盱

睜大眼睛。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盱
  • 拼音:xū
  • 注音:ㄒㄩˉ
  • 筆畫數:8
基本信息,詳細解釋,古籍解釋,常用詞組,

基本信息

ㄒㄩˉ
張目:~~(張目直視)。~衡(舉眉揚目。多用於對政治局勢的觀察,如“~~大局”、“~~中外”)。
鄭碼:LAD,U:76F1,GBK:EDEC
筆畫數:8,部首:目,筆順編號:25111112

詳細解釋

盱 xū
爾雅.釋詁》:、寫(音瀉)、悝(音里)、盱(音噓)、繇(音徭)、慘、恤、罹(音離),憂也。
<形>
1.盱:病,憂傷
如:毛詩鄭箋:盱,病也,《毛詩.小雅.何人斯》:爾之安行,亦不遑舍。爾之亟行,遑脂爾車。壹者之來,云何其盱(音須)。鄭玄箋云:遑,暇;亟,疾;盱,病也。女可安行乎?則何不暇舍息乎?女當疾行乎?則又何暇脂女車乎?極其情,求其意,終不得一者之來見我,於女亦何病乎?唐陸德明經典釋文云:亟,紀力反。脂音支。盱,況於反。
<動>
1.睜大眼睛 [open (one’s eyes) wide]
盱,張目也。從目,於聲。——《說文》
盱衡而誥曰。——左思魏都賦》。註:“舉眉大視也。”
盱盱然。——《荀子·非十二子
盱衡厲色,振揚武器。——《漢書·王莽傳》
又如:盱目(張目),盱盱(張目直視);盱視(張目直視)。
2.睜開眼睛向上看;仰望 [look up at]
盱,仰目也。——《龍龕手鑒
又:盱眙(張目向上看);盱睢(張目仰視)。
3.擴大 [expand]
又廣盱營表,發人冢墓,斷截骸骨,暴揚屍柩。——《漢書·谷永傳》
云何其盱。——《詩·小雅·何人斯》
盱豫,悔;遲,有悔。——《易經·豫卦》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況於切《集韻》《韻會》匈於切,𠀤音吁。《說文》張目也。《六書故》張目企望者,必猶豫不進也。《揚子·方言》燕代朝鮮冽水謂黸瞳子為盱。《注》謂舉眼也。《易·豫卦》盱豫悔。《注》上視也。《前漢·王莽傳》盱衡厲色。《注》眉上曰衡。盱衡,舉眉揚目也。
《爾雅·釋詁》憂也。《詩·小雅》云何其盱。《鄭箋》病也。《朱傳》望也。
盱盱,張目貌。《荀子·非十二子篇》學者之嵬盱盱然。
視周章貌。《莊子·寓言篇》而睢睢盱盱,而誰與居。
《博雅》睢睢盱盱,元氣也。
《集韻》睢盱,小人喜悅貌。
質樸之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鴻荒朴略,厥狀睢盱。
縣名。盱眙,屬臨淮郡。
盱水,西北至南昌,入湖漢,𠀤見《前漢·地理志》。
通作訏。《詩·鄭風》洵訏且樂。《注》洵,訏樂貌。韓詩作恂盱。《前漢·地理志》亦作恂盱。《注》恂,信。盱,大也。
草名。《爾雅·釋草》盱,虺牀。《注》蛇牀也。一名馬牀。
姓。《集仙傳》漢盱烈,豫章人。《墉城集》有盱母。《萬姓統譜》或從目從乾,音乾。
人名。《公羊傳·昭三十一年》顏夫人有子,名盱。《注》盱,又許孤反。本或作𥅚。一音夸。
《集韻》雲俱切,音於。亦蛇牀也。與𦰲同。
《集韻》荒胡切,音呼。亦張目也。與𥅚同。

常用詞組

盱衡
xūhéng
[raise one’s brows and look up]∶揚眉舉目。
盱衡環顧
[make a comprehensive survey]∶觀察;縱觀。
盱衡政局。
盱眙。
Xūyí
[(name of a place)Xuyi] 縣名,在江蘇省西部。
之盱眙([逃]到盱眙)。——明·黃宗羲柳敬亭傳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