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葆華

盧葆華

盧葆華(1898-1945)

[近現代]女。貴州遵義人。學名夔鳳,號葆華,字韻秋,筆號樂江女士、笑生、茜華、緋娜、湘江菊子。20世紀前半葉貴州文壇有名的才女作家,代表作有新詩集《血淚》等。工新舊體詩,書學趙孟頫,參以顏真卿,不類女性筆墨。抗戰末期病逝昆明,年四十餘。著飄零集。子小華國立藝專畢業,工圖案畫。《寶鳳閣隨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盧葆華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
  • 出生地:中國
基本信息,人物生平,人物作品,

基本信息

盧葆華出生於一個仕宦之家。其父盧銘尊,飽讀詩書,長於章句學問,對於詩詞及法律經史也頗有研究,是前清秀才,曾在四川夔府縣衙作師爺。其母趙水如,也是賢淑而有學問。盧葆華是父母唯一的孩子(其弟幼年夭折),所以被父母視為掌上明珠,悉心培養,從小就受到很好的文學薰陶,更受到其父人生“第一要義是為國家社會努力”思想的深刻影響。
民國六年(1917年)她就讀於遵義新城第二女校時,就表現出極強的叛逆性格:“當時女生尚無制服規定,花衣繡裳,悉聽其便。而余則作男孩裝,藍竹布長衫,黑緞背心,雅素整潔而已。”

人物生平

1919年6月,“五四”運動的訊息傳到遵義後,遵義各學校的學生紛紛走上街頭,聲援北京學生反帝愛國行動,罷課集會,登台演講。其中以女子師範學堂學生盧葆華、張淑芳的演講最為動人。對此,盧葆華在其《飄零人自傳》中也有記述:“後廿一條慘案發生,……邑中尚未開女生講演之風,而以余為濫觴……當時聽眾,以好奇心致,頗因余引起民眾之注意,余於慷慨激昂情緒之下,取右四指上金戒子一枚,以為救國捐之倡,聽眾更為感動。因此,社會對余之印象極佳!”

人物作品

她的創作數量並不很多,主要是在上世紀30年代,有中篇小說《抗爭》,新詩集《血淚》,散文集《哭父》,另外,還有舊體詩詞集《飄零集》,這些作品篇幅都不長,但卻真實地反映了她在人生磨礪中痛苦、探索、抗爭的歷程。
她坎坷的人生經歷,在她紀實性的自傳體小說《抗爭》中有著鮮明的體現。這部作品寫於上世紀30年代初,先後在上海、青島、杭州發表過,發表時分別用過"抗爭"或"這樣一回"為篇名,出單行本時才定名為《抗爭》。在《抗爭·自序》中,她聲稱是"為緋娜寫的",而且是懷著"悲苦"和"奮鬥"的心情而寫的。她說書中所寫的種種"全是真確的事實"。書中的主人公緋娜其實就是作者自己的寫照。
盧葆華坎坷的命運以及反抗封建禮教的思想性格,還體現在她的詩集《血淚》中。在《自序》中,她說這個詩集"只是想把過去的血淚,將來的期望,現在的祈求,全般說出,不管是痛苦和歡笑,更不管是血和淚。"她要把這個詩集"獻給沉淪苦海中的茜華及朋友們"。這顯然有著警世的旨意。她在詩集中抒寫她的人生充滿了"悲哀、苦惱、呻吟":"我天天都在掙扎,/然而我終得不到我的新生。/我天天都在走路,/然而我終見不到光明。"
她的作品由於抒寫的都是自己的人生經歷和體驗,令人想起創造社作家郁達夫所說:"文學作品都是作家的自敘傳"。因而作品的內容真切,感情真摯,讀來可信可親可感,加之文筆質樸,心理描寫細膩,文情並茂,有濃郁的抒情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