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善美蘭德勒

「真善美蘭德勒」(The Sound of Music)是1965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獎得主,大陸的名稱是「音樂之聲」,香港的名字是「仙樂飄飄處處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真善美蘭德勒
  • 外文名:The Sound of Music
  • 出生地:香港
  • 性別:男
創作過程,演藝效果,作品變化歷程,

創作過程

這是一個真實的故事,從1966年說起。「真善美」於1965年開始全球首映,來年就到台灣,造成極大的轟動。1966年6月30日當時在救國團工作,擔任土風舞指導老師的陳驥先生,第一次看了「真善美」,有土風舞知識背景的他立即決定將電影中的雙人舞整理出來,介紹給全國愛好土風舞的同好們。
問題是他要怎么做呢?
他為了紀錄全部的舞法,一共買了十一次門票,連續看了十一次的「真善美」,祇是為了要確認舞法的正確無誤。然後他進到電影院,央求電影院的經理將雙人舞的這段音樂錄下來,讓他回去剪接成完整的舞曲,然後再把記錄下來的舞法配上音樂,成為具有十四個段落的雙人舞「真善美」。

演藝效果

1966年9月9日,「真善美」首度在金山的教師研習會介紹,獲得熱烈迴響。9月 25日在台北青年會公開介紹,再度獲得瘋狂喜愛。11月21日陳驥老師在台視節目中,向全國觀眾介紹「真善美」,舞法說明一夜之間洛陽紙貴,供不應求,迴響的熱烈可想而知。

作品變化歷程

華爾茲(圓舞曲)乃是從巴伐利亞的民俗舞蹈音樂「蘭德勒」(Laendler)轉型而來的。莫扎特的時代將「蘭德勒」引進宮廷,取名為「德國舞曲」(German Dance;Deutsche Tanz),隨後的貝多芬和舒伯特都有不少的「德國舞曲」作品。
「華爾茲」(Walzer)這個名字,是「蘭德勒」於十八世紀末進入維也納宮廷後,才有的新名稱。「華爾茲」很快的取代了「蘭德勒」,成為新時代的寵兒,尤其是老約翰史特勞斯(Johann Strauss, Sr. 1804-1849)和約瑟夫蘭納(Josef Lanner 1801-1843),開始因創作「維也納式」的華爾茲而風靡維也納的社交界後,就更沒有人記得「蘭德勒」在那裡了。
1977年3月,我發現一張「真善美」的唱片,但這張唱片並不是茱麗安德魯斯主演的電影原聲帶,而是飾演第一任「修女瑪麗亞」的瑪麗馬丁(Mary Martin)所演唱的1959年舞台劇版的「真善美」。「蘭德勒」便收錄在這張唱片中。
1988年,美國的特麗唱片公司(TELARC)邀請指揮家昆澤爾(Erich Kunzel)指揮辛辛納堤大眾管弦樂團(Cincinnati Pops Orchestra),重新詮釋「真善美」,擔任瑪麗亞的是女中音馮史達德(Frederica von Stade )。「蘭德勒」(Laendler)和「華爾茲」(Grand Waltz)重現「舞會場景」(The Party Scene)的樂段中。
1998年,「真善美」再度被搬上東尼獎的「音樂劇」頒獎典禮上,重演1959年獲得八座東尼獎的盛況。這場最新製作推出了人聲和管弦樂合演的「蘭德勒」,意境非凡,氣象萬千。不久後我找到1972年「真善美」倫敦王宮劇院(Palace Theatre, London)首演的版本(Original London Cast,1972),這個版本沒有收錄「蘭德勒」。
2000年,恰逢「真善美」發行35周年,BMG唱片集團推出黃金紀念版,這個版重現價值連城的「蘭德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