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靈應圖冊

真武靈應圖冊

《真武靈應圖冊》是描述真武大帝出生、修道、成仙和靈應故事的一批紙本彩繪工筆劃。原件實物由八十二幅單頁工筆彩繪圖畫和八十三條題記紙頁組成,前者為傳說中的真武大帝修道成仙、因果報應事跡畫面,後者為同一故事或長或短的題記。

基本介紹

  • 書名:《真武靈應圖冊》
形態,初步研究,年代問題,歷史,意義,

形態

八十二幅工筆彩圖已托裱為鏡心片的形式,鏡片畫心呈正方形,高寬相同,均為29厘米,精工繪製,設色鮮艷,富麗堂皇。畫面風格基本一致,據幾位當代工筆畫家推測,應為數人聯合完成。圖右上側畫邊寫有泥金榜題,除個別彩圖的邊腳有點不影響畫面的缺損外,絕大部分彩圖保存完好。與工筆彩圖相配的題記,書寫在明代綿紙上,整紙紙面比對應的彩圖畫心稍大,除個別紙面存有漫漶水紋外,大多數都完整無損。紙上文字多寡不等,長者數十行布滿紙面,最長達1320字;短者寥寥幾行,最短僅30字,都是一絲不苟的正楷抄寫。
本文主要對《真武靈應圖冊》的年代、來源、學術價值及其所反映的道教和諧思想等問題作初步的研究。

初步研究

一《真武靈應圖冊》的初步研究
《真武靈應圖冊》最初從上海某大收藏家之手流入市場,據說史樹青先生還寫過專文介紹。徐邦達先生為此圖冊題寫了“真武靈應圖冊”墨款,此墨款現與《圖冊》保存在一起。1998年,北京嘉德拍賣行以55萬元的價格拍賣了此套圖冊,並首創了當時道教書畫作品轉讓的最高價位。後此圖冊由廣東佛山市京桂拍賣行出面,轉賣給了佛山市商業銀行,並永久收藏於佛山市博物館,2006年佛山市政府將《真武靈應圖冊》正式劃撥給了佛山市博物館。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的王卡先生認為:“此圖冊未能回歸道教名山叢林,則甚為遺憾”。1其實此圖冊藏於華南著名的奉祀真武大帝(北帝)的佛山祖廟內,也應算是適得其所了。
真武靈應圖冊
《真武靈應圖冊》屬傳世無款宗教畫,不署作者姓名和創作時間。本來從圖冊的內容來看,似稱為《玄帝瑞應圖冊》更為準確和符合傳統,但因為面世以來各種媒體都以《真武靈應圖冊》相稱,為了易於大家明白,本文仍以《真武靈應圖冊》名之。

年代問題

關於《真武靈應圖冊》的年代問題,目前有兩種觀點,一種認為是明代,主要是在北京嘉德拍賣時一些文物鑑定專家和宗教學者的觀點。另一種認為是明末清初的作品,廣州的一些文物鑑定專家有這樣的看法。王育成認為,靈應本“必是在永樂十六年至正統九年即西元1418年至1444年間創作完成的,最大的可能是武當宮觀建成不久為稱頌描述這一盛事而繪之,當在永樂皇帝後期比較合適。因此,嘉德公司拍賣的這批關於真武大帝的書畫作品,應是明代初年永樂時期的產物,與明初武當山宮觀的大規模修建有密切關係。”2他的主要依據是:第一、靈應本與明代《正統道藏》所收《玄天上帝啟聖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比較,靈應本七十餘幅彩繪工筆圖,皆不見於道藏本《玄天上帝啟聖錄》,後者僅存題記的錄文,而且前者七十餘紙題記亦與後者錄文有著差異,表現出明顯的早於明《道藏》刻本的特點。第二、靈應本“黃榜榮輝”圖上,“竟然抄寫出連明《道藏》本所刻‘黃榜榮輝’圖也已逸佚的‘永樂十年七月廿一日諭旨’,顯示出其年代要比《道藏》早的特徵。該藏在明英宗朱祁鎮正統九年(1444年)開刊,正統十年(1445年)完成,是應皇帝敕命官修的,但卻佚去永樂帝這道諭旨,說明載錄這道諭旨的靈應本彩繪‘黃榜榮輝’圖要早於明正統九年(1444年)。又因明《道藏》本《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載有永樂十六年十二月初三日所書‘御製大岳太和山道宮之碑’”,故其上限應在1418年之後。
真武靈應圖冊
雖然王育成先生關於永樂皇帝“永樂十年七月廿一日諭旨”已“遺佚五百年”的提法並不準確,因在任自垣於明宣德六年(1431年)所編的《敕建大岳太和山志》和徐永道於明宣德七年(1432年)所重刊的《武當嘉慶圖》中都保存了此道諭旨,但作為皇帝敕命官修的《道藏》不收這道永樂帝敕命修建武當山宮觀的最早諭旨,確實令人不可理解。另外,靈應本所收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中的圖文與《道藏》相比也有多處不同,明顯不是按《道藏》本繪製而成,並未受到官修《道藏》的影響,因此也應早於《道藏》。
從靈應本講述的真武故事中提到的時間來看,早在晉代,晚至明朝永樂年間,大多數為北宋前期的故事。就靈應本反映的圖像內容來看,絕對是清代以前的,沒有一點清代的痕跡。因此筆者認為,《真武靈應圖冊》應為明代的作品,如果真是清初的作品,那也一定是按照明代的底本所繪,絕不會是清代的新創。
《真武靈應圖冊》未署作者姓名和出處,但從其繪畫內容來看,明顯帶有武當山景物的特徵。《真武靈應圖冊》中崇山峻岭上傲立的松杉,群峰間繚繞的雲霧,岩石間潺潺的流水,都是武當山實景的宗教藝術描繪。在建築形制方面,圖中所繪也與武當山現存建築有許多相似之處,《真武靈應圖冊》中所繪的建築主要分金碧輝煌的殿宇建築和白牆黛瓦的民居建築兩大類,武當山的建築也主要分為上述兩大類;而且在屋脊兩側龍形吻獸的造型上、屋頂瓦面的形制上,一些重要宮殿,如金殿、紫霄宮等的描繪上都與武當山現存的古建築十分近似;尤其是靈應本在欄桿柱頂上廣泛使用蓮花柱頭裝飾,與作為武當山現存明清古建築顯著標誌的明清神道上欄桿柱頭的蓮花裝飾一脈相承。再結合武當山與歷代玄武瑞應故事和瑞應圖密切相關的傳統,我們認為《真武靈應圖冊》是武當山道士在明代繼《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之後的又一次整合曆代玄帝瑞應事跡的行動,《真武靈應圖冊》當出自武當山道士之手。以後才在明清以來武當山的歷次戰亂中流出山外,轉入一些大收藏家的手中,這也是《真武靈應圖冊》能夠倖存下來的原因所在。
王育成先生著文認為,《真武靈應圖冊》是一批極為罕見的能與明正統《道藏》所收道書相互對照、校補的道教美術資料,頗具學術研究價值和藝術欣賞價值1。王卡先生也認為,明正統《道藏》中只有明代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保留了插圖,而極為珍貴的元代《玄天上帝啟聖錄》插圖已被刪去了,而《真武靈應圖冊》的發現“對道教歷史和文學藝術的研究,應是一大幸事”2。《真武靈應圖冊》中屬於《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的幾張彩繪工筆劃,雖見於明正統《道藏》著錄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一書,但《真武靈應圖冊》彩繪圖面積較大,製作精美,表現出許多正統《道藏》見不到看不清的內容。在題記上,《真武靈應圖冊》的題記也與通行的正統《道藏》本錄文有一定的差異,可為校勘之用。
《真武靈應圖冊》雖是一組道教書畫作品,但畢竟是當時社會的產物,因此許多內容都是當時社會實況的轉錄,對研究明代的建築、服飾、民俗與社會生活、宗教儀式、繪畫傳統等等都有一定的學術參考價值。如:整套繪畫描繪的人物形象多達數百人,有皇帝、將軍、官員、士紳、僧人、道士、老人、男子、婦女、兒童、少數民族人物等等,他們的服飾各不相同,無疑是研究明代服飾文化的重要資料。又如:圖冊中繪出許多建築造型,有宮廷殿宇、官府衙門、民居私宅、道觀仙閣等等,對研究明代的建築文化也有很好的參考作用。因此,《真武靈應圖冊》不僅在道教研究方面有重要價值,在藝術史、建築學、民俗學等領域也有其獨特的價值,有待從各領域深入發掘。

歷史

《真武靈應圖冊》是近幾年才面世的道教繪畫精品,有關它的介紹研究文章目前僅知有四篇:即史樹青先生的介紹文章;王育成的《新見明代彩繪真武圖述略》1,《明永樂彩繪〈真武靈應圖冊〉初探》2;王卡的《〈大明玄天上帝瑞應圖錄〉目擊記》3。這些文章都是1998年《真武靈應圖冊》在北京嘉德拍賣行拍賣前,幾位專家應邀去鑑定後所寫,由於時間倉促,再加上資料所限,幾位元專家的文章只屬初步的評介和研究。但他們的研究,提出了許多重要的問題,特別是對論證《真武靈應圖冊》的價值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也為我們進一步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礎。
筆者的博士論文《走向神聖--真武圖像的綜合研究》一文,就是以《真武靈應圖冊》為基礎,廣泛收集歷代單幅和系列真武圖像資料,運用藝術史中的圖像學、文獻學和人類學相結合的綜合研究方法研究真武圖像的一個嘗試。目前,該論文已經以《真武圖像研究》為名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了,希望《真武靈應圖冊》公開面世後,有更多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來研究該圖冊,使這一道教繪畫珍品發揮其應有的“靈應”之光。

意義

《真武靈應圖冊》所反映的道教和諧思想舉例
由上文可知,《真武靈應圖冊》是一組道教書畫作品,雖然以反映真武本生故事和真武靈應故事為主線,卻包含著十分豐富的道教思想。就道教和諧思想而言,筆者認為至少反映了以下幾個方面: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尊重生命,保護環境;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日上升,得道成仙。下面將結合《真武靈應圖冊》的具體內容舉例加以論述。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
《道德經》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莊子《齊物論》載:“天地與我並生,而萬物與我為一”。《太平經》說:“天地之性,萬物各自有宜。當任其所長,所能為。所不能為者,而不可強也。”4 道教從“天人合一”的整體出發,十分重視人對自然的依賴關係,認為維護自然界的和諧,是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前提。《太平經》說:“夫人命乃在天地,欲安者,乃當先安其天地,然後可得長安也。”可見,道教認為要想做到“安天地”,就要遵循自然規律,按照自然規律辦事。因此,《陰符經》開篇就提出:“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只有做好了“觀天之道”,才能更好地“執天之行”,才能真正達到人與自然的和諧。
《真武靈應圖冊》中的圖像風格是典型的道教畫風格,充分體現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等思想,十分強調畫面整體的意境與和諧美觀,圖冊全部八十二幅圖都以山水、樹木、雲氣為背景展開,甚至王宮院子裡的地板都用小草來裝飾,充分體現了自然和諧的道教思想。如“王宮誕聖”圖(圖1),主要描繪真武大帝誕生時的情景,該圖以宮庭內院的寢宮為主圖,圖上善勝皇后剛剛生下真武帝,正側臥於榻床之中休息,床榻前方擺放一盛滿水的大木盆,兩侍女一左一右,正在給赤身裸體的嬰兒狀真武帝洗浴。整個畫面顯得十分祥和、有條不紊,應該是最理想的古代分娩場面。圖中以樹木和小草恰到好處地點綴畫面,增加了和諧自然的氛圍。再如“復位坎宮”圖(圖2),主要描繪了玄帝復位坎宮之後,威鎮坎宮的情景。圖中玄帝披髮跣足,端坐於坎宮正中的高背大椅上,左邊的周公和右邊的桃花女端莊安詳地侍於兩側。玉陛下的左邊一神將手執皂纛玄旗,右邊的大將手執驅魔寶劍,左右護衛。玉陛下的男女老幼跪地朝拜,在虔誠乞求著玄帝福神的恩典。這本是一幅體現玄帝威嚴的莊重畫面,但作品中院子右側的一株仙樹卻沿著屋檐橫向自然生長,伸過北帝的頭部,一下將莊嚴的氣氛變得自然和諧起來。
《真武靈應圖冊》中的畫面,為了達到理想的整體意境,還常常採用簡化圖像的藝術表現手法,把畫面最具特徵的景物描繪出來,其餘的都簡化掉,始終使畫面處於和諧優美的狀態。如“雪晴濟路”圖(圖3),描繪了雄州防禦使戴夔正在邕州境內的行軍路上朝拜真武,祈求雪晴的場面。圖中路中央厚厚的積雪上擺放著一張供桌,桌上掛著真武的聖像和香燭等。一個將軍模樣的的人物正帶著士卒跪在地上祈求真武顯聖。這裡將千軍萬馬的行軍場景省略了,而只用軍旗和軍營來暗示,重點突出,一目了然。再如“施經救災”圖(圖4),描繪了南京應天府上清鴻福宮住持道士任亢之施經以救軍民瘟疫的場面。圖中立於蒼松之下,頭戴蓮花冠,身著紅道袍的高功道士即為任亢之,他站在華蓋之下,正在指揮施經救災。幾個道童正在把一本本經書送到受瘟疫侵擾的軍民手中。圖中重點突出了施經的場面,南京應天府的繁華景況則以櫛比的商鋪和高懸的商幌來暗示。
尊重生命,保護環境
道教是一個貴生的宗教,《度人經》提出:“仙道貴生,無量度人”,以貴生為人類社會的思想美德,就是要人們尊重生命,戒殺護生,保護環境。道教傳統戒律中有關戒殺護生的規定數量眾多,構成了道教生態倫理規範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老君說一百八十戒》就有:“第四戒者,不得殺傷一切;第十四戒者,不得燒野田山林;第十八戒者,不得妄伐樹木;第三十六戒者,不得以毒藥投淵池及江海中;第五十三戒者,不得竭水澤;第七十九戒者,不得魚獵傷殺眾生;……”《中極戒》:“第一戒者,不得殺害一切眾生物命;第二戒者,不得啖食眾生血肉;第四十四戒者,不得貪著滋味;第六十七戒者,不得以火燒野田山林;……”《初真十戒》規定:“不得殺害含生以充滋味”等等。
《真武靈應圖冊》中反映尊重生命,戒殺放生內容的圖也不少,如“朱氏金磚”圖(圖5),主要描述的是隰州人陸諒恣食鰻鱔,其妻朱氏力勸不改,後在妻子的極力反對下,他雖不買鰻鱔回家,卻在外面繼續烹食鰻鱔,結果得了一種怪病,“視其臥床蓆上,惟見一兩堆活物,狀如小蛇蟠繞,又發腦癰,裂開臭爛,湧出膿血,皆長三寸,伏如鰻鱔鮮活肉假,蹙聚出入,相次命終。”1其妻朱氏因虔信真武,天賜金磚,進而受到朝廷的賞賜,生活暢順,無疾而終老的故事。故事通過夫妻兩個不同的遭遇,勸戒人們“恣食鰻鱔”的悲慘下場。
再如“良嗣感祥”圖(圖6),描繪了荊南府左班殿直孫良嗣買歸物命,用以放生的情景。圖中的屋宇當為孫良嗣的家,站在門口正中,頭戴東坡巾的人當為孫良嗣,旁有一小童侍立,門口有一手捧鳥籠的人似正在和孫良嗣談收買的價錢。院子當中還有兩位頭戴軟角幞頭的人,一人提龜,一人用容器捧魚,似正在商量著將手中的東西賣給孫良嗣。此故事描述了孫良嗣因為長期堅持收買活的動物放生,死後受到真武的照顧,成為輔佐真武的神靈,受到朝廷建廟、立碑的褒獎。這是一個典型的道教鼓勵放生的故事。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道教勸人行善的理論基礎是善惡報應說,其中包括:承負說、陰騭說、輪迴說、天譴神譴說、積善成功說等2。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道教善惡報應思想的反映,如《河圖紀命符》云:“過大者奪人紀,小者奪人算。”《道德經》中也載:“天道無親,常與善人”。又云:“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鼓勵人們一心向善,杜絕惡行。並認為只要有噁心,就會受到神的懲罰,這正如《太上感應篇》所云:“心起於善,善雖未為,而吉神已隨之。或心起於惡,惡雖未為,而凶神已隨之。”
《真武靈應圖冊》中反映諸惡莫作,眾善奉行內容的圖也不少,如“華氏殺魚”圖(圖7)。該圖描繪了兩個場景:左圖描繪的是一個施經的場面。程嗣昌正在將刊印的一千本《戒殺圖》發給密州板橋郊西鎮人,希望他們戒殺鸚鵒、鴣鳩、喜鵲等。右圖故事發生在一座橋上,橋上兩個人正在作爭吵狀。當為華氏的丈夫彭景在妻子受報應壞眼之後,遷怒於程嗣昌刊發《戒殺圖》,意欲尋釁作鬧的場面。本故事主要描述了興化人程嗣昌客居密州,為戒殺禽類,刊板印施《戒殺圖》一千本,有華氏婦人不信,結果受到報應,被魚尾刺壞一眼。後真武顯聖附言:“凡好食生命、不悟因業等人,難免決咎”3的故事。
再如“假燭燒塵”圖(圖8),主要描述了在南安軍開隆觀前開雜貨鋪的黃禹因賣假燭,觸犯天曹,真武顯靈將黃禹及其雜貨鋪燒為灰燼的故事。圖中左半部分描繪了真武扮為老者,買燭時引燃黃禹屋宇的場面。圖中櫃檯內者為黃禹,櫃檯外者為老者。左圖的下部有男女、幼兒正在呼報火災,搶搬東西,描繪了黃禹因貪救物,致令火逼燒為灰塵的情景。上述兩個故事都告戒人們善惡報應是必然的,在日常生活中要一心向善,多做好事,若欺騙神靈、不聽勸告,必將會受到報應,這充分反映了道教的善惡報應思想。
白日上升,得道成仙
成仙信仰是道教的核心,道教追求長生久視,把得道成仙作為終極追求目標。葛洪《抱朴子內篇》云:“欲求生長者,必欲積善立功,慈心於物,恕己及人,仁逮昆蟲,樂人之吉,湣苦人之,周人之急,救人之窮,手不傷生,口不勸禍,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不自負,不自譽,不嫉妒勝己,不妄陷陰賊,如此乃為有德,受福於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抱朴子內篇·對俗》說:“人慾地仙,當立三百善;欲天仙,立千二百善。”《洞真太上八素真經三五行化妙訣》也說:“仁者好生惡殺,救敗護成,禁忌殺傷,隔絕嫉妒,能和合陰陽,放生度死,慈悲慊疑,念念弗忘,積仁成壽,遂登神仙。”1這就把行善積德與修道成仙明確地聯繫在了一起。一個人要想成仙,就必須慈愛萬物,積功累德
《真武靈應圖冊》中反映得道成仙、白日上升故事的圖也不少,最著名的就是玄帝“白日上升”的故事,如“白日上升”圖(圖9),描繪的是經過艱苦修煉而得道的玄帝升天時的繁華景象。畫面由五彩祥雲、威風凜凜的侍從,以飛龍為畜力的雲輦和盛裝的玄帝組合而成。真武端坐雲輦之中,頭戴金冠,身著皂袍,雙手合抱,神態自然。輦以金黃色為主色,漆轅雕軒,羽蓋瓊輪。輦兩側各有侍從護圍,在前者橫眉環眼,持槍執斧,一副凶神惡煞、殺氣騰騰的模樣;在後者眉清目朗,手持團龍宮扇,恭謹端正。輦前馭車的飛龍,渾身玄黑,張牙舞爪。翻卷的五彩祥雲,團團圍繞著上述人物,預示著乘雲升天的主題。這是一幅道教得道成仙、白日上升的理想畫面之一。
再如“鄒宿契靈”圖(圖10),描繪了鄭州監酒鄒宿被真武派銅棺迎上虛空的場面。圖中右下角所見的宮殿建築當為鄭州城內的建築,也許是北門樓,圖中的群山當為城北的白蓮山。宮殿建筑北方的天空中,五色祥雲繚繞,上有一具銅棺,四位天神抬著,前有旌幡引路,後有仙樂相伴,一派仙韶鶴唳,瑞氣天香的景象。本故事描述了鄒宿“在任公正,惟只供養真武,侍奉精恪。既不曾以謟曲欺誑之事祈求,又不曾於諸事背義貪殘,恣殺物命。凡州民有水旱災疫,先於諸處神祠無應,若鄒宿齋戒於本家真武前祈禱,皆獲靈驗。”2由於鄒宿精恪侍奉真武,潛心修道,真武派天神用銅棺將他迎去,任命為北極壽限曹副判官,每年一次隨真武下降人間,計算世人善惡。這些故事都說明了要想得道成仙,就必須潛心修道、行善積德、少私寡慾,也只有這樣才能達到白日上升、銅棺相迎的理想成仙境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