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引相

相引相,兩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間相應節段的交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相引相
  • 外文名:coupling phase
  • 釋義:染色體非姊妹染色單體間節段交換
  • 連鎖遺傳現象:2種
  • 遺傳支配規律:分離規律
  • 形成配子現象:初級性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
概述,連鎖遺傳現象,

概述

相引相(coupling phase)
相引相
兩同源染色體的非姊妹染色單體間相應節段的交換(如圖)。在形成配子時,初級性母細胞進行減數分裂。在減數分裂的第1次分裂(減數分裂Ⅰ)的前期,同源染色體配對(聯會)形成四分體,且在基因座A和B區間內的兩非姊妹染色單體的某一對應點發生了斷裂和錯接,即發生了互換。結果在減數分裂Ⅰ的兩個產物中,改變了兩條染色單體上的基因連鎖關係。在減數分裂Ⅱ的4個產物中,有兩個(AB和ab)的基因連鎖關係與親本染色體的相同,它們來源於未參與互換的非姊妹染色單體,稱為親本型或非互換型;另兩個(Ab和aB)的基因連鎖關係與親本染色體的不同,它們來源於參與互換的非姊妹染色單體,稱為非親本型、互換型或重組型。對於有兩個連鎖基因座的雙因子雜種,非等位基因間的連鎖有兩種情況:若兩顯性基因(A和B)在一條染色體上,相應的兩隱性基因(a和b)在另一同源染色體上,則稱為相引相;反之,稱為相斥相

連鎖遺傳現象


1.香豌豆兩對相對性狀雜交試驗(貝特生)
花色: 紫花(P) 對 紅花(p) 為顯性;
花粉粒形狀: 長花粉粒(L) 對 圓花粉粒(l) 為顯性.
雜交組合:
組合一:相引相
結果:
F1兩對相對性狀均表現為顯性,F2出現四種表現型;
F2四種表現型個體數的比例與9:3:3:1相差很大,並且兩親本性狀組合類型(紫長和紅圓)的實際數高於理論數,而兩種新性狀組合類型(紫圓和紅長)的實際數少於理論數.
組合二:相斥相
結果:
F1兩對相對性狀均表現為顯性,F2出現四種表現型;
F2四種表現型個體數的比例與9:3:3:1相差很大,並且兩親本性狀組合類型(紫圓和紅長)的實際數高於理論數,而兩種新性狀組合類型(紫長和紅圓)的實際數少於理論數.
2,連鎖遺傳現象.
雜交試驗中,原來為同一親本所具有的兩個性狀在F2中不符合獨立分配規律,而常有連在一起遺傳的傾向,這種現象叫做連鎖遺傳現象.
二,連鎖遺傳的解釋
1.每對相對性狀是否符合分離規律
表明各個單位性狀的遺傳是受分離規律支配的!
2.為什麼F2 的分離比不符合9:3:3:1
推測:F1形成的四種配子數不相等
證明:測交試驗
3.測交法試驗
赫欽森(C. B. Hutchinson, 1922)玉米測交試驗
籽粒顏色: 有色(C),無色(c)
籽粒飽滿程度:飽滿(Sh),凹陷(sh)
測交:相引相
測交:相斥相
試驗結果分析
F1產生的四種類型配子比例不等於1:1:1:1;
親本型配子比例高於50%,重組型配子比例低於50%;
親本型配子數基本相等,重組型配子數也基本相等
-為什麼如此
-貝特持當時未能解釋
-6年後(1912年)
3.摩爾根等的果蠅遺傳試驗
果蠅眼色與翅長的遺傳試驗:
眼色:紅眼(pr+)對紫眼(pr)為顯性;
翅長:長翅(vg+)對殘翅(vg)為顯性.
相引相
P pr+pr+vg+vg+×prprvgvg

F1 pr+prvg+vg ×prprvgvg(測交)
Ft pr+prvg+vg 1339
prprvgvg 1195
pr+prvgvg 151
prprvg+vg 154
相斥相
P pr+pr+vgvg×prprvg+vg+

F1 pr+prvg+vg× prprvgvg(測交)
Ft pr+prvg+vg 157
prprvgvg 146
pr+prvgvg 965
prprvg+vg 1067
4.連鎖遺傳現象的解釋
連鎖遺傳規律:連鎖遺傳的相對性狀是由位於同一對同源染色體上的非等位基因控制的,同一條染色體上的基因具有連鎖關係,在形成配子時傾向於連在一起傳遞;交換型配子是由於非姊妹染色單體間交換形成的.
控制果蠅眼色和翅長的兩對非等位基因位於同一同源染色體上.即:
相引相中,pr+vg+連鎖在一條染色體上,而prvg連鎖在另一條染色體,雜種F1一對同源染色體分別具有pr+vg+和prvg.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