立的廟宇。真德秀兩度知泉州,廣施德政,主編“清源文獻”,整飭海防,懲治海賊,為泉州海上絲綢之路的暢通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泉州人民和蕃商為紀念他的功德,也在真濟亭塑像紀之。
上世紀50年代初,真濟亭成為印刷工人工會會址,繼而為通政街義務消防隊部。1958年西街至金魚巷的子城壕溝改造為陰溝,溝上的真濟亭被拆除,整條壕溝變成道路,路名稱“壕溝墘”。
上世紀80年代開始落實宗教政策,真濟亭(仙姑亭)雖廢,但遺址尚存,1995年通政居委會讓出15平方米,讓其暫作宗教活動場所,2004年再贖回15平方米加以擴建,如今仙姑亭(真濟亭)已變成仙姑宮,位置也改為坐西朝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